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制委科學發展觀轉段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5 05:15:00
導語:人大法制委科學發展觀轉段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圍繞地方立法工作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展了認真調研。大家認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地方立法工作,就是要在地方立法工作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進一步轉變立法觀念,突出立法重點,創新立法機制,將科學發展的要求貫穿于地方立法的全過程,為“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XX”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進一步明確地方立法工作的價值取向
一是在地方立法中更加注重“權利優位”意識。以人為本,立法為民,關鍵在于正確把握和處理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關系,切實防止利益部門化和部門利益法制化對公民合法權益的侵害。立法理念需要由過去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以政府權力、公民義務為本位,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以公民權利、政府責任為本位轉變;由“管理型立法”,向“維權型立法”轉變,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立法真正體現民意,真正反映民情。
二是在地方立法中更加注重“統籌兼顧”要求。一方面,要統籌兼顧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立法,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全面把握和妥善解決好各方面的利益訴求,從法規制度上體現利益和諧的價值取向。
三是在地方立法中更加注重“保障促進”功效。一方面,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決策相結合,以立法引導、促進和保障我省重大改革發展穩定措施的落實;另一方面,要使我們所立的法有利于保障和促進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的發展,有利于保障和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充分發揮立法在保障和促進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進一步突出地方立法工作的重點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從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緊緊圍繞教育文化、就業再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安全穩定等民生問題,大力加強社會領域的立法工作,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重點,切實加強環境資源保護立法。要更加重視環境和資源保護,在循環利用資源和治理污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資源,促進生態修復,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等方面的立法,進一步完善和制定相應的地方性法規。
以保障改革開放、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重點,繼續加強經濟領域的立法。要在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方面展開深入調研,經科學論證后研究確定經濟立法項目,進一步完善和制定鼓勵技術創新和促進新型工業化方面的法規,制定培育和促進市場中介組織方面的法規,大力加強“三農”方面的立法,使地方性法規對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起到保障和促進的作用。
以適應不斷發展的新形勢為需要,注意加強地方性法規的修改完善工作。對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一致,以及調整對象已經不復存在的地方性法規,及時予以廢止;對一些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相符合或者與上位法不相一致的地方性法規,及時予以修改,用科學發展觀來檢視過去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努力扭轉對地方性法規“重制定、輕清理”的傾向,切實做到立、改、廢相統一。
進一步創新地方立法工作的機制
第一,改進起草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法規起草機制。逐步增加人大自主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建立委托起草的工作機制;積極探索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起草法規草案的方式,逐步建立開放的、多元的法規起草機制。
第二,實行定性定量分析相結合,切實增強立法的科學合理性。一是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把握法規所要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和規律,全面摸清法規所規范內容的事實狀況。二是進一步發揮論證會在立法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使立法決策更加科學可行。三是試行立法評估制度,按照最優化的原則來決定立法項目和決定有關的具體法律制度。
第三,暢通民意表達,進一步健全公眾參與制度。一是實行和完善立法公開和公開征求意見制度,盡快完善立法聽證制度。二是健全整理、聽取和采納公眾意見的有關制度。三是進一步發揮人大代表在社情民意反映中的作用,使地方立法更好地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切實加強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
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結合我省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工作的需要,對我省食品安全的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
近年來,我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和衛生、工商、質監、農林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加強制度建設,制定完善有關標準,開展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活動,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連續多年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食品安全已有了長足進步。大中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生產設備接近現代化水平,管理比較規范,食品質量有保證。餐飲業的名牌企業、大型連鎖餐飲企業的衛生環境和食品質量基本可靠,學校食品安全基本可以得到保證。據有關調查顯示:群眾對我省食品安全現狀表示滿意的占73.3%,不滿意的占15.3%。
在肯定我省食品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省食品安全的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的差距。
1、部分地區農產品種植養殖業源頭污染嚴重。由于工業“三廢”的排放、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不當,以及過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原因,造成部分地區農作物和水產品耐以生存的土壤和水污染情況嚴重,給種植、養殖帶來威脅。污染區域主要不合格項目為銅、鎘、汞、鎳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在已經被污染或成為警戒區的初級農產品產地,其種植和養殖環境的改善也將是長期的過程。
2、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分散,落后的生產方式制約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在全省現有的4.5萬多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中,大型企業僅占0.13%,中型企業占1.11%,小型企業占27.59%,小作坊占71.18%。特別是數量巨大的分散在城鄉結合部和農村的小作坊,生產隨意性大,生產環境和生產條件較差,難以監管,存在制造不安全食品的潛在危險。
3、監管體制上存在的問題。一是監管資源分散,監管部門職能交叉、責任不清,造成六七個部門管不住一頭豬的現象。二是食品安全監管法規體系不健全,現行的法律法規調整手段比較簡單,且大部分法律條款籠統,可執行性不強。三是農村地區和基層單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薄弱,使得農村地區和城鄉結合部成為不合格食品的傾銷地。
4、食品相關產品缺乏嚴格的監管。食品的相關產品含有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向食品遷移,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生產設備簡陋,產品合格率低;不按照標準進行生產、使用非食品原料或者廢舊原料等違法違規現象嚴重;一些生產加工食品相關產品的原輔料存在安全隱患。
5、食品標準體系亟待完善。目前我國食品安全衛生標準僅有1.1萬多項,而發達國家食品標準有13萬項左右。一是一些標準的限量指標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中的限量指標相比差距較大;二是食品標準之間不協調;三是重要標準不完善,某些重要領域至今尚無國家標準;四是標準老化,部分食品衛生標準近20年來未修訂;五是食品安全標準的前期科研薄弱;六是標準的實施狀況較差。
對策與建議
1、加快食品安全地方立法。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出臺后,根據我省的實際情況,盡快制定XX省食品安全條例,進一步明確和理順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具體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在食品生產、加工、運輸、儲藏、餐飲制作、銷售等環節應承擔的主體責任;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應遵守可追溯制度,對存在現實或者潛在危害的食品,企業主體應當主動召回等等,形成食品安全“從源頭到餐桌”的全程有法可依的新格局。
2、切實加強種植養殖源頭的環境保護。建議要執行嚴格的環保政策,切實加強種植養殖源頭的環境保護,把監管重心放在基層,放在凈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嚴格農產品管理上,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為食品安全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3、扶持食品產業做大做強。一方面,從政策、資金、人才等多方面加以扶持,鼓勵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另一方面,鼓勵大型流通企業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將市場不斷向下延伸,不斷培育、健全農村市場,為基層農村提供安全消費場所。
4、增加食品安全監管投入。建議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食品安全監管各項基礎工作。加強執法隊伍的建設,增強監管力量;改善監測技術裝備和條件,提高檢測能力;加大對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投入,消除監管盲區。
5、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提高誠信經營意識。一方面需要對企業實施嚴格的準入和規范生產、經營制度,另一方面還需要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確保食品的安全生產和經營。
- 上一篇:高校科技發展管理論文
- 下一篇:地質局防震救災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