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事處社會救助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1 04:15:00
導語:辦事處社會救助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我處社會救助工作現狀
近幾年來,我處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關注民生,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在社會救助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創新,去年全處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月定季發、動態管理、分類施保、應保盡保、應退盡退”的目標,共保障城鎮低保3345戶,7845人,年發放金額109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29戶45人,年發放金額9000多元,大病救助患者45人,發放救助款5萬元,廉租住房補貼發放金額200多萬元,救助家庭2000多戶。同時,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開展“情系災區,愛心捐助”等社會捐助活動。我處已初步形成了以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助救助作支柱,慈善捐助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社會救助框架,基本保障了我處居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方面在創新探索中穩步推進。
二、我處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通過不斷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救濟力度,我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但由于救助需求大,資金供給相對較少等原因,在救助工作開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企業改制后的貧困人口增多。我處在**區是改制企業最多的辦事處,2000年以來相繼改制企業達100多家左右,由企業改制影響職工的身份改變,再加上年齡偏大又無就業特長,這幾年來,我處的貧困人口與日俱增,為了確保社會穩定,體現黨和國家對困難群眾的關懷、關愛,社會救助工作日趨繁重。
2、城鄉低保救助差別明顯。當前農村低保戶均補助35元/人·月,城市低保戶均補助達113元/人·月,是農村低保的4倍左右,而今年開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又因上級政策及資金配套等原因發展緩慢,形成了我處城市和農村社會救助工作的差別與不平衡。
3、開發救助任務艱巨。醫療、住房等專項救助工作開展較晚,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杯水車薪”的情況,開發救助是“造血工程”,是救助工作的遞進層次。目前,全處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和企業改制的影響,城市零就業家庭和“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更顯困難,再加上我處自然資源和發展資本嚴重不足,加上貧困群眾自身素質不高,因此消除貧困的難度加大。
三、關注民生,建立與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議
1、完善城鄉低保制度,提標擴面。針對目前低保標準低、面窄的問題,適當提標擴面,同時做好“分類施保、動態施保、應保盡保”工作,建立低保制度與促進就業工作的聯動機制,制定并實施“漸退幫扶”政策,鼓勵城市低保對象家庭中在就業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員積極就業與再就業,逐步改善其家庭生活狀況。
2、健全醫療保障救助制度,積極爭取城市大病醫療救助資金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引導居民群眾企改的職工,參加專項救助和保障,從而實現面上保障、重點救助。
3、完善廉租住房制度
進一步努力爭取對城市困難戶住房的租房補貼政策,開辟房源,推進城鎮租住房制度的開展,同時,積極主動至上級主管部門爭取經濟適用房指標,多解決一些轄區內無房困難居民,逐步讓全處居民群眾都有房可居。
四、加強社會救助工作的管理
1、建立結合居務公開、政務公開多形式開展監管,保證居民的知情權、參與監督權;
2、暢通救助工作體系的訴求渠道,落實嚴格懲戒措施,推動救助工作運行機制的自我完善。
3、加強執政能力,培養干部作風建設、職業道德操守建設,做到科學施救,規范施救。
- 上一篇:科技局科學發展觀進行調研報告
- 下一篇:總工會科學發展觀學習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