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學發展觀學習材料(縣)
時間:2022-05-30 03:11:00
導語:大學科學發展觀學習材料(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科學發展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大和*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通過學習實踐活動,自覺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適應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和創新型國家的需要,結合高校改革發展的實際,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把學校各級黨組織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堅強堡壘,努力把干部隊伍建設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骨干力量,使學校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二、科學發展觀總體要求
“黨員干部受教育”
“科學發展上水平”
“人民群眾得實惠”
(一)提高思想認識。(二)解決突出問題。(三)創新體制機制。(四)促進科學發展。
三、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
(一)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堅持又好又快發展不動搖。
(二)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動搖。
(三)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動搖。
(四)要緊緊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發展不動搖。
四、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
在學習實踐活動中,要著重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則:
1、堅持解放思想,推動改革創新。
2、突出實踐特色,務求取得實效。
3、貫徹群眾路線,充分發揚民主。
4、正面教育為主,把握正確導向。
五、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目標任務
按照黨中央提出的“提高思想認識,解決突出問題,創新體制機制,促進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學院工作實際,確保達到以下目標要求。
1、進一步增強科學發展的意識。
2、進一步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
3、進一步創新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4、進一步破解科學發展的難題。
六、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一)按照第一要義是發展的要求,牢牢把握發展這個硬道理,始終把提高質量作為發展的中心任務,堅定不移地推動高等教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二)按照核心是以人為本的要求,切實尊重學生和教師的主體地位,最充分地激發和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努力辦好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三)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全面把握辦學規律,努力形成學校事業整體推進、持續發展的局面。
(四)按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的要求,妥善處理學校改革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不斷開拓學校事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要求,切實加強黨性修養,樹立和弘揚優良作風。
七、扎實做好學習實踐活動各個階段的工作
學習實踐活動安排3個階段6個環節,即學習調研階段、分析檢查階段、整改落實階段,每個階段分2個環節。
第一階段:學習調研。3月下旬開始,4月底基本完成。重點抓好學習調研、圍繞科學發展進行解放思想討論2個環節。
第二階段:分析檢查。5月上旬開始,6月底基本完成。重點抓好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形成領導班子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的分析檢查報告2個環節。
第三階段:整改落實。七月上旬開始,8月下旬基本完成,8月底完成各項總結工作。重點抓好制訂整改落實方案、集中解決突出問題2個環節。
第二專題
一、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說,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基礎。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必須堅持統籌兼顧。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大關系,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著力推進、重點突破。
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通常是指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的一種方法論。
在黨的*大上,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性,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指明了我們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思路和戰略,明確了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和新的中國國情相結合達到了新的高度和階段。
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第二,全面發展觀。第三,協調發展觀。第四,可持續發展觀。
三、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國家發展戰略的整體構想,既從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標出發,也從哲學觀念更新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理性化目標出發,幾乎是全方位地涵蓋了“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運行規則和“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辯證關系,并將此類規則與關系在不同時段或不同區域的差異表達,包含在整個時代演化的共性趨勢之中。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國家的戰略,必然具有十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哲學內涵。面對實現其戰略目標(或戰略目標組)所規定的內容,各個國家和地區,都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具體條件,去規定實施戰略目標的方案和規劃,從而組成一個完善的戰略體系,在理論上和實證上去尋求國家戰略實施過程中的“滿意解”。
從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出發,其體系具有三個最為明顯的特征:
其一,它必須能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發展度”,發展度強調了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特征,即判別一個國家或區域是否在是真正地發展?是否在是健康地發展?是否是理性地發展?以及是否是保證生活質量和生存空間的前提下不斷地發展?
其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協調度”,協調度強調了內在的效率和質量的概念,即強調合理地優化調控財富的來源、財富的積聚、財富的分配以及財富在滿足全人類需求中的行為規范。即能否維持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效率與公正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市場發育與政府調控之間的平衡?能否維持當代與后代之間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其三,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區域的“持續度”,即判斷一個國家或區域在發展進程中的長期合理性。持續度更加注重從“時間維”上去把握發展度和協調度。建立科學發展觀的理論體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數量維(發展)、質量維(協調)、時間維(持續),從根本上表征了對于發展的完滿追求。
四、有效實施科學發展觀的7大主題
1.始終保持經濟的理性增長:在這里特別強調一種“健康狀態”下的經濟增長。它既不同意限制財富積累的“零增長”,也反對不顧一切條件提倡過分增長。所謂健康的增長一般指在相應的發展階段內,以“財富”擴大的方式和經濟規模增長的度量,去滿足人們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約束下的需求。
2.全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它意味著新增財富的內在質量,應當不斷地、連續地加以改善和提高。除了在結構上要不斷合理與優化外,新增財富在資源消耗和能源消耗上要越來越低;在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強度上要越來越小;在知識的含量上和非物質化方面要越來越高;在總體效益的獲取上要越來越好。
3.滿足“以人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圍繞人的全面發展而制定,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間的不斷被滿足,是一切發展的基石。因此一定要把全球、國家、區域的生存支持系統維持在規定水平的范圍之內。通過基本資源的開發提供充分的生存保障程度;通過就業的比例和調配,達到收入、分配、儲蓄等在結構上的合理性,進而共同維護全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
4.調控人口的數量增長,提高人口的素質:人口數量的年平均增長率首先應穩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長率,而后逐漸實現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零增長”。此前與此后,都要把人口素質的提高納入到首要考慮的政策之中。該戰略目標的實質是把人口自身再生產同物質的再生產“同等地”保持在可持續發展的水平上。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其年度報告《人類發展報告》中的研究,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的轉變,首先要把人的“體能、技能、智能”三者的合理調配,置于可以接受的狀態之下,達到人口與發展之間的理想均衡。
5.維持、擴大和保護自然的資源基礎:地球的資源基礎在可以預期的將來,仍然是供養世界人口生存與發展的惟一來源。科學發展觀既然規定了必須保持財富的增長并滿足人類的理性需求,它的實物基礎主要地依賴于地球資源的維持、地球資源的深度發現、地球資源的合理利用乃至于廢棄物的資源化。
6.集中關注科技進步對于發展瓶頸的突破:科學發展觀始終強調“人口、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強力協調,科技進步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中,能夠迅速把研究成果積極地轉化為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并克服發展過程中的瓶頸,以此去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管理體制的發展,這三個主要方面將作為一個互為聯系的大系統,通過宏觀的調適和尋優,達到突破發展瓶頸的目標要求。
7.始終調控環境與發展的平衡:科學發展觀不贊成單純為了經濟增長而犧牲環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贊成單純為了保持環境而不敢能動地開發自然資源。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調節和控制,達到在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時,也能相應地將環境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為此,一些地區在構造“循環經濟”、“生態補償制度”、“工業生態園”、“全過程無害化控制”、“綠色化學體系”等,其根本目的都在維系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 上一篇:人事局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材料
- 下一篇:政府科學發展觀的學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