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語文教學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8-14 04:15:35
導語:教師語文教學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語文課程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人文關懷,感悟到民族和時代的精神是新課改實施的重中之重。深入挖掘匠人形象,感悟工匠精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教育教學中的體現。在滿足語文教學既定目標的前提下,采用將時下最受推崇的工匠精神與教師形象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育教學,進一步深化匠人形象,以達到増強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公民價值的理解程度,將變得很有意義。
1、團結協作,精益求精
《詩經·衛風·淇奧》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是對工匠在骨器、象牙、玉石等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的認真制作、一絲不茍形象的生動刻畫。朱熹在《論語》注釋中解讀出“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己精,而益求其精一也”。后來孫中山先生將這一內涵向近代工業擴展,概括提煉出了“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質,使得萌芽于《詩經》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終得以提升,成為技術道德的重要規范。匠人匠心本質在于團結協作、精益求精,工匠們細心打磨,不致極致必不輕付于人。具體來說,可以理解為是在技術精湛的前提下,不驕傲,不滿足,嚴謹求實,一絲不茍,精雕細琢,追求完美,追求極致。針對尖子生語文弱科的現狀,通過對學生的分析,把細微的小事做到完美、做到極致就是大事,這不僅是對藝術生活的極高追求,同時也是對自我價值的最高追求和自我挑戰,這種工作態度是需要我們去傳承和發揚的。在教學過程中對匠人形象進行點睛分析,深入挖掘匠人身上所體現的優秀品質,從某一方面來講就是把匠人精神與語文教學相統一。送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人物的描法和表現手法,體悟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敬業奉獻、創造創新、愛國為民的工匠精神,從而達到提升自身知識素養,優化素質結構,發展潛在智力的目的。學科目標服從班級整體目標,有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若采用常規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確實可以將文本所體現的知識講清楚,但如果將匠人身上的工匠精神放大,便能夠幫助師生更好地解讀文本。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承擔語文教學實施者和主導者的重任,還要充當人文精神弘揚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工匠精神,其實質在于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的深度融合。
2、愛崗敬業,用愛滋養
敬業是立業之本,是人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依據。孔子云"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墨子主張"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孟子.修身》),要求學生"強力而行",認為意識不僅僅是重要的道德品質,而且對于人的知識和才能掌握有著直接的影響。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敬業精神。敬業,顧名思義就是敬重并重視自己的工作,且為此付諸全身心的努力,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敬業最重要的內涵,是一種發自內心對工作職責的重視和對事業的熱愛,一次產生的為了事業而積極奉獻的精神,對事業的責任心和進取心,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茍,對團體組織的盡私盡力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這就是我們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我們要從匠人身上所要學習的優秀品質。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對廣大語文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師要在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想與情感,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同時不斷地修煉與提升自己,用自己的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來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生活。
人文性的實質是人文精神。“語文課程是充滿人文性的課程,所謂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為本位的價值取向”。語文課程的精髓在于利用作為語文形式的語言文字和表達技巧,將作為語文內容的生活、事物、思想和精神等表現出來。語文教材中的內容有一些涉及匠人形象,學生了解這些匠人形象的表現手法將有助于他們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課文入選的教學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若采用常規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確實可以將文本所體現的知識講清楚,但如果將匠人身上的工匠精神放大,便能夠幫助師生更好地解讀文本。同時,中國古代匠人都是當時社會民俗文化的體現,通過對民俗文化和工匠精神的聯合解讀,對工匠精神專題化教學,將有助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促進語文學習的社會化、生活化。
3、持之以恒,守正創新
《尚書·說命》中“知之匪艱,行之惟艱”,在傳統儒家的知行觀中,“知”與“行”是分離的。正德四年,王陽明在歷史上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工匠們不斷雕琢產品,改進工藝,對任何一個環節力求完美,止于至善。同時也不乏大單突破傳統窠曰的創新與探索,不斷進取,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超越。可說是承繼傳統而不泥古,融會貫通推陳出新。而工匠精神絕不同于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而是永不滿足的銳意進取。守正創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匠,分匠氣與匠心。匠心是用最初的心做永遠的事,始末如一,初心不改。前者意味著機械、重復、固執和守舊,后者則意味著執著、專注、完美和情懷;前者重斧鑿之氣,后者渾然天成;前者重技術,后者重藝術;前者做產品,后者出作品。在教學過程中對匠人形象進行點睛分析,深入挖掘匠人身上所體現的優秀品質,從某一方面來講就是把工匠精神語文教學相統一。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人物的描法和表現手法,體悟精益求精、知行合一、敬業奉獻、創造創新、愛國為民的工匠精神,從而達到提升自身知識素養,優化素質結構,發展潛在智力的目的。
4、德育兼備,傳承意識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對匠人形象進行深入研究,挖掘匠人形象所投射出的工匠精神,將有利于學生在加深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同時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有效渠道。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始終具有重要地位,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對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也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們現在所說的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主要指的是人性或者人格的教養或教育,而語文課程中蘊含著豐富諸如思想性、文學性、教育性的人文精神。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承擔語文教學實施者和主導者的重任,還要充當人文精神弘揚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培養。匠人形象所體現出的工匠精神既包含符合工具性的各種人物描寫知識,也包含與人文性契合的中華傳統美德,如精益求精的制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踐精神、守正創新的創業精神、愛崗奉獻的敬業精神等,這些人文精神在當代科技社會顯得彌足珍貴。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地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傳承有其必要性,打破原來的單一的只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教學模式,樹立課改背景下新的語文教學觀念,實施人文教育來提升語文課程的文化內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適當引導學生重視工匠精神的感悟和體會,不但要以日常的語文課堂為基礎,還要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積極向課外教學資源拓展、探索。如布置觀察作業,尋找和觀察生活中的匠人,體會、體驗匠人的生活日常,感悟匠人體現的精神品質;還可以由老師帶隊組織采訪型、探究型的社會實踐活動,挖掘生活中的工匠精神。
中國古代工匠精神強調“以德為先”、“德藝兼求”,如今,機械化大生產已經逐步替代手工勞動,因此,工匠精神在21世紀也被賦予了新內涵。匠人通過“心傳身授”和“體知躬行”的教育過程,陶鑄出中國匠師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愛崗敬業、守正創新等的精神品質。簡而言之,就是工匠們對質量精益求精、對設計匠心獨具、對制作不遺余力、對技藝不斷改進的精神追求。
- 上一篇:消防安全實施計劃
- 下一篇:公司服務體驗整改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