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金融改革論文

時間:2022-04-18 08:44:00

導語:科學發展觀金融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金融改革論文

摘要:在金融改革中,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處理好銀行儲蓄存款與社會消費需求國有銀行與民營銀行國有銀行績效與不良資產引進戰略投資者與金融安全等四大問題,這對于推進金融改革有序進行和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金融改革;科學發展觀;國有商業銀行;金融安全

Abstract:Infinancialreform,weshouldsatisfytherequirementsof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toproperlydealwiththerelationshipsinfouraspects:banksavingsdepositandsocialconsumptiondemand,state-ownedbankandnon-governmentbank,state-ownedbankperformanceandnon-performingassets,introductionofstrategicinvestorsandfinancialsecurity,whichisofgreatrealisticsignificanceforpromotingtheorderly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financialreform.

Keywords:financialreform;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state-ownedcommercialbank;financialsecurity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推進金融改革,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黨中央之所以把金融改革作為今后五年發展目標的重點之一,關鍵在于金融改革事關經濟發展的全局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后,金融改革面臨著內外雙重風險,給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帶來了許多變數因此,我們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處理好金融改革中的四大問題,這對于推進金融改革有序進行和協調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關于銀行儲蓄存款與社會消費需求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存款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20世紀90年代以每年1萬億元的速度增長,到2002年以2萬億元的速度遞增三年內居民儲蓄存款從2002年9.8萬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14.9萬億元,近三年增幅達到34%,在我國繼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人均存款突破了1萬元前幾年,中央銀行為了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從1996年到2004年,累計八次降低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從10.98%降到1.98%,但居民存款沒有下降

2004年,中央銀行為控制局部經濟過熱,實施提高利率政策,從1.98%上升到2.25%,居民儲蓄存款不斷上升它不僅反映了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較大提高,而且標志著國民財富的累積達到了一個新水平這種高儲蓄率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國銀行業在相當的時期里仍然是資金配置的主渠道2004年底,我國各類銀行及金融機構法人共有3.5萬家,銀行資產總額近30萬億元,而GDP有13.7萬億元銀行資產超過GDP的50%以上

從積極意義上看,它有利于發揮金融和財政政策的作用,但從消極方面看,巨大的儲蓄額沒有轉化為投資額,不僅為銀行形成壞賬和擠兌風險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而且也影響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合理流向

居民可支配收入流向的簡單模式:DPI=CS在這個模式中,DPI表示居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personalincome),C表示居民消費(comsumption),S表示居民儲蓄(savings)多數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除去消費部分,都集中在儲蓄上

從儲蓄結構來看,約占儲蓄總額的20%的儲戶為高收入者,其儲蓄額占總儲蓄的80%左右,而其余的儲蓄則被占儲蓄賬戶總額80%的低收入者占有

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儲蓄結構較為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致使社會需求出現疲軟現象為此,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好協調工作

(一)要正確認識產生矛盾的根源

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廣大居民對自己及家庭生存和發展環境有風險憂慮感,生病購房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等,都需要自己承擔,這就迫使廣大居民積極儲蓄二是銀行信用關系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信用關系比較好,老百姓認為存入銀行比較保險,近幾年來,銀行利率盡管不斷下調,但沒有改變大多數人儲蓄的信心和決心三是銀行存款賬戶中,有相當一部分錢不是勞動所得的報酬,而是少數人的各類灰色收入,甚至有違法收入(包括洗錢)持有這部分收入的人沒有看好投資前景,暫時把錢存入銀行以便選準時機發揮資金運作效益

(二)要正確認識部分人致富的主要途徑

一是來自于流通領域市場化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是當時的待業青年,甚至是“兩勞”釋放人員等城市邊緣人群,相對文化層次較低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們以個體戶之名而存在,通過相對簡單的方式迅速獲取財富,由此形成了中國的第一批高收入群體這一領域獲得暴利的時間到90年代初基本結束二是來自于生產資料領域市場化這一時期開始于80年代后期,當時生產資料價格“雙軌制”政策正促進這一領域市場化最重要的動因例如,鋼鐵木材冶金水泥等在計劃內外的差價很大,容易牟取超額利潤,形成了中國第二批高收入者群體(有權人)三是來自于金融領域市場化90年代初,隨著金融體制改革,上市公司大舉出現,證券公司管理層人員通過獲得原始股以及幕后交易等不正當手段牟取暴利四是來自于技術市場化主要是90年代中期以來,信息網絡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相關管理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獲得高額收入這是形成社會兩極分化的原因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認為,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和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人口20%最富裕的人口占收入和消費的份額高達50%

