縣高級農藝師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1-25 05:23:00

導語:縣高級農藝師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高級農藝師先進事跡材料

又是一年春耕忙。77歲高齡的*縣老科協顧問、原縣政協副主席、高級農藝師*再次來到西六家子鄉三河村,指導農民科學種田。人們見到“劉財神”,爭著搶著往家請。

去年,*同*縣老科協的同志在西六家子鄉三河村搞科技示范點。他拿出自己的工資和積蓄6000元,引進11種作物36個新品種。他自帶行李,吃住在村里,以五十年代的老傳統老作風傳播二十一世紀的新技術。采用農研會的組織形式,搞群眾性科學試驗。一年中,辦大型科技培訓班五次,常年指導到田間地頭。使全村農業獲得大豐收,平均畝效益達1000元。農民蔡德富在*的具體指導下,98畝地收入70000多元,四口之家興高采烈地跨進了“小康社會”。

*1948年參加革命,一直從事農業科技工作,先后擔任*縣政府農業科副科長、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五十年代,因為推廣棉花新品種新技術獲大面積豐收而成為遠近聞名的“棉花劉”。七十年代,他抓棉花生產,創造了畝產皮棉超百斤的紀錄,受到了國務院棉花辦的表揚,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八十年代,獲得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先后三次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983年起擔任*縣政協副主席直至1992年退屆。

*1989年離休后,特別是從政協副主席的崗位上退下來后,沒在家里享清福。尤其是1996年起,先后擔任了縣老科協副主席、顧問,每年都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到農村去,傳播農業科技知識,辦培訓班講課,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十幾年來,他先后主持了*縣甜菜高產高糖、棉花高產栽培、烤煙生產等農業科技項目的開發,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幾十年來,*歷經坎坷,屢遭磨難,但他對黨忠心耿耿,始終不渝。五十年代后期,他被打成“右派”,勞改三年。中,又被“專政”,下放農村勞動。但他走到哪里,就學習到哪里,把農業科技傳播到哪里。他說:“母親錯打了兒子兩巴掌,兒子怎么能記恨在心!”1995年,他以近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激動地賦詩言志:“五十年代心愿,九十年代佳音,夙愿終以遂。老驥伏櫪,志在‘四化’當尖兵。”

1997年至1998年,一年多的時間里,*的老伴、兒子、女婿相繼去世。他強忍著巨大的悲痛,照常工作,堅持出席春播現場會、趕科普大集,堅持下鄉講課培訓、搞科技推廣,人們無不為之動容。去年春季,他患上了末稍神經麻痹,雙手不能寫字,他就口述讓兒媳記錄,然后打印出來,講課時發給農民。多年來,他親手編寫的農業科技資料達百萬字之多,全部無償印發下去。他說,“共產黨員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做‘三個代表’的忠誠實踐者。”

*幾十年如一日,奮戰在農業科技推廣第一線,為當地農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離休后,解甲未下鞍,不知疲倦地播撒農業科技火種,受到了廣泛的贊譽。人們稱他為“劉財神”、“劉豐收”、“老劉科思”。幾年來,他多次受到省市老科協的表彰,還榮獲了全國老有所為奉獻獎,獲得了國家老齡委、全國總工會、民政部、勞動人事部、國家科委聯合頒發的金質獎章。

大地守望者——*縣原政協副主席、高級農藝師*心系“三農”的故事

夕陽唱晚

題記:*一輩子不會打麻將玩撲克,也不愛旅游休閑,不單是在他在崗的日子里,離休后依然如此。他更不圖安逸享受,不崇拜金錢,他一生的樂趣和追求,全在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民增收上。五十六年中,他走的是鄉間的土路,住的是農家炕頭,吃的是粗茶淡飯,還搭進去不少錢。已逾古稀之年的*仍癡情于農業生產,分文不掙卻依然樂此不疲。如果讀懂*的大半生,就能明白一個道理:人生價值的衡量尺度,不在于個人利益的得與失,而在于能否為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發光發熱。

五十六個春種秋收里,半個世紀的綠色守望中,從青年到暮年,從黑發到白頭,一個高瘦的身影,在*3600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的每一處都印下了他的足跡。

他的心中,記錄著*農業發展的歷史。

*大地,則傳頌著一個癡情農業、奉獻了一生的農科人員的動人傳說。

從發展棉花到推廣烤煙,從“棉花劉”到“科技財神”,*憑自己的一技之長、一腔熱血和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熱愛,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塊土地和這塊土地上的農民。從*身上,可以看到*農業半世紀的發展史,而他則在繼續耕耘這片熱土的同時,也書寫了無怨無悔的壯麗晚年。

