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局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

時間:2022-04-13 05:25:00

導語:園林局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園林局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

根據省、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試點活動的工作要求,*市園林管理局領導班子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在認真學習、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就“園林綠化工作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環節,是現代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市園林綠化工作,適應新形勢,迎接新挑戰,實現園林綠化新跨越”達成共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園林綠化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

科學發展觀中“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加快社會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要求,對園林綠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局領導班子認為,科學發展觀對園林綠化工作提出五個方面要求:

(一)必須正視園林綠化對于城市發展的意義和作用,增強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園林綠化作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除了具有凈化空氣、調節氣候、防風降噪、保持水土等功能外,還能美化環境、扮靚城市,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一般來說,綠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往往先進城市的綠化覆蓋率高、綠化建設管理水平高,反之亦然。我市要打造“休閑名城”,華東地區的“旅游目的地”,一流的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不可或缺。對此,各級園林綠化部門必須有充分的認識,要把做好園林綠化綠化工作的認識提升到更高的高度,進一步增加做好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必須充分考慮市民對園林綠化的實際需求,在便民、惠民上下功夫。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園林綠化網絡體系,建設完善的生態綠地、道路綠地、公園綠地、生產綠地系統,建設和保護好風景名勝區,在滿足生態功能需要的同時,讓廣大市民充分享受綠化成果。道路綠化要成蔭,公園綠地要增加,尤其是加快建設小游園和社區公園,讓市民出行500米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因此同時,進一步提高綠化管理水平,無論在市中心購物、還是在單位上班、在小區散步都能感受到綠意盎然、豐富多樣的綠化環境。

(三)必須抓好園林綠化的規劃、建設、管理環節,實現園林綠化的全面發展。規劃是龍頭,是搞好園林綠化建設管理的基礎和依據,要高標準編制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風景名勝區規劃,并保證有效實施。建設中,要提高園林綠化建設水平,遵循建設的客觀規律和技術要求,建設精品工程。管理上,要高度重視園林綠化管理工作,保護建設成果。三者之間互相聯系,缺一不可。

(四)必須抓好城市綠地的合理布局和區域、城鄉統籌,實現園林綠化實現協調發展。布局合理的城市綠地不但是建立科學的綠地系統的必要條件,也是讓全體市民百姓享受綠化成果的基本內容。根據綠化“天羅地網”的戰略構想,綠化要形成點、線、面相統一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綠化網絡,依托山體、湖泊、河流、道路和城市各節點實施綠化群覆蓋。郊區要有綠化,市中心也要有綠化;城市綠化要提高,農村綠化也要上水平,保證綠化的生態、景觀、社會效益充分體現。

(五)必須強化園林綠化的生態化導向和建設成果保護,實現園林綠化實現可持續發展。園林綠化建設成果需要經過較長的生長時間,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要積極破解城市拆遷、建設、人為破壞等對園林綠化負面影響的難題,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民事手段,加強對園林綠化建設成果的保護。在園林綠化建設的導向上,要逐步走出“美化”、“行政化”的誤區,還原園林綠化“生態化”的本質,堅持發揮園林綠化工作的生態導向,從而實現園林綠化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二、園林綠化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的成效和存在問題

局領導班子認為,十六大以來,園林綠化工作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社會公眾對園林綠化工作的需求,相關工作取得長足進步:

(一)綠化建設持續有力推進。五年來,平均每年增加城市綠地900多公頃,到20*年底,城市綠地總量達到9000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3%,人均公共綠地達到12平方米,達到了省小康社會指標,我市于2004年被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2005年,宜興市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江陰市成為首批國家生態城市,20*年,江陰市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在20*年改革開放30周年全市最具有影響力20項城建工程中,蠡湖新城、太湖廣場、園林綠化工程等園林綠化項目得票位居三甲。

(二)綠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城市綠地養護管理市場得到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推行了市級綠地養護招標制度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強化區管綠地管護力度,全面提高區管綠地養護管理質量。完善綠化監督網絡,建立全方位綠化監督管理考核體系,對市級招標綠地、區管綠地及古樹名木等實施全方位的監督。加強綠化施工資質管理。強化重點綠化工程管理及其善后工作,建管過渡有序。加強行政許可工作,規范占用綠地、樹木修建、砍伐、移植等行為。綠化執法工作有力推進,綠化成果得到有效保護。

