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城建發展論文
時間:2022-04-18 09:5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與城建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人文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利用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現正成為我國城市建設中的頭等大事。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迅猛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功能已經日趨完善,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無庸諱言,在我國城市快速發展中,一些地方忽視城市科學的發展規律,導致的問題也已日益突出。
這突出表現在:一些地方背離國務院批準的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超越經濟發展階段和資源承受能力,提出不切實際的城市發展目標,盲目擴張趨勢有所加劇。一些地方搞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超過國家公布的建設標準和批準規劃確定的建設規模,嚴重超越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上馬建設追趕時髦的行政中心、豪華辦公樓、中央商務區等“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些地方不注意現有設施的利用,超越經濟發展水平,好大喜功,大規模拆遷房屋,甚至隨意拆除歷史文化建筑,導致群眾嚴重不滿,拆遷矛盾、糾紛十分突出。
為解決好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更好地順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導我國城市建設,已成當務之急。
1、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應該成為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為本”體現在城市建設上,就是我們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滿足人民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更進一步說,就是老百姓的生存環境,生存質量要真正得到改善,要明顯得到提高。
如果,一邊是高樓大廈、花園別墅,動輒搞什么“國際一流”、“超一流”;一邊卻是老百姓買不起,住不上,甚至讓房子白白地閑置。那么,這樣的房地產開發得最多對老百姓來說,也是枉然?如花了巨資建了公園,景色是引人入勝、美不勝收,但公園收費門票很貴,普通百姓望而卻步。那么,這樣的公園對于大多數市民來說,“有”同“無”又有何區別呢?又如耗費錢財,建造了一個廣場,廣場上是綠草如蔭、花團錦簇,可是用繩圈著、用柵攔著,小孩子不能進去游戲,大人不能進去閑坐,就只能那么在外面遠遠看看。那么,這樣的廣場又有多大意思呢?……這樣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多了,那么,這個城市的發展還會是真正符合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內涵的發展嗎?
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這個“人”,是人民群眾,這個“本”,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在城市化進程中,目前,城市建設很大的一塊內容是房地產開發。在房地產開發時,我們應該始終不忘,住房首先是用來供老百姓居住的產品。為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不斷增長的需求,在城市建設中,我們應力求實現房地產市場供求基本平衡、結構基本合理、增速基本平穩;我們既要遏制房價上漲過快的趨勢,也要防止市場大起大落的局面,使房地產業的發展與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
在房地產開發中,當我們面對新一輪大規模住宅建設高潮、面臨著住房供銷兩旺的時候,我們尤其得保持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要去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從而失去理性地去追求超高建筑密度、超高容積率,從而造成建筑擁擠、景觀壓抑等后果。我們應該在住宅小區的規劃建設時,不忘以人為本,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努力追求社會效益。堅持“以人為本”,以人居理念為指導,將創造人居環境作為房地產開發健康有序、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將親情關懷、人文關懷、教育關懷統一融入到人居環境的規劃建設之中。為老百姓提供一個集居住、生活、社交、健身、休閑、商務、教育、文化于一體,關愛無處不在的優質的人居環境。這應該成為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新形勢下,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2、科學發展觀注重的是全面發展,全面發展是城市建設應有之義。
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體現在城市建設上,就是應該確保全體市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提高的同時,精神生活也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但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有些干部在“發展”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的誤區,將“發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為“經濟增長率是硬道理”,把經濟發展簡單化為GDP決定一切。在這種片面發展觀的指導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片面的政績觀,一些地方的領導眼睛只盯著GDP的增長,爭當“GDP書記”、“GDP市長”。反映到城市建設中,一些地方開始脫離經濟實力、地方實際,為追求一時的增長速度盲目上項目、辦企業、引投資,大搞“形象工程”、“亮麗工程”、“夜景工程”。
一些城市的領導,對這些脫離群眾需求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可謂是十分熱心,可以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但對全體市民迫切需要、關系到子孫后代成長、影響到城市長遠發展潛力的學校、醫院、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等精神文化方面設施的建設,卻往往以財力不足、缺乏資金為假口,有意無意地加以拖延,甚至于回避。一些地方領導熱衷于傍大款,為房地產項目開發拆遷不遺余力,還美名其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卻對城市下崗職工和那些因房屋拆遷而由富變窮的弱勢群體的疾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建設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重經濟指標,輕社會進步;重物質成果,輕人的價值;重眼前利益,輕長遠福祉的偏頗。有的甚至為了謀求“政績工程”、“GDP的增長”,全然不顧群眾的反對,大肆圈地賣地,通過各種手段“擠占”群眾利益,在當地引發了諸多社會矛盾。