如今,*已是77歲高齡。從1948年參加革命,在*縣政府任農業科技員起,他的命運就與*農業緊緊纏繞在一起,雖然人生幾起幾落,但他始終沒有離開這片土地,沒有放棄過對農業科技的追求和改善農民生活的渴望。

1950年春天,*背著行李來到現在的*縣大四家子鄉夕明村蹲點搞實驗,引種和推廣棉花新品種、新技術,也從此和棉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塊塊棉田里,他給農民手把手地示范、講解,和棉農同吃同住同勞動。經他示范、指導,三年間,*棉田由2727畝發展到15萬畝,棉田面積擴大了近60倍。1963年籽棉產量也由建國初時的畝產不到30公斤上升到100多公斤,產量增加了3倍多。廣大棉農深情地送給他一個外號“棉花劉”。

時隔四十多年后,已“超期服役”了5年,剛剛從崗位上退下來的*,又一次被推到了歷史的前沿——1994年初,*縣決定發展烤煙項目,要用三年時間完成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再次成為指導技術環節的首要人選。

這一年,*66歲。正月初六這天,兒女們帶著孩子來給老人拜壽,*一臉的幸福。與兒女同期而至的,還有叮叮作響的電話鈴聲,那是請他再度出山的動員令。

烤煙,在*還是項空白,從未有過栽培的歷史。對于*來說,從沒有接觸,只是從書本上看到過。那一瞬間,*也有過一絲猶豫,恐怕自己干不好,會誤了這個大事。

烤煙,被譽為農業的黃金產業,*需要它,農民需要它,可自己已是這么大歲數,身體還吃不吃得消?可領導的一句話:“我們認為非你莫數”,讓*下定決心,作出了自己暮年的一項最重要的決定,接下了這個前程未卜的千斤重擔。

*是痛快地答應了這件事。兒女們卻全部持反對意見。一是父親快70的人了,離休后該頤享天年了。最為關鍵的是,*從來沒有發展過烤煙,一旦失敗了,責任重大。*當然懂得其中道理,然而,作為一名老同志,一個苦苦追求黨一生的新黨員,他深曉加入黨的目的就是要回報黨的恩情,為人民謀利益。哪里有困難,他就要義不容辭的頂上去。

此后,*又給自己肩上壓了一副重擔,一方面指導全縣棉花增產,另一方面細心琢磨起發展烤煙的事。

技術是最大的難題,但卻難不倒*。要說*能當上高級農藝師,靠的不是他的學歷,而是他在農業生產上不斷學習的結果。剛出正月,*就把外出考察學習的事敲定了,臨行的前一晚,*興奮得像是一個準備沖鋒陷陣的戰士,年輕時工作的一幕幕再次浮現在腦海中。他想起,1948年,剛剛參加革命任農業科技術員時,自己還是一個小伙子,干起工作來風風火火,從不知道累。又想起了1963年全縣籽棉由單產25公斤發展到100多公斤時,農民們親切地叫他“棉花劉”,那是對他最大的褒獎。之后,是他在動亂年代因為為農民說話而關進了牛棚,但當地的農民還時常向他請教農業技術,把他看成是自己的朋友……,令他興奮的還有,黨一直是信任他的,受到他幫助的農民從來沒有忘記他。

接下烤煙重擔后,考察學習的第一站,選在了阜蒙縣福興地鎮。當地農民發現,身邊不知何時悄然多了一位矍鑠的老人。煙地里,烤煙房內,到處可以看見他的身影。別人干活的時候,這個老人會認真觀看技術要領,閑下來的時候,他就主動湊上去問這問那,還像個小學生似的,在筆記本上記錄著,一個多月后,*帶回來兩大摞100多頁的技術資料。為了指導烤煙生產,縣里從丹東請來兩個技術員,*好象見了老朋友,整天與他倆形影不離,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學習、探討。