(三)風景名勝管理全面加強。明確在太湖風景名勝區范圍內對建設活動的前置審批權限,對相關建設活動的審批內容和局內流程進行整理,明確了項目分類和內部審批工作流程。注重風景資源保護,對風景名勝區進行綜合整治,并統一設置風景名勝區標志和界樁。配合省建設廳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進行修編,合理確定景區和核心景區范圍。加大對風景區范圍內違法建設活動的執法力度,對違法建設活動進行現場查勘、及時制止,并依法予以查處。協調、組織公園景區景觀建設、舉辦花事及文化活動增強發展活力,豐富游園內容,提高公園景區管理水平。

(四)改革工作取得突破進展。根據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全市園林綠化系統穩步推進各項改革:從上世紀末的錫惠索道公司改制,到本世紀初的下屬八家事業單位的改企;從近年來公園景區醞釀推行的管養分離,到20*年初市園林總公司的整體劃轉;從20*年上半年城市綠化管理的事權下放,到去年底完成的“管辦分離”。通過不斷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行政管理,逐步實現了“強化行政職能、加大管理力度”的目標和要求,從而為進一步實現對園林綠化工作的有效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局領導班子認識到,雖然園林綠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用科學發展觀的理論標準和實踐本質衡量,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理念方面,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工作認識不夠。

未能把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同我市園林綠化工作的實際結合起來,在園林綠化建設中,片面追求園林綠化美化效果,而忽視生態效益,如大面積種植草坪、過多使用常綠樹種、搬古樹大樹進城、鄉土樹種運用不足、反季節種植、樹木種植過密等,出現一些違背科學發展和植物生長客觀規律的現象,導致養護成本大,生態效益不明顯等結果,影響了園林綠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設方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力度不夠。

——規劃引導建設不夠。城市綠地規劃未全面實施,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實現科學建綠;綠線制度落實難以到位,違反綠線制度侵占規劃綠地的現象時有發生;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滯后,需要根據現有情況進一步加強與省建設部門溝通,重新修編詳細規劃。各級園林綠化部門對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以及驗收環節介入力度不足。

——園林綠化發展不均。綠地分布不均,城西明顯優于城東;新老城區園林綠化差別大,新城區建綠成效顯著,老城區的綠化進展緩慢;新老景區發展不平衡,結合生態建設,新建景區發展迅猛,形成一些新的熱點景區,但傳統景區突破不多。

——設計建設水平不高。綠化設計理念更新不快,表現手法不新,未能緊扣“園林生態化”要求,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部分道路綠化及游園設計,想象力和表現力不夠豐富,植物配置單一,層次不夠豐富,季相不夠明顯;行道樹樹種較少,道路綠量較小,景觀色彩不夠豐富。

——城市公園建設不足。城市公園建設規劃不足,尚未形成深入調研、科學規劃、有效實施的工作局面;城市公園分布不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足;現有區級、社區級游園功能設施不全,景觀服務功能較差。

(三)保護方面,運用綜合手段保護園林綠化成果不夠。

——城市綠化成果保護不夠。對城市綠化建設成果保護面臨新的困難,未形成有效的護綠新機制;對老城區綠化管護面臨的問題研究不夠,未能形成系統的工作方案;對毀綠現象,未能綜合運用法律、行政、輿論等手段予以糾正。

——風景名勝區保護有待提高。對太湖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與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未形成有效的監管和信息系統;對風景名勝區的監管不足,對各類風景名勝區的管理主體指導和督促力度不大,尚未形成上下聯動、嚴格保護的工作局面。

——行政執法工作力度不足。城市綠化管理方面,隨著城市綠化行政處罰權相對集中后,對破壞城市綠化行為的監管力度有所降低,對破壞城市綠化的行為,除了行政處罰外,具體整改措施難以到位。風景名勝區保護方面,太湖風景名勝區范圍內各類活動的許可工作剛處于起步階段,對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尚未全面推進。對基層園林綠化工作指導不夠有力。

這些問題的存在,局領導班子認為,根本原因是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實踐不足,表現在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

主觀方面:

——重心偏移。多年來,我市園林綠化管理體制一直是“管辦合一”,在負責城市綠化的建設和管理同時,還負責市屬公園景區的行業和業務管理,兩者的財政保障體制也不同,城市綠化的建設和管理體制由市財政保障,市屬公園景區的建設和管理體制實行“自收自支”,因此局領導班子的工作重點往往側重于市屬公園景區的管理,以解決“吃飯”問題,相應對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精力投入受到限制,不能發揮對園林綠化工作的主動性,導致園林綠化工作的被動局面。

——自我滿足。存在“小富即安”的自我滿足意識,認為我市園林綠化工作在全國還處于領先地位,缺乏危機意識。

——形式主義。往往滿足于統計數據和局面地區的工作推進,對基層群眾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考慮不夠。

客觀方面:

