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可持續性的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18 08:18:00
導語:科學發展觀可持續性的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施“生態立市”的方略,打造“塞上湖城”的銀川品牌,是銀川市的領導們提出的建設大銀川,實現跨躍式發展的新思路。然而深居西北內陸干旱地區的寧夏,境內降雨十分稀少,地表水嚴重不足,地下水更加缺乏。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實現“塞上湖城”這一設想是否現實可行呢?本文筆者對“塞上湖城”實現的可能性、及其“塞上湖城”的可持續問題展開理性思考。
關鍵詞:生態立市塞上湖城規劃可能性可持續性
在建設“大銀川”的規劃里,“塞上湖城”的規劃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銀川的生態目標,又是特色目標,也是實現“跨躍式發展”的重要標志。對于建設“塞上湖城”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持續等問題,人們提出種種不同的看法。筆者在研究不同意見的基礎上,談談自己關于“塞上湖城”的思考,敬請批評指正。
一、“塞上湖城”與“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城市發展的方向,是現代城市的象征,是人們向往的生活樂園,也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什么是“生態城市”呢?主要是指一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與生態保護三者保持高度和諧,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城鄉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從而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并能積極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環境系統。銀川市的領導者提出要以“生態城市”的標準規劃“塞上湖城”,體現出了他們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深刻理解。
所謂“塞上湖城”,就是以濕地保護工程建設為重點,大做“親水和愛綠”的文章,把銀川是真正建設成為“天藍、地綠、水清、城靜、居安寧”的生態城市;全力構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的城市大環境。建設“塞上湖城”就是要保護現有的湖泊,并將其失去的濕地恢復起來,構筑城市環湖生態圈。為了構筑城市環湖生態圈,重現七十二連湖景觀,要完成對對寶湖、鳴翠湖、金波湖、鶴泉湖及北月湖等15個大型湖泊濕地進行保護開發,完成城市周圍湖泊濕地水系連通工程的建設,實現沙湖——大西湖——小西湖——北塔湖的連通工程,改造唐徠渠、紅花渠等,使市域內的主要湖泊連為一體,從而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獨特景觀。“塞上湖城”不是孤立的“水”,還要與城中的“綠“相互輝映,就是要構筑園林綠化系統,形成綠色城市生態圈;利用城鄉結合部的水稻田,充分展示“塞上江南”的水鄉風韻,從而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景觀和人水相親、和諧共處的良好城市環境。“塞上湖城”的規劃,具有“生態城市”的部分特征。
筆者認為“塞上湖城”的建成是有意義的:其一,“塞上湖城”對調解局部氣候條件、提高大氣質量、降低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有著重要作用。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是現代化城市必備的重要條件。其二,是實現人民利益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越來越不滿足于單純的物質追求,迫切要求改變生活居住環境,尤其是居住在氣候干燥、植被稀、風沙大的銀川人,早已不愿意繼續生活在滿眼都是黃土的城市里,盼望著有一個山清、水秀、樹綠、清爽、干凈的環境。“塞上湖城”建成后,“天藍、地綠、水清、城靜、居安寧”的生態城市,會使人們的夢想變為現實。這就是人民的利益。其三,是提高城市品位和增強城市吸引力競爭力的需要。優美的環境不僅可以造福于本市居民,還能增強首府銀川的吸引力,更有利于吸引外界對銀川的投資,增強生產力,為促進銀川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創造條件。
“塞上湖城”的規劃中,多次提到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生態立市”等,這些都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和基本要求。可以看出“塞上湖城”的規劃,意在落實科學發展觀。