當年和*一起支援烤煙生產的*縣煙草公司的吳義良回憶起那段時光,至今記憶猶新:“那時候呀,我們這些年輕人都趕不上他那么有精力。”心里有了點底,*和省煙草公司的技術員來到了平安鄉紅旗村和哈爾套鎮梨樹村示范栽培烤煙。種了一輩子莊稼的農民卻不買這個帳,這玩藝也能掙錢?你老劉整棉花行,整這個也行?農民心里畫著一個個問號。為了讓農民充分認識到烤煙這個黃金產業,*幾乎挨家挨戶動員了一遍。“咱這地塊能種烤煙嗎?”“烤煙種出來有人要嗎?”鄉親們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每天要解答上幾十遍。后來,*干脆將行李搬來,吃住在村里。對*記憶猶新的,還有當年給*開過車的司機。他開玩笑說,“老劉下鄉沒好道”。給劉老開車,整日地圍著農田轉,也沒有正經路可走,從早到晚弄得人暈頭轉向,那一年下來,車子跑了3萬多公里,跑壞了4條輪胎。

哈爾套鎮梨樹村農民張建伏,家里的煙地由最初的6畝發展到現在的15畝,是村里最早一批種上烤煙的,當年*曾住在他家多日。在他家的煙地里,張建伏回憶說,那段日子里,只要看見*的日常生活,就知道烤煙的發展狀況了。如果老遠就聽見他的笑聲,吃起飯來又格外的香,那表明一定是又解決了技術難題;如果飯也不吃,就鉆到屋里研究起資料,那一定是又碰上了難啃的骨頭,他那屋的燈通常又會亮上大半宿。

就這樣,從煙葉育苗、假植,再到移植大田、煙房烘烤,半年時間里,7個自然屯、264戶的田地里,處處留下了他四處勞碌奔波的身影。所有的棉田,*幾乎幾天就要走上一遍。從二月到九月,100多天里他只回了幾次家。老伴抱怨說,*跟烤煙過上了。

秋收過后,別的村農民收回了麥穗、玉米,梨樹村的農民卻收回了大把大把金燦燦的煙葉。在*的技術指導下,當年試種的500畝烤煙新品種喜獲豐收,很多群眾嘗到了甜頭。第二年,全縣把烤煙面積擴大到2500畝,種煙鄉鎮也由2個變成了4個,這2500畝煙地全部采用*提倡的新技術:育苗期采用棚膜法,利用地膜覆蓋提高溫度,烘烤期使用改良后的烤煙房和三段烘烤新工藝。一系列的改進,使烤煙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到1996年全縣烤煙栽植面積突破了1萬畝,產煙葉2.5萬擔,創產值890萬元,創稅300萬元,畝效益超過了1000元。當時的一位縣領導送給他一個雅號叫“科技財神”,而在梨樹村的農民中則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棉花劉’變成了‘烤煙劉’,送財神到咱炕頭。”不久后,烤煙在滿堂紅鄉再次試種成功,*縣也被國家煙草局批準為優質煙葉商品生產基地。一位縣領導當時動情地說:“*烤煙生產,*功不可沒。”這期間,他走的是鄉間的土路,住的是農家的炕頭,吃的是粗茶淡飯,還搭進去自己不少錢,有人說,*是自己找罪受,但他覺得,讓他在田野里干自己愿意做的事,就是最快樂的。

*一生對黨的追求,也終于在他離休后的第二天得嘗夙愿。這一年,他已67歲。早在50年前,*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表達了加入黨組織的強烈愿望,就在他即將被批準入黨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打擊“右派”運動,使他的入黨計劃擱淺了。三中全會后,他再次表達了入黨的強烈愿望,但組織上考慮他在政協工作,需要非黨身份,又未能使他如愿,當時他覺得,這也是黨的安排,一定要服從。直到1995年,他從政協崗位上退下來的第二天,便迫不及待地又一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有人和他開玩笑說,都離休的人了,還入黨做什么?*的回答擲地有聲:“我多年追尋黨,不是為名為利,而是要報答黨多年培養我的恩情,我要以一名黨員的身份,為人民過上幸福生活再做貢獻。”而他的實際行動也證明了,共產黨員的意志是打不倒的。

1997年,*的老伴患腦出血,他只在醫院里護理了幾天,就匆忙趕回了工作一線,當時,他正在指導*縣萬畝棉花項目。老伴出院后,他白天下鄉做田間技術指導,晚上還要陪伴老伴,這一年,棉花單產再創新高,可老伴卻永遠離開了他。禍不單行,1998年4月3日,*正在參加全縣棉花工作會議,家里卻打來電話告訴他,女婿病危。“我做完發言,就去。”*遲疑了一下,這樣說道。40分鐘后,*關于農業生產的精彩發言贏得了滿堂喝彩,而當時沒有人知道,他是帶著怎樣的一種心情離開會場的。女婿去世后的第四天,他又出現在大四家子鄉的講臺上……兩年間,*先后失去了三位親人,有人問*,每天這樣奔波,又一分錢不掙,你苦不苦?累不累?*這樣回答道:“酸甜苦辣,都得品嘗;風霜雨雪,都要經歷;春夏秋冬,都需適應;上下榮辱,都要面對。”這就是*根據一生的經歷總結出來的人生座右銘。挫折和打擊讓*一次次感受著生活的深層含義。在他看來,親人的離去只是他個人的痛苦,他決不能因為個人的得失而影響到工作,多少個農民期盼著他的到來,田野里多少技術指導等著他呢,他還要工作下去。在“小家”與大家之間,他毅然地選擇了后者,有人為*編了一段順口溜:“*啊*,一個月工資一千五,本該在家享清福,為什么到農村去受苦?”可在*心中,只要他的付出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收益,他個人的得失都是無足輕重的。