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我們就會懂得,單純GDP的增長并不是真正的發展。GDP固然重要,但一個地方GDP增長很快,同時下崗職工大量涌現,“三無(土地、崗位、保障)”農民大量增加,怎么能叫發展呢?其實,人們常常提起,然而又唯恐避之不及的“拉美陷阱”就是這樣的,一邊是現代化,一邊卻產生了很多窮人;有增長、無發展,大多數人享受不到現代化的成果。
因此,在城市建設中,我們不光要為GDP的增長創造條件,還應為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質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合理配置基礎設施,積極興建文化、科學、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設施和公益設施。
3、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協調發展,協調發展應是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
協調發展,就是要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協調發展體現在城市建設上,就是要全面發展,統籌發展,有計劃地發展。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規劃是建設的先導。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城市建設,首先是要將科學發展觀作為規劃編制的指導思想,統領城市建設的各項規劃,使各規劃的內容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在規劃理念上要以人為本;規劃方法上要善于統籌兼顧;規劃內容上,一方面要突出強制性內容,另一方面要有效配置資源,保護資源環境;規劃體系上,要形成功能清晰、銜接協調的城鄉規劃體系。
從而真正有效地充分發揮城市規劃對城市建設的綜合調控作用,確保城市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其次,是在城市建設的具體實施中,要以人為本,分清輕重緩急,統一部署,統籌安排。如果一邊是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十分簡陋、落后,市民日常生活,如出行、入學、就醫等十分不便;一邊卻大興土木,建什么大廣場、大馬路,搞什么與國際接軌的富人區、豪華別墅區。一邊是用電十分緊張、老百姓日日遭受停電之苦,一邊卻搞什么“亮化工程”,“美化工程”,……這些,顯然不符合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最后,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在城市建設中,當面臨農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農民轉化為市民的時,我們一定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協調發展的要求,做好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的消除工作,有序推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特別土地要素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同時,要抓好城市本身的建設,加快城市的現代化進程,大力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輻射能力,以城市輻射力,帶動農村發展,實現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4、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應成城市建設之路的必然選擇。
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子孫后代著想。體現在城市建設上,就是城市建設不能走粗放式、外延式發展之路,而應走集約型、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
過去的20多年里,我們的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但同時,我們應當看到,我們有些地方的城市建設,是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的。一些地方在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沉湎于鋪攤子、上項目。許多地方,為追求GDP的增長,在招商引資時展開惡性競爭,以低地價、甚至是零地價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措施。而為彌補財政虧空,在征用農民土地、給農民補償時,卻往往拼命壓低補償款,為此甚至不惜動用公安、武警,采用非法強征的暴力手段。
這樣,耕地的大量占用不僅威脅著糧食安全,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農民利益受害,不安定因素增加的社會問題。全國各地因征地、拆遷而引發的群體事件時有發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一種突出的社會問題。農業部反映,最近2年關于征地、土地流轉等問題的信訪占其接待信訪總量的一半以上。
同時,以這種超低地價招商引資的方式,帶來的是“圈地運動”的泛濫。據國土資源部統計,2003年全國各類開發區6015個,占地面積從1997年的1.2萬平方公里擴展到3.6萬平方公里,已超過全國現有城鎮建設用地面積的總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一位學者痛心地預言:
國土資源的消耗、浪費與流失已超過了我國社會和資源承受力的臨界點。從現在起到2020年,資源約束將超越勞動力和資金因素,成為對經濟發展的第一制約因素。
可怕的是,這個預言在一些地方,現在就已變為現實。一些地方的領導,前些年在“經營城市”理念的支配下,沉湎于“以地生財”,大肆鋪攤子、上項目,到了今天,卻陷入了“無地可賣”的窘境。現在,資源約束增強、環境污染加劇、尤其是土地供給緊張的問題業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矛盾。
為徹底解決這個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城市建設、工業化進程中,我們必須從粗放式發展的泥潭中掙脫出來,轉而選擇走集約型、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統一,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我們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切實維護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資源權益,特別是保護好廣大農民的合法土地權益。
總之,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城市建設的全局,處理好城市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而使經濟社會保持快速、穩定、健康和持續發展的勢頭,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 上一篇:科學發展觀與財政法治建設論文
- 下一篇:司法行政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