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科學發展觀案例分析報告
時間:2022-05-31 03:51:00
導語:組織科學發展觀案例分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推進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深入開展,根據縣委學習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的部署和要求,南澗縣民族宗教事務局決定在廣大黨員和干部職工中深入開展以孟連“7.19”事件、“陽宗海砷污染事件”、為主要內容的正反典型案例教育活動。
結合工作實際,查找自身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剖析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堅持“依理說事、就事明理”,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職工正確處理加快發展與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關系,更好地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切實把正反典型案例教育轉化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行動。
一、典型案例
(一)反面案例
1、云南普洱孟連縣“7.19”事件。
20*年7月19日,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生一起群體性突發事件,執行任務的公安民警被不明真相的500多名群眾圍攻、毆打,沖突過程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槍自衛,2人被擊中致死。事件還造成41名公安民警和19名群眾受傷,9輛執行任務車輛不同程度損毀。
2、云南陽宗海砷污染事件
陽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距昆明36公里,面積為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為20米,匯水區面積為192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6.04億立方米,地處昆明市、玉溪市交界地。自20*年以來,陽宗海水質已經連續6年保持優良。20*年6月以來,陽宗海水體的砷濃度出現異常偏高現象,昆明陽宗海水質已經由Ⅱ類急速降為了劣V類。現已確定,陽宗海水體砷污染主要來源為云南澄江錦業工貿有限公司。而此次污染致使陽宗海恢復到三類水質至少要3年左右時間,耗資數十億元。
3、云南滇池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滇池已經全湖富營養化,污染嚴重,20*年草海水質為劣Ⅴ類,綜合營養指數76.1,屬重度富營養狀態,外海水質達到Ⅴ類地表水標準,綜合營養指數62.5,屬中度富營養化。主要入湖河道29條,水質大多為劣V類。隨著滇池流域內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數量急劇增長,滇池污染物產生量迅速增加。1988-*年流域污染物產生量總體上呈迅速遞增趨勢,*-20*年污染物遞增趨勢減緩。在污染物產生總量中,生活污染貢獻最大,是流域污染物產生量增長的主要因素,工業污染源產生量得到有效控制,非點源污染物產生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隨著城鎮污水處理能力的提高,污染物削減量持續增加,*-20*年化學需氧量、總磷得到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負荷量呈下降趨勢,總氮基本持平,入湖污染負荷量稍有下降。
滇池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1)自然演化。滇池至今已有約340萬年的漫長演化歷史,在現代演化過程中,水面不斷縮小,目前滇池的水面積僅為古滇池的25%,蓄水量更是僅為古滇池的1.9%。滇池已演化為半封閉性湖泊,年平均流出水量為1.49x1*m3,僅占其蓄水量的11%。由于湖水置換周期過長、湖流緩慢,造成物質循環不通暢,出人不平衡,自凈功能有限,大量沉淀污染物,從而形成了大量內污染源。(2)流域經濟快速增長,生產、生活污染排放超過環境容量,水環境壓力不斷加大;(3)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排水管網不完善,入湖河流成為納污河道;(4)缺乏雨季行洪污水治理技術和措施;(5)藍藻水華持續爆發,嚴重影響滇池水環境功能;(6)水資源匾乏與高度開發形成惡性循環,湖泊自凈能力所剩無幾,外海南北水質和水生態差異非常顯著。目前,滇池北岸的昆明主城區面積已達約180km2,人口近200萬,城市的急劇膨脹不僅加劇了污染量,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水資源的日益匾乏。滇池流域多年水資源量為5.3x1*m3,人均水資源量不到270m3/a,僅為世界人均值的4%,全國人均值的12%,全省人均值的5%,聯合國極度缺水標準的50%。
為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來興建實施了大量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設施,其中已建成大中型水庫8座,總庫容3.4x1*m3,小型水庫近140座,總庫容近1x1*m3。水庫總控制徑流面積1651km2,占流域面積的57%。目前,滇池流域年平均供水量在10x1*m3以上,而根據多年平均人湖徑流量扣除多年平均湖面蒸發量,滇池實際水資源量只有不到6x1*m3,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庫調節后重復利用。也就是說,滇池流域水資源的開發程度是非常高的,而河道外用水超過40%時,就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會形成惡性循環。
(二)正面案例
1、大理洱海保護實踐了科學發展觀,保護治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與經濟發展喜獲雙贏。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位于大理市境內,屬瀾滄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積2565平方公里,湖區面積250平方公里,湖岸線長128公里,有117條入湖河流,蓄水量28億立方米。洱海生物資源十分豐富,歷史上就是滇西的“魚米之鄉”,有著豐富的魚類資源和生物資源,是云南生物多樣性分布比較典型的地區之一,具有供水、發電、農灌、漁業、航運、旅游和調節氣候等多項功能,被大理人民譽為“母親湖”。洱海流域內共有16個鄉鎮(含洱源縣)、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58個村委會、912個自然村,總人口約8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9.4萬人),人口密度為337人/平方公里。流域社會經濟以農、牧、漁、旅游和電力為主,GDP占大理州國內生產總值的45%以上。成立于1984年的大理市洱海保護管理局,負責洱海1966.00米(85高程),25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004年到20*年,洱海水質已連續三年總體達到并保持Ⅲ類標準。20*年洱海藍藻大規模暴發,全湖水質一度降至Ⅳ類。而今年上半年,洱海水質3個月達到II類標準,3個月總體保持Ⅲ類。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書記顧伯平將“洱海經驗”總結成四句話:執政為民不圖虛名;科學治理確保質量;發動群眾不遺余力;真抓實干不怕得罪人。為有效保護洱海生態環境,大理州從20*年開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先后投入資金近20億元,全面實施了洱海生態修復、環湖治污和截污、流域內農業農村湖源污染治理等措施,目前洱海綜合治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國家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調研組近日在考察洱海后認為,“洱海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2、南澗縣依靠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公路沿線綠色走廊建設。