(三)要對銀行存款進行合理消化

主要措施:一是必須繼續通過宏觀調控,抑制投資過快增長,著力擴大消費要求同時,要調整現行收入分配結構,以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和城鎮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斷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二是有效推進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對儲蓄資金適時進行分流,穩步拓寬居民投資渠道,如公司債券國庫券開放式基金等這樣就可以把存款從銀行中分離開來,既滿足存款者追求安全和高收益的心理,又能使資金流向急需部門刺激社會各種形式上的消費需求三是積極鼓勵高儲蓄者進行投資,以此來降低儲蓄比例,防止銀行儲蓄存款過多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

二關于國有銀行與民營銀行的合作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客觀上要求國有銀行進行相應改革1993年12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改革我國國有銀行體制,分離國有專業銀行的政策性貸款業務1994年,國務院先后批準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成立這3家政策性銀行,為國家專業銀行逐步向國有商業銀行過渡創造了條件1995年以后,國家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從法律上確立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監管機關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商業銀行并存和分工協作的銀行組織體系從1998年1月1日起,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在實現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相分離后,國有商業銀行制度轉軌的目標正向現代商業銀行制度轉變在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過程中,有些人認為國有商業銀行沒有效益,容易造成不良資產,帶來金融風險,于是主張通過股份制改革,把國有商業銀行變成民營銀行造成這種民營化傾向的原因,在于我國在金融改革中有些人不顧中國國情,完全照搬了西方國家金融管理模式由于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西方國家里,國有商業銀行不是主流地位,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西方國家掀起了一股國有商業銀行私有化浪潮,前蘇聯東歐國家在80年代末發生劇變后,國有商業銀行也紛紛步入私有化之途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國有些人從產權改革入手,探索國有商業銀行民營化改造路徑,認為國有商業銀行效益不好,關鍵就在于產權不清,產權主體缺位,只有變成民營化才能解決主體缺位問題其實,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講,怎樣判斷產權主體缺位還是不缺位,這里有一個價值判斷問題如果從贊成私有制這個角度上看,國有商業銀行不是歸個人所有,確實存在缺位現象但如果從贊成公有制這個角度上看,國有商業銀行是國家代表人民所有,不是歸個人所有其實,商業銀行效益好壞,不取決于產權制度是否“缺位”,而在于銀行內部的經營管理是否科學化

因此,在我國金融改革中,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處理好國有商業銀行與民營銀行的合作關系一是要正確認識國有商業銀行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國有商業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結構調整社會穩定人民富裕的基本條件和關鍵樞紐,更是國家宏觀調控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保證因此,就不存在缺位問題其實,如何判斷國有商業銀行主體是否缺位問題,實際上存在著兩種立場,以及由此形成的兩種不同思想觀念在政策主張上的必然反映國內外的大量事實證明,如果說只有主體不缺位的商業銀行才有效益,為什么西方國家具有完備現代化商業制度的商業銀行有的一樣處于破產倒閉的境地?如果說,缺位就會導致國有商業銀行效益低下,那么,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做得很好的也很多,尤其是在我國,自從1986年恢復交通銀行后,陸續成立了1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業中占有市場份額依然很大,按最近10年來的平均數計算,國有商業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占金融機構吸收存款總量的70%以上,在貸款方面占金融機構放貸總額的75%以上國有商業銀行作為國家獨資的一種商業銀行,仍然是我國金融制度的主導安排,起著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我國金融成長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制度變量在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中,國有商業銀行是宏觀金融調控體系的一個重要傳導變量,是連接國家宏觀調控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的橋梁二是國有銀行要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運行效率的內控機制,優化配置金融資源,提高金融資產質量,建立中國特色的與國際慣例接軌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商業銀行制度三是要堅持建立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股份制商業銀行為依托其余金融機構為補充的金融體系在金融改革中,我們主張不能改變國有商業銀行的性質,但對其他金融機構允許民營化經營,做到穩步發展多種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業,形成理性競爭環境

三關于國有銀行績效與不良資產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領域,取得了顯著成績,正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運作的核心但我們也要看到,國有商業銀行確實存在嚴重的不良資產問題它包括不良貸款不良抵:品不良股權不良直接投資和不良不動產等

