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房管局包村工作經驗材料
時間:2022-10-20 04:19:00
導語:市房管局包村工作經驗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房管局所包扶的馮家鎮東泥溝村只有110多戶,340多人的小村,我局在前兩輪包扶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改變前段包扶工作給錢給物的傳統做法,探索創新出一條包村工作的新路子。
一、科技強民致富路。該村共有土地500畝,前兩輪包扶該村,為了調整產業結構,我局加大投入力度,為該村購置蘋果樹、桃樹、梨樹等苗木,栽植90多畝。為了提高村民的綜合素質,掌握科學技術,對果業生產進行有效的管理,使其真正成為一條致富路,我局加大宣傳力度,采取各種形式向村民傳授實用科技知識,增強農民致富本領。一是組織該村果業帶頭戶、庭院經濟帶頭戶10人,前往棲霞、壽光等地考察學習,讓農民學到真本事;二是舉辦了2期科技培訓班,聘請果業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村民講授有關果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參加培訓的果農達100多人次。三是投資2000元為該村安裝遠程教育終端到戶。為了充分發揮遠程教育的作用,該村黨支部選用適合本村情況,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vcd片放送到各戶,同時每周組織1次黨員及群眾積極分子觀看有關農業種植、養殖、果業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科學技術知識,既方便黨員、干部、群眾學習科普知識,又擴大了教育培訓的范圍。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一個愛科學、學技術、會管理、懂經營的風氣在村民中悄然興起,村民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今年該村的果業生產已進入盛果期,通過科學管理,每戶的果業收入比去年增加兩成。
二、剩余勞動力的致富路。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出現富余。為了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出路與收入問題,我局通過市場考察,利用該村的閑置房屋,為該村引進了以加工塔吊防護網為主的金屬配件冷軋項目。該項目投資300萬元,自今年4月份投產以來,非常紅火,預計年產值可達400多萬元,為該村解決剩余勞動力30名,每名勞動力的年收入可達6000~7000元。
三、村民出入通村路。該村位于馮家鎮駐地東,309國道以南黃壘河岸邊,出入該村唯一的路是祖祖輩輩留下的一條到山里干活勞作的山路。多年的雨水沖刷,路面已是面目全非,車輛根本無法行走,給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十分的不便。交通部門的村村通工程,為該村修路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村村通工程只是鋪設路面,至于路基及兩座橋涵完全由村負擔。為了搭上村村通工程的末班車,我局投資6萬元,為該村整修路基1300米,建造橋涵兩座,及時完成了基礎工作。路面鋪設工程竣工后,老百姓看到新修的道與橋,高興地說:“俺村也能走上水泥路了。”
四、解決群眾飲水問題。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示精神,結合所包村的實際情況,今春我局在研究包村工作時,重新調整了包村工作的思路,確定了新一年度的包村工作計劃與方案。就是在前一輪包村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本著把實事辦實,把好事辦好的精神,進一步加大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力度,讓群眾在黨員先進性教育中得到實惠,在新農村建設中看到變化。今春,我局通過實地考察,走訪了解,確定了為所包村群眾解決飲水問題,決定投資3萬元,上自來水,不向群眾收取一分錢,徹底改變群眾的飲水條件。方案確定后,我們及時與馮家鎮黨委、政府、水利局等單位聯系,組織水源堪察,機械打井,拉線上電,挖渠埋管等施工活動,截止6月13日,施工結束,設備按裝到位,全村按裝自來水118戶,結束了東泥溝村幾代人靠肩挑人抬吃水的歷史,同時也圓了幾代人想吃自來水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