南澗縣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希望在山,潛力在山,未來系于綠色發展。縣委、政府決定用2-3年的時間,在全縣公路沿線集中發展綠色產業,加快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水土流失,將公路沿線建成生態效益顯著、經濟效益巨大的“綠色走廊”,確保道路暢通安全,公路沿線景觀良好,有力推進我縣生態環境建設。“綠色走廊”建設將由縣級各責任單位和各鄉鎮黨委政府分段負責,采取整合有關建設項目、企業和干部職工捐資、財政補助和通過干部職工義務勞動、發動群眾投工投勞等方式完成建設任務。
二、從案例中得出的經驗和教訓
(一)教訓
1、陽宗海事件。陽宗海事件使沿湖2.6萬名群眾幾年內將不能再飲用陽宗海的水,甚至不能下湖游泳、打魚捕蝦!錦業公司近年來上交稅金僅1162.8萬元,而要將被污染的陽宗海水恢復到可作為飲用水源的水質,預計將歷時最少3年、耗資數十億元!且為此事,錦業公司的董事長等3人被捕,26人被問責,涉及兩名廳級干部、9名處級干部、其他干部15人,其中12人被免職,玉溪市一位副市長引咎辭職,損失可謂巨大,教訓可謂深刻。
2、孟連縣“7.19”事件。孟連縣“7.19”事件,表面上看是警民沖突,實質上是膠農與企業的經濟利益長期糾紛所引發的一起較為嚴重的群體性社會安全突發事件,是人民內部矛盾在特定條件下的集中表現。
3、滇池水污染事件。滇池水污染案例說明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注重盲目發展是要付出百倍代價償還的,發展一定要與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密切聯系起來,又好又快才是科學發展。
上述案例對我們今后科學發展起到以下警示:
一是發展要著眼長遠,決不能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大家認為,陽宗海水污染事件,是我省發生的社會反應強烈、教訓十分深刻的重要事件,是以犧牲環境、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的典型案例,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鮮活教材,要以此為案例開展討論,深刻反思,吸取教訓,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推動學習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南澗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充分、發展速度慢,所以要研究如何加快發展,但發展必須符合而不能背離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今后引進項目,要慎之又慎,審之再審,對于危害環境的項目要堅決拒之門外。通過這一件事,使我們更加認識到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更加體會到科學發展觀的真理的力量,更加感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急迫性、艱巨性、長期性。要實在地而不是表面地、真實地而不是虛假地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服務誰的問題。
二是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風。陽宗海水污染事件早有苗頭,也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但在貫徹落實中,卻存在著落實不到位、執行不力的現象。要吸取陽宗海事件中政府職能部門監管不力、監管缺位的教訓,要通過全面深入持久學習科學發展觀構筑干部的精神支柱,工作中一定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
三是要建立合理高效的體制機制。機構重疊、多龍治水等體制不順,導致管理的缺位。因此,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應該研究健全及時、可行、有效、完善的管理和監督機制。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確部門和各自職責職能。
四是要真正樹立起科學發展觀,提高執政能力和水平,實現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目的。
(二)經驗
1、大理洱海保護實踐了科學發展觀,保護治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保護與經濟發展喜獲雙贏,洱海治理的成功經驗:
一是綜合、全面、系統的科學治理。果斷關閉云南人造纖維板廠、化工廠等一批治理無望的企業,督促滇西紡織印染廠、大理水泥廠等企業達標排放。取消洱海湖區內所有的機動挖砂船、機動捕魚船和網箱養魚。1萬多畝灘地內全部實現退房、退田、退魚塘。“洱海之事無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換”的意識開始在大理各級領導干部的頭腦中扎根。
二是聘請全國一流湖泊治理專家指導,并制定了洱海水質監測方案和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方案。為解決城市生活污水直排洱海問題,大理市建設了環洱海截污工程,埋在繁華人行道下的排污管道可并排跑兩輛東風卡車。
三是注重建立湖泊治理和保護的長效機制。先后兩次依法修訂《洱海管理條例》,并將原本隸屬洱源縣的江尾、雙廊兩個鄉鎮劃歸大理市,讓大理市全權管理整個洱海。州政府與大理市、洱源縣和有關部門簽訂了洱海保護目標責任書,并實行風險金抵押和一票否決。
四是多舉并進。2004年大理州把洱海保護編進中小學環保教材,同時,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宣傳櫥窗等多種形式,深入開展全民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禁止放牧山羊。“洱海清,大理興”大理贏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等稱號。同時,換來了大理州環境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雙贏”格局。20*年前8個月,全州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32.75%,工業經濟同比增長29.12%。
五是領導重視,全民參與,嚴格獎懲,明晰責任。大理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終把洱海水污染綜合防治擺在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大理市洱海綜合治理保護工作領導組,建立了41名副處以上黨政領導干部掛鉤聯系各部門、各鎮(區)的工作機制,與市級44個部門簽訂了《大理市洱海綜合治理保護目標責任書》,438名簽責單位副科以上黨政領導干部交納了洱海綜合治理保護風險抵押金;出臺了《中共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洱海綜合治理保護的實施意見》,統一指揮、綜合協調的洱海保護治理工作。