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動,也給*帶來了一系列榮譽:1983年,榮獲全國農業科學技術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1994年,榮獲全國農村科技推廣工作先進個人稱號;1997年,榮獲全國老有所為貢獻獎稱號。省、市、縣的各項榮譽更是不勝枚舉。但*對這些看得很淡,那些只是對他工作的一種肯定,而不是他所刻意追求的。他說,我都70多歲的人了,給我再多的榮譽,我也帶不走它,這些證書也是對我的一種鞭策,只要農民通過我的指導,真正富起來了,才是我的最終追求。有人給*算過這樣一筆帳,10多年來,他每年在農村的日子超過100天,共計為農民授課達1000課時,受訓人數累計5萬人次。他所編寫的棉花三字經、烤煙三字經,在當地廣為流傳,成為最好用的科技讀本。幾年來全縣推廣的新品種中,一多半與*有關。更為詳細的數據有:攻克*縣西北地區發展烤煙的高產高效生產技術難關,完成了棉花生產“萬畝萬擔工程”,首創*縣畝產優質小麥301公斤紀錄,首創芝麻畝產75公斤的紀錄,首創花生畝產406公斤的紀錄……

現任*縣老年農業科技推廣協會副會長的高慶升這樣評價*:在他身上,體現出很多優秀共產黨員的高尚品質。對待工作,他有一股忘我無私、矢志不渝的敬業精神;對待農民朋友,他甘于付出、無怨無悔,體現出一種奉獻精神;對待科學,他態度嚴謹、求真務實,體現出一股較真精神。這些精神,更是值得每個在崗的同志認真學習的。

如今,77歲的*,依然無怨無悔地奔波在*縣的田間苦耕不輟,他常說:“知足勝過長生藥,長樂自然慢白頭。”與以往不同的是,兒女們不再阻撓他了,因為他們已經懂得,對于父親來說,生命的一天就是工作的一天,工作的一天才是快樂的一天。

為了農民的微笑

題記:在*的左胸內懷,常年揣著一包種子,就是晚上睡覺也戴在胸前。每次掏出來打開,里面的種子已長出了幾厘米的嫩芽,而包裹它的濕毛巾還散發著*的體溫。這是*為了能隨時驗看種子的出芽率特意揣在胸前的,老劉笑稱自己的身體就是最好的恒溫箱。象這包種子一樣,在*心中,農民和土地有著非比尋常的分量……歲月的風霜、常年鄉野田間的奔波,使*高瘦的身體,難掩一絲疲憊、蒼老。不提“農”字,*只是一個與常人無異的普通老人,然而,只要一提及“農”字,*馬上象換了一個人,臉上神采煥發,一瞬間象年輕了十歲、二十歲,仿佛一種氣韻,在他周身流動。在*大地的田間地頭,人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熟悉的一幕:

“你這種法可不行,花生種子是雙籽芽的,水分又不太足,再不扒開表層土,芽苗拱不出來呀!”執拗的語氣,讓面前的農民夫婦一楞:“咱種地也10多年了,都是這樣蒔弄的呀!”中年漢子顯然不服氣。*轉臉又對農婦說:“我看你前幾天施的肥也不對路,這個品種的花生施肥得適量,不是越多越好。”農婦遲疑了,看看當家的,又看看*,用干澀的笑敷衍了過去。

“反正你們這么干可不行呀!”拋下這句話,*又急急地向下一片田地走去。留下身后的兩人還在小聲嘀咕:“這農家活干小半輩子了,哪見過他那樣整的,八成老劉頭七十來歲糊涂了。”最后一句話順著風梢傳到*耳朵里,老人心里悠地一沉,即而一股熱流涌了上來,心里念叨著:等你們秋收吃了虧,后悔都來不及!這念頭只是一閃而過,*反而笑了,自己這是生哪門子氣呀,人家又沒請咱來,還不是自己追著人家身后磨叨。想到這兒,*釋然了,可不能叫咱農民吃虧,得想個法子讓大家知道我這話說得對呀……