——理念不新。園林綠化的建設、養護、技術規范、指導,與十年前相比,未能實現與時俱進,與先進理念存在距離。

——人才不多。園林綠化行政管理、技術人才缺乏儲備,層次不高,難以適應園林綠化迅猛發展的現狀。

——制度不全。園林綠化建設、養護、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設滯后,不能針對新問題提出有關管理制度。

——執行不力。對現有的一些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缺乏有效的執行手段,導致制度不能落到實處。

三、園林綠化工作實現科學發展的主要方向、思路和工作措施

局領導班子認為,從存在的問題、原因和社會公眾需求出發,園林綠化工作實現科學發展的主要方向和總體思路是: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強化規劃布綠、科學建綠、依法護綠,推進風景資源保護和利用,滿足社會公眾對園林綠化不斷增長的需求,為打造生態文明先驅城市再建新功。

工作要求是:

適應“管辦分離”需要,以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為抓手,突出園林綠化工作的規劃性、指導性、協調性和宏觀性,依法行使城市綠化、風景名勝資源、城市公園的保護和管理三大職能,實現對全市園林綠化工作的政策引導、規劃先導、技術指導和行政督導。

從上述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出發,局領導班子提出如下工作措施: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園林綠化工作。

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園林綠化工作,做到“五個轉變、五個加強”:一是由重視環境建設向重視生態建設轉變,加強綠化美化的宣傳教育;二是從單純綠化造林向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環境的轉變,加強百姓身邊的綠化美化工作;三是逐步實現從重綠輕管向管理服務轉變,加強對全社會綠化美化工作的指導與協調,創新服務理念;四是從注數量的增長向注重質的提高轉變,加強養護管理,提高綠化養護水平;五是從傳統綠化管理方式向科學綠化管理方式轉變,加強規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綠化責任制。

(二)以建章立制為前提,切實強化行政職能。

一是加強建章立制工作。以政府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形式,制定《*市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市公園管理辦法》、《關于加強太湖風景名勝區管理的實施意見》等規定,為依法管理提供依據。同時,出臺《*市綠化工程驗收管理辦法》、《*市城市綠地養護管理考核辦法和標準》等行業管理和技術標準,實現規范化管理。

二是加快形成城區綠化管理新模式。形成全市統一規劃、市區共同建設、區日常管理、市宏觀管理的體制。進一步強化對全市綠化工作的檢查考核和監管,適應綠化管理體制調整和綠化管理權下放的新特點,建立健全全市綠化養護管理招投標平臺,強力推動促進區級綠地養護管理的社會化、市場化運作。

三是加強對全市公園景區的行政管理,適應“管辦分離”的需要,轉變對公園景區的管理模式和重點,依法對公園景區的建設、活動、保護進行行政指導和執法檢查,確保國家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四是加強對市(縣)、區行政管理的指導:實現管理重心的下移,對市(縣)、區城市綠化和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加強業務指導,明確管理規范和要求,形成上下聯動的管理新局面;加強委托到區的審批項目的監督管理和業務指導,提升區審批部門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五是加強行政執法工作:以行政執法為突破,強化風景名勝區的管理工作;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充實執法人員,改善執法條件,提高執法水平;建立健全太湖風景名勝區的執法網絡,形成執法、監督全天候的執法體系;加強對城市綠化的保護,依法征收綠化賠償費,保障被破壞綠地的恢復率;強化對社會的服務,切實履行社會職能。

(三)以規劃建綠為龍頭,提升設計和建設水平。

建立科學合理的綠化規劃體系,引進“城市森林”概念,形成點線面相統一、水陸空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的綠化網絡。強調綠化的生態功能,貫徹“自然為主”、“硬質軟化”、“有助健康”的綠化規劃新理念。

進一步創新設計理念,以道路為重點,加大公園綠地建設力度,增加植物品種、豐富植物層次,提高城市綠化整體水平,在增加綠量、完善層次、豐富景觀、適地適樹上下功夫。在道路綠化上,以喬木為主,喬、灌、花及地被植物相結合,體現植物多樣性,發揮最佳生態效益。道路綠化充分展示植物的色相和季相變化,形成一路一景一特色。根據立地條件和植物生物學特性,因地制宜選擇樹種,突出鄉土植物。

堅持規劃建綠,有效實施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同時,以破墻透綠、見縫插綠、垂直綠化等手段為輔助,實現城市綠化工作的均衡發展。