我國以前衡量銀行的不良貸款的標準,是1988年財政部制訂的“一逾兩呆”標準,即把不良貸款分為逾期呆滯呆賬三種,分別指本金超過180天利息超過3年以及貸款人逃逸或者死亡等情況,所有不良貸款只按1%記提呆賬準備金從2004年開始,國家規定全面實行國際上通用的貸款質量五級分類標準,即把貸款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和損失五類,其中后三項為不良貸款,并從第二類貸款開始分別按照2P0%的呆賬準備金率計提呆賬準備金2003年底,我國主要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3.71萬億元,占全部貸款總量的80.74%,不良貸款余額2.44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7.8%其中,工農中建四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1916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20.3604年底,不良貸款率降到15.59%近幾年來,國家非常重視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問題,出臺了一系列專項整治措施例如,加強管理,精簡人員,撤銷虧損機構,補充資本金,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剝離不良資產等從2001—2003年整治看,國有商業銀行三年累計不良貸款余額下降3402億元,不良貸款率由2000年底的33%下降到2003年底的20%但從整體上看,其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如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負責處置1.4萬億元不良資產,處置率和現金回收率都不理想,到2003年底,累計處置不良資產5093.7億元,回收現金994.1億元,占回收率19.5%先后13次利用外資處置不良資產825.27億元,但回收現金僅有25.33億元,占回收率3%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較高在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中,按“一逾兩呆”標準計算,仍有較高比例的不良貸款這些不良貸款被喻為金融業的“定時炸彈”,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隨時可危及整個金融業的安全運行近幾年來,我們雖然作了許多防范工作,但問題還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究其原因,主要有撥改貸行政干預銀行內控監管不足等我認為,體制性因素大約占60%,人為因素占40%體制性因素主要表現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制時期形成的“特殊經濟”人為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產生財產共享觀念,在經營者心里,只愁貸不到款,不怕還不起,再加上政府不適當的行政干預,加大了這種不良貸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的功利性導致了經營上的短期行為,破壞了經濟信用關系,導致了金融犯罪增多有人把它歸結為國有商業銀行現代產權制度建設滯后造成的,其實這是中國國情所決定的,不能完全怪罪于國有商業銀行

但是,不論何種原因導致不良資產的產生,從提高國有商業銀行績效角度來講,降低不良資產比率,依然是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主要目標為此,黨的十六大及其三中全會提出了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的戰略舉措2004年3月,中央提出用三年時間把四大國有銀行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銀監會提出股份制改造的基本原則,即整體改造,一行一策,分類監管,國家控股,改造的核心是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具體改造過程分三步走:第一步,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公司改革試點,并在國內外公開上市國家動用1200億美元用于四行改造(農行400億美元工行350億美元中行和建行為450億美元)過程中清理銀行債務,降低不良資產(使不良資產率降到3%—5%),實行與國外銀行接軌國外銀行不良資產比率一般都較低,以2002年為例,花旗集團1.9%,匯豐銀行3.5%,東京三菱銀行8.8%,歐洲銀行3%,在華外資銀行1.5%到2005年底,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全部完成股份公司的設立工作第二步,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制度建設通過注入資本金財產重組剝離不良資產等措施,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貸款比率,重點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規范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把國有商業銀行改造成為資產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現代商業銀行第三步,對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經營管理目標設計要求到2007年,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要在凈資產回報率凈資本回報率成本收入比不良資產率資本充足率風險集中度和撥備覆蓋率七個指標方面達到或超過世界排名前100家大銀行的平均水平

為此,在處理好銀行績效與不良資產的關系中,一是監管部門要將監管范疇從不良貸款擴展到全部不良資產,全面評價資產質量從單一的信用風險監管擴展到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及其他風險的監管二是銀行部門要建立和完善以商業銀行為中心的社會主義信用保障機制,搞好信貸征信管理從商品生產發展史上看,信用制度就是與商品流通和貨幣經營聯系在一起的,并隨它們的發展而發展正如馬克思所指出:“隨著商業和只是著[于流通而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信用制度的這個自然基礎也在擴大普遍化和發展……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與貨幣經營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貨幣經營業的發展又自然會和商品經營業的發展齊頭并進”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從本質看,社會主義銀行信用制度應當優越于資本主義銀行信用制度三是國家要加強市場經濟信用意識的宣傳教育,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是以信用為基礎的競爭性經濟,信用是金融業發展的生命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宏觀經濟調控的有效性