這一幕發生在1994年的春天,*離開工作崗位的第三年。我們得承認,離休而不離崗的*曾經一度遭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不理解:家人說他不會享福,農民說他不知想圖點啥,更有人說他瞎管閑事。如今十個年頭過去了,生活中的不幸并未使*放棄對農業科技執著的追求,反而是當年說他管閑事的農民被他無私的奉獻感動了——*圖的啥?還不是希望咱快快利用上科技,奔上好日子嗎?

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那陣,他的兒女們紛紛說:“爸,你都70來歲的人了,該是享享清福的時候了,沒事到各家轉轉,多好呀。”也經常有同齡人約他打牌釣魚,他不會,因為他并不愛好這些,他最大的樂趣就是指導農民發展優良品種,看著他指導過的農民一天天富起來,比讓他玩什么都高興。也有外地的親戚請他去旅游,同樣被他婉拒了,在他的眼里,最美麗的風景,就是那一塊塊翠綠的麥田,一垅垅醉人的谷香。可因為離休了,這些再與他無緣了,他讀的書、看的報,都是與農業有關的,幾十年的慣性讓他遇到有用的資料,忍不住勾勾劃劃,往往正在興頭上的時候,卻想起自己已經離休了,人似乎衰老了許多。

有幾次,他忍不住跑到田野里轉轉,望著一垅垅麥田,嗅著泥土的芳香,*立馬來了精神。如果能有一個組織讓我們這些老同志利用豐富的生產經驗再做貢獻該多好,*常常這樣想。不久,聽說縣里組織成立了老年農業科技推廣協會,*一大早趕去,一進門就遇見了老同事李興山:“怎么,你也來了?”“在家也呆不住呀。”“那就讓我們這些老頭子再為*的農業做點貢獻吧,就當是老來找樂了!”這之后,那個對土地永遠有用不完熱情的*又回來了。“老科協”成了他施展才能、為農民服務的家,*也成了“老科協”推廣農業科技的核心。他和他的老哥們扎根在西六家子鄉,指導水澆麥田良種繁育和玉米噸糧田試驗。

兒女們得知他又要往鄉下跑,怕累壞了身體,他卻說累點能多吃飯,身體會變得更健康。他的根深深扎在黑土地里,離開了農業,就像魚兒離開了水。

*和李興文在三河岔村蹲點,先是了解了以前農民是怎么干的,收益怎么樣。側面一打聽,這個村是市級小康村,土地類型多,生產條件好,對農業生產的要求高著呢。選在這里推廣科技難度不小,一位年輕農民就曾對*說:“我們要的可是每畝收入千元的新技術。”*要讓農民信“協”(老科協),而要實現畝收入千元的效益非引進新品種不行。此后的近一個月里,*突然像從人間蒸發了,只有李興文知道他的去向。再回來的時候,12大類,36個名、優、新、特、奇的農作物品種擺在了農民面前。原來這段時間里,*自費到盤錦、凌海等地考察去了,選擇的品種還請教了農科院的專家。面對*辛苦得來的成果,視土地為命根子的農民并不買帳:“種了這些新品種,萬一產量低咋辦?就算產量可以,會不會有人買呀?”“種子你們盡管拿去,俗話說秋后算帳,有損失算我*的。”

村支書用手碰了一下*,顯然在提醒他別把話說過了。其實,*心里再明白不過這樣說的后果,但他更明白,如果不整點“邪”的,農民們就不會相信“協”的。再說,他的心里已經有了底,這底就在他的襯衣口袋里,各個品種的種子用布和塑料袋一裹,早就揣進了他的衣兜里,連晚上睡覺也不脫下來,這就成了一個免費、恒溫的發芽試驗場,種子吸著他的體溫漸漸地發芽,這些個品種就是這樣選出來的。

*的話傳揚出去了,可協會里并沒有資金,拿什么給農民買種子呢?*想到,縣里給離休干部補發的3600元工資還沒動,再加上他一個月1000多元的工資,湊足了5000元錢,第一批種子在年前拉回來了。錢,對于*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他要用自己的誠意來說服周圍的農民。這次,農民們也不含糊,一袋袋新品種的種子扛回了家,不用多說,老劉頭為咱做到這份上,咱自己也不能太孬了!

