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制約體系學習材料

時間:2022-01-13 10:03:00

導語:監督制約體系學習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監督制約體系學習材料

重點加強對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行政“一把手”的監督,是黨風廉政建設能否取得長久成效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重要崗位領導干部中能否真正得到貫徹落實的關鍵性問題。從基層實踐看,對有人、財、物權部門行政“一把手”實行有效監督,不僅僅停留在思想上提出要求,必須制定一套看的見、摸得著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不斷改革創新,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一、失衡的權力運行為政治體制改革奠定的是腐朽基礎

由于行政“一把手”在部門班子中所處的位置,只要他(她)自己接受監督的意識差,就不容易受到監督,形成位優權重、個人說了算的局面在所難免,權力被濫用也就成了必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一)“一把手”不能正確處理和對待黨內監督,認為監督是對自己的不信任,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看作是私人的,是個人奮斗得來而需要補償的利益支配權,視某些私利、“家長制”、唯我獨尊等為“合理”,容不得來自方方面面的監督。

(二)監督制約機制軟弱無力。盡管各級黨的組織都制訂了監督管理制度,但由于上級組織只注重用人而輕于管理,有的上級領導認為管緊了就是不放心、不信任;有的甚至認為現在是市場經濟,監督“一把手”會影響其開拓創新,不利于放開手腳抓工作等。對“一把手”存在的種種問題遮遮掩掩,包著護著,即使處理起來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搞“內部消化”。班子成員更是懼于權力,礙于情面,不敢、不愿監督,他們認為“提了意見沒有用,還得罪人,不如不說”;有的不愿意被“一把手”誤解為有“野心”“想篡權”,表現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有的怕反對意見提多了被當成“鬧不團結”,對“一把手”違紀違法問題雖有所察覺,但采取“寬容”態度,不愿向上級反映。

(三)“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權權交易”使個人嘗到甜頭。當官在某些人看來,可以滿足權力欲、金錢欲、美色欲,權力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在,它既有覆蓋的功能,又可對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強大的沖擊力和滲透力,做官,在福建政和縣原縣委書記丁仰寧看來就是一種“買賣”,是一種長線投資,到期要帶本帶利加倍收回,所以他說“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這為官財一體化的現象做了最好的注腳。江蘇省宿遷市原副市長陳子龍,收受賄款達40多萬元,生活極端糜爛,據他自己交待,在淮安(曾任淮安市委書記)除了處,還先后與16名有夫之婦發生不正當的兩性關系,在《懺悔書》中,他居然還振振有詞:“你要利用我手中的權力,你就要付出代價,你不送錢,就得送人!”

如上所述,當官滿足了貪官們的權力欲、金錢欲、美色欲,甚至還滿足了一些貪官的成就欲,使他們個人嘗到了甜頭。

(四)一些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行政“一把手”失衡的權力運行為政治體制改革奠定的是腐朽基礎。這表現在以下幾點:1、“一把手”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黨組織之上,曲解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把個人說了算看成是領導權威,片面強調集中,一味壓制民主,以老大自居,居高臨下,一切以我為中心,“用人由我定,開支由我批”,既不讓別人參與,也不允許別人過問,更聽不得批評意見,大權小權都集于一身,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他做的事錯的也是對的,搞壞了一個部門的政治風氣;2、“一把手”在工作目的上動機不純,處心積慮地考慮個人職務升遷,不擇手段地想“當大官”出人頭地。不少有人、財、物權的部門“一把手”雖然嘴上也講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但實際做起來卻口是心非,心里把官階級別看的比什么都重,把能否當官,能當多大的官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為自己設計了“幾年上一個臺階”的奮斗目標,并不切實際地為“官位”奔波,揮霍公款,成為腐敗分子;3、“一把手”在用人上不是任人唯賢、搞五湖四海,而是搞小圈子。弄得不是他小圈子的人個個岌岌可危,時時提防他的打擊排斥,有的干部無奈之下,只好投其所好,不愿投其所好的干部干脆與其“對著干”。事實證明,部門“一把手”在用人問題上拉幫結派,任人唯親,造成的危害遠比單純的經濟犯罪嚴重得多,它影響的是部門政治、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發展。