二、“塞上湖城”實現的可能性問題
“塞上湖城”的美景固然十分吸引人,人們都愿意生活在這樣的優美環境之中,但它又有實現的可能嗎?對此,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湖城”是不可能實現的。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銀川位于西北地區東部,寧夏引黃灌區中部,降雨稀少,蒸發強烈,氣候干燥,風大沙多,屬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且年際降水量變化大,70%的降水集中在7到9月份,而年蒸發量是降水量的8倍。目前銀川市的水資源主要是黃河過境水以及本地地下水,水資源總量為64.7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250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的九分之一,是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十分之一。在一個這么缺水的客觀前提條件下,建設“塞上湖城”,構筑“城在湖中、湖在城中”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塞上湖城”的構想是有依據的,因此有實現的可能性。
所謂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現存事物之中的預示事物發展前途的種種趨勢,是潛在的尚未實現的東西。而可能性又可分為抽象的可能性和現實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是指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充分的根據和實現的條件,在目前條件下還不能實現的可能性。現實的可能性則是指在現實中有充分的根據和必要條件、目前可以實現的可能性。筆者認為,建設“塞上湖城”是現實的可能性,依據如下:
其一,銀川素來就有“塞上江南”之稱,根據歷史記載,銀川早在1000年前的西夏王朝時,就是一個園林湖泊城市,當地有“銀川自古水抱城”的說法。明朝有詩這樣描寫銀川平原的田園風光,“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瞑煙低接漁村近,遠山高連碧波長。兩兩充饑鷗戲洛,雙雙照水蜀游翅。北來南客添鄉恩,仿佛江南水回鄉”。據專家介紹,清乾隆年間,僅寧夏府城附近就有長湖、月湖等較大湖泊48個,銀川市以南至青銅峽有“七十二連湖”之說。而在銀川的市志中也有記載,銀川境內因為分布著眾多湖泊,而且很多湖泊是相連的,所以一直有“七十二連湖”的說法。銀川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美譽和“七十二連湖”之說,湖泊數量多、分布廣,在全國也是少有的。遺憾的是,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這些濕地和湖泊逐漸萎縮甚至消失。
其二,“天下黃河富寧夏”,位于銀川平原東部的黃河,是銀川人民的生命之源。黃河干流賦予銀川引黃灌溉之利,形成了對銀川平原灌溉的農業的獨特優勢。流經銀川市內的引黃干渠和排水溝:西干渠、唐徠渠、漢延渠和惠農渠4條溝渠引水量在20億立方米以上。
其三,銀川的綠色屏障——賀蘭山,屬寧夏降水高值區之一,平均每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暴雨集中和坡陡溝短這兩大原因使賀蘭山山洪頻發,沖擊著銀川平原。而黃河水和賀蘭山山洪成為銀川市地下水的主要水源,成為維系湖泊濕地、形成“塞上湖城”特色的重要而且必然的因素。這些都為銀川實現“塞上湖城”的偉大設想提供了充分客觀根據和必要條件。
據人民網寧夏視窗2004年8月13日電段倩報道我國著名氣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丑紀范在分析了寧夏氣候變化后說:“全球變暖不會影響濕地的生存,銀川市恢復歷史上的塞上湖城面貌完全有可能。”而一直致力于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動力學方面研究的丑紀范院士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地球誕生以來,氣候一直處于冷暖交替的變遷之中。歷史上的白堊紀以及唐朝等時期,都出現過氣候變暖,近幾十年來的氣候并不一定是歷史上最暖的時期。既然銀川歷史上一直是湖泊遍地的塞上江南,順應自然之力,恢復其原來的面目完全有可能。研究表明,上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氣溫明顯上升,但蒸發量卻持續下降,濕度在增大。