為了農民的事,*永遠不知疲倦,他要利用春節的空兒編寫資料了。新品種有新的栽植辦法,光靠現場講課,農民難以理解,有心的拿個本記記,粗心的幾天就忘得差不多了。做編輯材料這攤兒活,*樂此不疲,早年發展烤煙、棉花那陣,他就把技術要領編成三字經。從大年初一開始,*每天伏案寫作,經常是工作到夜里十二點多。眼看到了關鍵處,他突然患了末梢神經麻痹,右手握不了筆了。情急之下,他就用左手寫,可左手字只有自己能認識,*叫來孝順的兒媳幫忙,白天寫出來的資料,由他口述,兒媳謄寫。就這樣,終于在春耕前,把所有品種的技術資料下發到了農民手中。

種子有了,資料發了,要命的春旱接踵而來,不下雨就開不了犁,在家打點滴的*如坐針氈。誤了農時,整個計劃就得泡湯啦!我得下去動員三河岔的農民抗旱播種呀!子女們心疼地勸說他:“爸,咋說你也得把病養好呀,現在去不得呀!”可時間不等人,子女們依然攔不住他,一連幾天,*上午打針,下午趕到三河岔村,到科技示范戶家中,給他們分析氣象形勢,讓他們丟掉幻想,抓緊抗旱播種。

萬事開頭難,為了開好這個頭,*一屁股坐到種田大戶蔡德富家的炕頭上和他嘮起了氣象。經過*的引導,蔡德富在全村第一個搬出了柴油機。晝夜不停的馬達聲攪動著全村人的心,開始有人跟著做了,一家、兩家、三家……很快,全村400眼小井開始派上了用場,*的心里踏實了。5月末,全村7000畝都出齊了苗,見到綠油油的小苗,有了精神頭,*的末梢神經麻痹也很快好了。

秋天的三河岔村,處處是豐收的美景。試驗田里,碩大的玉米棒,沉甸甸的谷穗,黃澄澄的大豆、花生,喜得人心里樂開了花。*指導的耕地98%獲得了豐收。其中花生(雙花20)平均畝產達到了300公斤,高的達到了400公斤,比老品種白沙16畝產高出一倍。蔡德福一家100畝地中98畝選用了*引進的新品種,全家收入了7萬多元,是前兩年的總和。一直不愿意務農的兒子蔡健偉這回看到科技的力量,下定決心學科技務農。那些曾“刁難”過*的農民這回服了——不,與其說“服”,不如說他們相信科技的力量了。今年,沒用*動員,村里人自動地找他學技術,詢問新品種。“老科協”成了農民心中沉甸甸的名牌。

農民豐收了,*的心里也樂開了花。

*是太愛農民了,他太希望把自己的全部科技知識都用在指導農民種田致富上了。他兒子劉洪書告訴我們:“我結婚二十多年了,剛結婚那陣,我媳婦還不理解,她說你爸咋凈整個農民的窮朋友來,來了光個大腳丫子就盤腿上床。農民來了,還要留人家吃飯,喝水抽煙。農民都是他的朋友,越窮的他越搭訕人家,農民來了比誰都親……”正是這種誠摯的愛,支撐著*累月經年出沒在*三千六百平方公里的田間、鄉野、村莊、農舍,為農民送去科技送去收益。

為了農民,*的故事太多太多……

*縣西六鄉三河村科技委員會副主任許繼周介紹:“有那么一次,我們村開村委會,提前去信說讓他給講一課。他來了,還跟來一個人在旁邊坐著。我尋思那個人比他高級,他講話也不讓多說,坐在那兒讓他快點講。這是誰呢?鬧半天是他兒子,看他在家打完滴流不放心陪他來的。”

縣老科協高慶升副主任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前天我跟他下鄉到馮家鎮哈大冷村,那天刮著大西南風,本來到花生地要很長一段距離,可車到沙坨子就陷住了。我們往返走了十幾里路,到田里他一垅一垅看苗,在坨子里走了一天,我比他小十幾歲,回家還累得夠嗆,可是這老頭第二天就又要求下鄉。”

五十六載春秋,飽含著對農民的情意,浸潤著泥土的芬芳。*就這樣奮戰在農業科技推廣的第一線上,像一只辛勤的益鳥般,檢查著田野里的瑕疵。在他的日記里,記錄著一首吳玉章老人的詩:春蠶到死絲方盡,人到期頤亦不休,一息尚存須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疇。在*老人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老科技工作者扎根農村的執著,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崇高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