貫徹節約建綠原則,降低城市綠化建設和養護成本;提升城市綠化建設的文化品味,增加文化內涵;大力推廣城市綠化新技術,提升建護水平;重視綠化的生態防護和防災減災功能。

(四)以城市重點綠化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力增加城市綠量。

實施公園綠地建設工程,通過城市公園、小游園以及森林公園的建設,全面推動公園綠地建設,提高我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實施生態濕地建設工程,推進湖濱生態景觀帶建設。實施綠色通道工程。實施城市道綠增綠工程。實施河道綠化工程,推進河道水涵養林建設。實施綠色家園建設工程,組織和動員村民利用村邊隙地、房前園地、屋后空地開展植樹增綠,開展園林小城鎮創建活動。實施軍營綠化建設工程,組織實施駐錫部隊軍營綠化,通過開展雙擁共建活動,積極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提高。

(五)以保護與利用并重為原則,加強太湖風景名勝區管理。

加強太湖風景名勝區規劃的修編工作,密切與省建設廳的溝通,加快制定完成太湖風景名勝區詳細規劃。

加強對太好風景名勝區的活動引導工作,根據風景名勝區的特點,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開展健康有益的游覽觀光和文化娛樂活動,普及歷史文化和科學知識。健全風景名勝區的旅游設施,在風景名勝區內設置風景名勝區標志和路標、安全警示等標牌。

加強太湖風景名勝區范圍內建設活動等行政許可工作,形成與市相關部門有效溝通的體系,確保在風景區范圍內從事的建設等各類,都能由園林綠化部門依法予以審查把關。

(六)以人才和科技為支撐,增強園林綠化持續發展的動力。

加強園林綠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有計劃地引進生態學、行政管理、園林規劃設計等專業的高層次人才,積極推進人才培養計劃,開展業務技術培訓,組織實施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和技術等級考核,建設適應園林綠化跨越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加強園林綠化科研工作,組織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和成果推廣,開展科技合作與交流,在規劃設計、花卉培育、景觀建設等方面實現突破,爭取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七)以健全行業組織為突破,促進園林綠化行業健康發展。

一是在對現有園林綠化行業組織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有關行業協會管理的規定,對現有行業組織進行重組,形成宗旨明確、機構健全、工作有力的新局面。

二是加強對園林綠化行業組織的業務指導,發揮行業組織的行業代表、牽頭作用,切實起到園林綠化行業自我規范、自我發展作用。通過行業組織開展業務培訓、競賽評比、參觀考察、合作交流,提高行業整體水平。

四、市園林局加強領導班子自身建設的具體措施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局領導班子提出加強自身建設四個方面的措施:

(一)加強理論學習,堅持用黨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重視對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理論等重要思想的學習,在掌握理論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領會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上用力氣。健全學習制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是堅持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學習。制定學習計劃,列出學習書目。帶著責任學,每季度召開一次中心組學習匯報會,匯報學習情況,交流學習經驗和體會,以加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二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緊密聯系個人思想實際和全市園林綠化工作實際,開闊思路,注意從理論上和宏觀上分析和總結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經驗,更好地指導面上的工作,增強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意識和自覺性。

(二)認真執行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按議事規則和程序辦事。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方針,管全局,議大事。班子成員既要根據集體的決定和工作分工,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又要關心全局,積極參與,維護集體領導和“一把手”的權威,凡重大決策應堅持由局黨組會議集體討論決定。對黨組會討論決定重大問題,一般要提前告知黨組成員,進行充分準備和醞釀;討論任命干部應遵循群眾基礎、嚴格考察、充分溝通、集體討論決定的原則,不搞臨時動議;若在重大問題上出現較大意見分歧,除緊急情況外,應暫緩作出決定,在充分交換意見的基礎上進行討論決定;決議一經形成,即是集體意見;所有黨組成員包括持不同意見的,都必須服從,積極貫徹落實,不允許在黨組會外出現與決議不一致的聲音,更不得向外泄漏黨組會內部討論情況。

(三)高度重視黨風和廉政建設,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帶頭做到“兩個務必”,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廉潔自律,站在反腐敗斗爭的前列,自覺抵制和反對消極腐敗現象。認真執行各項反腐倡廉的規定,自覺維護黨的形象和園林綠化執法的良好形象。從黨的利益出發,不斷增強黨性,看問題、想事情,要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園林綠化事業發展放在第一位,不爭權爭位爭名利,自覺克服個人主義;牢固樹立黨性觀念,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工作紀律和保密紀律,反對自由主義。

(四)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樹立大局意識,服從大局需要,從講政治的高度處理和解決問題。要善于協調關系,化解矛盾,班子成員要按照“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要求,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平時多溝通、多談心,增強信任,加強團結。當好人民的合格公仆,做群眾的忠實代表。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思想,注意聽取基層和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局領導班子要在客觀條件和政策允許范圍內,努力解決對全局有重大影響、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