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
時間:2022-11-09 05:47:00
導語:市學習型家庭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48歲,是金州區登沙河鎮蔡家村農民,現任登沙河鎮蔬菜協會會長。1998年在市政府“菜籃子”工程的感召下,她步入了養雞行列。經過幾年的滾動發展,到1992年,飼養蛋雞1萬只左右,年收入10萬多元,養雞事業初具規模。1993年,她又承包土地50畝,投資14萬多元,建成了一個年產量達500噸的蔬菜基地。經過幾年的精心經營,截止目前,飼養蛋雞1.4萬只,種植蔬菜200畝,蔬菜生產已初步形成了立體式生產、生態型管理、網絡化銷售的發展勢頭,經濟效益大幅度增長,并且帶動了一大批農民靠發展蔬菜生產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她先后榮獲大連市“三八”紅旗手、大連市“雙學雙比”女能手、遼寧省“雙學雙比”女能手等榮譽稱號。
經過多年的養雞和種植蔬菜的實踐,鄒淑玲深深的體會到:要想富,不靠科技不行。前些年的苦心經營,從養蛋雞到種植普通蔬菜,家庭收入和經濟效益并不太樂觀。1996年,由于信息不靈,市場行情不對路,秋季種植的30畝早秋1號大白菜,上市不受歡迎,有20畝大白菜扔在地里,賣不出去。經驗和教訓再次啟發了鄒淑玲,靠過去粗放型經營方式已經是不行啦。進入信息時代,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農業沖擊特別大,這對于一個農村婦女來說,經營管理這么多土地,如果不運用現代技術管理手段,確實是風險很大。于是,鄒淑玲同丈夫反復商量,于99年投資1萬元購置1臺電腦并上了網,使蔬菜從引種到銷售都實現了信息化。
電腦進家后,鄒淑玲和丈夫一起充分利用高科技多、快、精、好這一優勢來進行管理。
一是廣泛收集信息。鄒淑玲從網上先后收集到日本的甘藍系列、白菜系列、國內膠州系列、北京井田種苗等,這些品種都是適合當地種植的。可以說,電腦能使你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從99年開始,鄒淑玲就引進日本甘藍系列新品種,利用當地蔬菜節氣,打好時間差,種植反季菜。八月份定植,十月份采收,產品全部銷往日本。鄒淑玲種植的蔬菜色澤新穎,味道鮮美,營養高,深受日本客戶的歡迎。她種植的30畝甘藍僅一季就收入14萬余元,畝產達1.2萬斤,畝產值達4400余元。
二是快速采用信息。過去,由于信息閉塞,往往只是靠報刊、書籍來傳遞,好的品種根本收集不到,即使收集到也不及時,更嚴重的是生產出的產品與市場不對路。2002年1月份,鄒淑玲通過網上看到北京大鐘寺批發市場的大白菜批發價每公斤1.2元,經過一個星期的研究,她發現菜價只漲不降。得到這個信息后,立即在網上同南韓客商取得聯系,馬上引進大白菜新品種“四季旺”種子。1月底育苗,3月20日定植。鄒淑玲種植的30多畝大白菜全部采用農家肥,口感好,無污染,市場銷路也看好。這茬大白菜全部上市后,收入達12萬余元。
三是利用科技信息,搞好服務。幾年來,鄒淑玲通過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加強了蔬菜管理,經濟效益成倍增長。鄒淑玲富了之后,不忘婦女姐妹,主動地幫助周圍村民致富,調動了大家積極性。她把從日本、南韓高價買回的甘藍種子優惠賣給當地農戶,先后帶動20余戶家庭婦女種植了500畝甘藍,其產品全部銷往日本,使訂單農業得到進一步發展。為了發展蔬菜生產,進一步為菜農服務,她把從電腦上得到的新品種、新信息、新方法、新技術,都能及時地、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大家。現在網上致富信息傳遞站已為周邊的3個市區7個鄉鎮126戶蔬菜專業戶提供了各種信息和技術服務。同時,又把這些蔬菜專業戶聯系起來,形成了一個蔬菜專業體系,為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