四關于引進戰略投資者與金融安全問題

目前,我國把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作為金融體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來看待,事實上也就要改變現行國有銀行產權單一的國有銀行制度于是,在改革中就強調要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來參與我國銀行業改革和經營這對我國金融安全帶來了許多變數,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一)要正確看待戰略投資者的作用

我國在金融改革中引進戰略投資者到底能不能給我們帶來好處,這是一個不確定的變數從改革的出發點上看,力求達到兩個目標:一是促進國有銀行公司治理改革通過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以及全新的產業模式,提高國有銀行綜合競爭力,縮短與國際先進銀行的差距二是促成銀行股權上市發行成功目前,對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符合我國改革要求和發展需要,總體上是利大于弊另一種觀點認為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不符合中國國情,容易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總體上是弊大于利這兩種觀點都有一定道理,但都過于片面正確的評價應當是,利弊具有不確定性因為,引入戰略投資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外資謀求利益最大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股權轉讓過程是一個利益博弈過程,談判的策略與技巧至關重要,還有中方談判者是維護國家利益還是出賣國家利益,具體到每個環節和每家銀行在操作上是否完全合理等,都有可能決定利大于弊或是弊大于利但不管怎么說,引進戰略投資者是有風險性的,中資銀行以壟斷換股權,為外資銀行分享壟斷利潤創造了大好機會,這是客觀事實

(二)要正確看待引進外資中的金融風險

改革開放以來,已有19個國家和地區的62家外資金融機構和企業集團,在中國21個城市設立了199家營業性金融機構,38個國家和地區的152家外國銀行,在中國22個城市設立了216家代表處,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城市已擴大到13個,經營人民幣的外資銀行已增至100多家,批準籌建4家外資汽車金融公司根據WTO協議中關于我國銀行業開放的條件是:中國加入WTO兩年后,外國銀行可與中國企業開展人民幣業務,分支機構不受地域限制;5年后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外資銀行對中國居民進行人民幣業務將不受地域限制;非銀行金融機構可從事汽車貸款業務;中美合資銀行可向國外客戶提供所有外匯業務,一年后可向中國客戶提供外匯業務;外國獨資銀行將在5年后獲準經營以上業務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全球化趨勢促使我國金融業具有與國際金融業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相互發展的特征我們不能認為只有引進戰略投資者才能發展中資銀行業,只有外資才能救中國因此,要警惕金融風險的發生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金融風險

主要有:一是要加強對引進戰略投資者投資質量的評估因為,我們過去所設計的“以市場換技術”并未如愿,外資所帶來的“擠出效應”大于“溢出效應”外資從一開始就在中國市場扎滿了根,發揮著技術和品牌的絕對優勢如果中國的銀行業在國內市場上被外資逼入困境,中國經濟有可能被外資銀行左右特別是在評價FDI的問題上,不應該僅僅關注起數量,而要考慮其質量體系因素這樣的引資,才能維護銀行業的安全二是要加強對引進戰略投資者投資方向的引導就引進戰略投資者來講,對于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相對較好的銀行,合作重點應轉向吸引人才,開發產品與提升管理技術;質量相對較差的銀行可以通過以轉讓適度股權為紐帶,讓投資者充分參與改制,并通過經驗競爭改善公司治理三是要加強對引進戰略投資者監管力度即要完善扶優限劣的正確激勵政策和分類監管措施,支持質量好的銀行到境外設立機構,逐步邁向國際市場;質量差的機構則需要首先降低不良資產,控制關聯交易,同時解決好股東利益與銀行自身積累問題,在提足撥備之前不能分配利潤,逐步提高銀行自身的風險化解能力,達到維護金融安全的目的

總之,正確認識和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創造一個良好的金融改革與穩定環境,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和協調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長林.如何看待我國人均存款過萬元[N].經濟日報,2006-02-08.

[2]袁管華.開放條件下的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創新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33-35.

[3]唐雙寧.在新起點上實現銀行業改革發展的突破[N].經濟日報,2006-02-06.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52-453.

[5]鄧智毅.辯證看待國有銀行股權轉讓[N].經濟日報,2006-02-09.

[6]莊啟飛.加入WTO與我國銀行監管體系改革[J].世界經濟文匯,2001,(4):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