2、南澗縣依靠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公路沿線綠色走廊建設。其經驗:
一是劃定范圍,明確重點。在公路管養區以綠化美化為主,加強建設重點示范路段;在重點控制區優先布局林、果、茶等綠色生態產業,同時加大林木植造和管護力度;在綜合治理區以植被封管、恢復為主,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是劃定范圍,明確重點。在公路管養區以綠化美化為主,加強建設重點示范路段;在重點控制區優先布局林、果、茶等綠色生態產業,同時加大林木植造和管護力度;在綜合治理區以植被封管、恢復為主,加快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
二是健全機制,落實責任。明確了各鄉鎮黨委、政府和縣級各單位為“綠色走廊”建設的責任主體,其主要負責人為建設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鄉鎮黨委按照屬地原則劃分責任段,縣級單位分段負責國道、省道、重點專用道公路管養區綠化美化建設。縣“綠色走廊”規劃建設辦公室負責規劃布局、作業設計和實施指導,林業部門負責統籌苗木供應并提供技術支持;縣委、縣人民政府督查室對“綠色走廊”建設管理工作進行定期不定期專項督查。
三是科學規劃,加大投入。為保證工作成效,南澗縣制定了科學的計劃,合理規劃,科學布局,分批分階段實施。目前已制定完成規劃建設指導方案,并啟動“綠色走廊”建設工作;在實施進度方面,縣級單位責任段于2009年8月前完成植造任務,經評估后轉入撫育階段,鄉鎮2009年完成轄區內主干道建設任務,2011年統一組織驗收;評估驗收采取適時評估和竣工驗收兩種形式。同時,統籌資金,拓寬籌措渠道,整合有關建設項目資金,積極發動社會捐資投勞,并加強資金的管理工作和使用,建立詳細的投入臺賬。
四是嚴把質量,加強管護。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嚴把苗木質量關,確保袋苗或土球完好,無病蟲害,并統一安排技術人員對苗木規格和質量進行驗收,確認苗木質量;加大管護力度,加強撫育管理,加強巡護,定期觀察苗木。
南澗縣“綠色走廊”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建設生態化的具體體現,通過“綠色走廊”建設,引導公路沿線老百姓通過綠色產業發展富起來,收到美化、綠化、經濟三贏效果。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
通過對5個正反(3反2正)典型案例深刻反思和充分討論,縣民宗局全體黨員干部認為:要以此次事件為借鑒,痛定思痛,舉一反三,切實改進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始終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認真解決好群眾的切身利益:一是認真剖析原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二是認真查找自身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三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學習、討論和剖析,更好地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切實把正反典型案例教育轉化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行動。
“民族宗教無小事”,它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社會性很強的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環節都事關全局;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國家,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所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我縣民族團結,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宗教領域保持了團結穩定,宗教事務走上了依法管理的軌道,是全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民宗系統干部職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清醒看到,民族宗教工作依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艱巨的任務:
一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縮小發展差距的任務依然艱巨。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區發展水平總體上仍然比較落后,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還存在進一步拉大的趨勢。“行路難”、“飲水難”、“就醫難”“就學難”等問題,在民族地區比較突出。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不僅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還可能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二是民族團結面臨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我國正處在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期,涉及民族因素的人民內部矛盾時有發生,維護民族團結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和繁重。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差距的拉大,差距的拉大就會形成不穩定的因素。在一些落后、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一些宗族現象仍然十分突出。
三是宗教工作面臨著復雜的形式。(1)人們對宗教的認識和立場日益多樣化。人們對宗教的認識從過去的認為宗教屬于比較落后、保守和愚昧的事物,是社會不發達和人的認識能力有限的產物到現在的把宗教作為尋求心里慰籍。(2)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日益增強。(3)宗教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不斷增多。(4)一些黨政干部沒有充分認識到宗教工作的重要性。
要立足全局,認清形勢,充分認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要認真學習,全面理解,準確把握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要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努力提高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建設富裕、生態、和諧新南澗做出新的貢獻。
- 上一篇:家庭道德教育研究管理論文
- 下一篇:德育訓練途徑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