二、健全“一把手”監督制約機制的做法

要完善對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一把手”的監督制約機制,就必須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機制,堅持選人用人標準,嚴格選拔使用程序,完善黨員干部考察、評價、監督、激勵機制,端正用人導向,把住選人用人關口,堅決查處用人上的不正之內和腐敗行為。

(一)延伸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的考察推薦權

用人上的腐敗突出表現在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特別是行政“一把手”選拔任用本部門有人、財、物權的股(室)股長(主任)的問題上。有的“一把手”選拔干部到有人、財、物權的股(室)擔任股長(主任),不是看干部的德才,而是看干部和自己關系好不好,送的錢多不多;有的“一把手”看的是要選拔的干部上面有沒有人打招呼,縣里幾套領導班子中有沒有這些人的父母、哥嫂、近親屬等。一旦被“一把手”選中,就成了網中的一員,大多數成了“一把手”的“鐵哥們”或“忠實奴仆”,這些“鐵可們”或“忠實奴仆”不惜揮霍公款以報答“一把手”的知遇之恩,在部門中形成了一種用錢買官,當官后索賄受賄,大肆揮霍公款的惡性循環。要監督制約有人、財、物權部門的行政“一把手”的用人權,就必須縮小“一把手”任用部門有人、財、物權的股(室)股長(主任)的權力,由縣(市、區)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對擬任有人、財、物權部門股(室)股長(主任)人選進行考察,考察合格后公示七天,沒有反映的可由縣(市、區)考察組推薦給縣(市、區)組織部任命。這樣才能使真正有能力、群眾口碑好的干部被選拔到有人、財、物權部門的股(室)股長(主任)崗位上,打破“關系網”,有效抑制腐敗現象。

(二)監督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選拔任用干部按正當程序進行。

選拔任用干部不僅要受到外部的限制和控制,還要受到內部行使和運行過程中的制約和監督,這就是要遵循正當程序,按照干部任用條例要求的程序進行,用人決定權應由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行使。對那些不按正當程序提拔任用的干部,上級紀檢監察機關、組織人事部門應撤銷其任命決定,并對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確保干部的選拔任用嚴格按正當程序進行。

(三)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關鍵是要改變縣級有人、財、物權的部門中腐敗干部身居要職的現狀。

選人用人歷來關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歷史上因吏治腐敗導致“人亡政息”的不乏其例,殷鑒未遠。有一些縣級有人、財、物權的部門行政“一把手”在用人上搞不正之風,使不少既無德又無才、善于討好奉迎、投機鉆營、或者沾這樣那樣“關系”光的人被重用,占據著現在的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中層重要崗位,不把這些人從現在的重要崗位上清下來,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就是一句空話。因為這些人是腐敗分子,他們的重要崗位是靠送金錢、美女、拍馬屁、拉關系搞來的,自然他們也要有求于他們的人送金錢、美女,濫用權力、以權謀私是他們的本性。只有清除了這些蛀蟲,讓那些埋頭工作,踐行“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政績突出、群眾威信高、不買官、不跑官的干部擔任縣級有人、財、物權的部門的股(室)股長(主任),才能為糾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嚴肅查處干部選拔任用上的腐敗案件,以查案促廉政。

近幾年來,在縣級有人、財、物權部門反腐敗斗爭中出現了一種被人民群眾稱為“邊腐邊升”的現象,一些黨員干部一邊腐敗、一邊卻連續升遷。之所以出現這個問題,除了這些腐敗分子狡猾陰險及干部考核制度不鍵全等主客觀原因外,很重要的是縣級有人、財、物權的部門行政“一把手”為他們說話,其根子就在于無形中形成的少數干部團伙、幫派。要取信于民,純潔黨的組織,規范干部選拔任用程序,就必須嚴肅查處干部選拔任用上的腐敗案件。通過查辦違紀違法案件,清除腐敗分子,可密切黨群、干部關系,優化經濟環境,保障經濟的持續、健康、平衡發展,最終為政治體制改革奠定良好的政治和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