全區蒸發量近3年已經從50年代的年平均2047毫米下降到1602毫米,但區內近3年來的濕度在增大,年平均增加了43毫米,每年多增加了25.8億立方米的降水,這無疑為通過“洪水資源化”來補給湖城的設想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丑教授說,全球變暖,蒸發量增大的現象,與傳統觀念相左,已經引起氣象學界的高度重視,這一現象是否具有普遍性還很難說。并且全球氣候變暖后,究竟是向暖干方向發展還是向暖濕方向發展還要進一步研究。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氣象學專家李澤椿則認為,只要合理配置好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塞上湖城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想。他說,大面積的水域可以調節城市溫度,增加濕度,形成內循環,增加降水量,也會增加人體舒適度。根據兩位院士所說,把銀川市營造成為西北地區最佳人類居住環境完全有可能的,銀川建設“塞上湖城”的設想不是夢。為此,筆者認為如果銀川市政府、市委和人民能夠群策群力,利用銀川自古以來就是湖城和近年來區內蒸發量持續下降、濕度卻增大及降水量增大的有利客觀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保護濕地、恢復濕地,把建設“塞上湖城”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決非空想。
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能從現實出發,對“塞上湖城”的內在依據和實現的條件作了客觀地分析,言之有據,述之有理,因此支持這種觀點。在銀川人民的努力奮斗下,如今“塞上湖城”已初具規模并展示著其未來的美好圖景。
三、“塞上湖城”的可持續性問題
“塞上湖城”的設想是可以實現的,其美景也將是令人陶醉的,但它是否能夠長久持續呢?筆者認為,“塞行湖城”的可持續性是值得探討的。
隨著大銀川建設的加快,水資源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和城鄉布局,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已成為當務之急。
寧夏深居西北內陸干旱地區,境內降雨十分稀少,地表水嚴重不足,地下水更加缺乏,黃河過境水是全自治區最主要的可用水源。國家每年配給的40億立方米黃河水量已相當緊張,增加配給也不可能,開源的空間微乎其微。①自古以來雖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黃河上游來水嚴重偏枯,素有“塞上江南”美稱的寧夏黃河灌區曾經幾度遭遇“水荒”的尷尬:2002年冬灌時,全灌區約有180萬畝農田沒能正常灌上黃河水;2003年春灌時缺水達12.3億立方米,自治區被迫強制壓縮30多萬畝水稻。
根據對水資源可用量和需求量分析,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在國家分配給寧夏的黃河水量不壓減和節約用水的前提下,整個自治區每年的用水缺口將分別達到7億立方米和16億立方米,屆時水資源供需矛盾將更加尖銳。②而建設“塞上湖城”對湖泊用水的補給量卻又是相當巨大的。寧夏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汪一鳴教授指出,按照目前建設規模估計,為了維持“塞上湖城”這些湖泊的面積和水位,一年要用掉至少1億立方米的水量。而寧夏水利廳前副廳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評審專家張鈞超則指出:“按照提出的目標,把湖泊恢復到解放前的面積,每年至少需要十幾億立方米的水。”③這么大的用水量,是否是對水資源的一種浪費呢?與中央提出的建設節約型社會、深入開展節約用水活動,是否相違背?在深居西北內陸干旱地區的寧夏又能持續多久?不得不令人深思。再者,每年處理的城市中水是否達標暫且不說,暫且按每噸0.7元的成本價格來計算,對湖泊補給用水的費用也是相當高,這是經濟欠發達和缺水的寧夏難于負擔的。
四、小結:
因此,筆者認為建設大銀川實現“塞上湖城”的構想是完全可能的,然而,按目前規劃的“塞上湖城”規模,湖泊需要大量的補給用水,而寧夏又是屬于缺水地區。這樣,對湖泊的補給用水則很有可能侵占部分農業用水和工業用水,影響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如果是這樣的話,則成本太大,代價太高。為此,筆者還認為:若能縮小“塞上湖城”規模,增大綠化面積,把用于對被縮小部分的湖泊的補給用水,用來植樹造林,綠化環境和用于農業和工業發展,既能達到城中有湖的目的,且又可以擴大綠化面積,促進工業、農業的發展,進而推進寧夏自治區經濟、社會進步,這樣將更為科學可行。
注釋:
①2005-07-2010:54:02來源:楚天都市報寧夏石嘴山市預造巨大人工湖可行性遭專家質疑
②[2005年07月19日21:24湖南在線寧夏缺水城市竟要建比五個西湖還大的人工湖
③2004年05月18日14:52瞭望東方周刊西部大開發思考:寧夏建塞上湖城抑或海市蜃樓
④《瞭望東方周刊》實習記者張悅/寧夏、河南報道
- 上一篇:交通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