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24 10:05: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理論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科學發展觀堅持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堅持并發展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繼承與創新,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最新理論成果。
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話題,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始終面臨著發展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向人們昭示:中華民族的崛起和復興在于發展,不發展只能是死路一條。而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導致什么樣的發展結果。新中國建立以來,幾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為指導,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創新和發展著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潮流的科學發展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
19世紀中葉,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在抨擊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畸形發展并繼承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第一次科學地、系統地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作了全面的研究,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發展的動因、階段、手段和形式。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集中體現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中,它探討了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及其一般規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發展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有兩個突出特點:其一,突出了生產力是決定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既是物質、經濟、生產力起決定作用的結果,也是政治、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因素起反作用的結果。一句話,社會發展是社會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基本問題和目標是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是一個從低級文明到高級文明、從片面發展到全面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人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手段,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堅持目的與手段的統一,并把人的全面發展確立為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標追求。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理論為社會主義的建立、鞏固、完善和發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正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集體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圍繞發展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豐富的關于社會發展的理論。
二、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社會發展理論
同志對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大國如何選擇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如何實現現代化,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進行了有益的理論探索和實踐嘗試。他在1956年發表的《論十大關系》中,著眼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社會主義建設中各種因素的關系.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和實踐原則。黨的八大正確指出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要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努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1957年,同志又發表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人民內部矛盾代替敵我矛盾已成為國內主要矛盾,并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社會主義政治生活的主題,這就為我們黨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實踐證明,這些重大的判斷和理論觀點是正確的,對于指導當時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在此后一個很長的時期,我們黨堅持用革命的斗爭的方法促社會發展的路線,超越社會發展階段,脫離國家實際,導致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停頓、滯后甚至倒退,生產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黨和國家處于一個十分危險的境地。
三、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社會發展理論
在“”結束后的重要歷史關頭,鄧小平同志緊緊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義無反顧地超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傳統發展模式,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引導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
第一,“發展才是硬道理”,用發展統領一切。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時代的特點和脈搏,認為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之一,發展更為重要,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把發展放在首位,用發展來統領一切,中國人民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才能復興,才能更好地堅持社會主義,而“不堅持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第二,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民。深情地愛著祖國和人民的鄧小平同志,其畢生的奮斗目標就是為人民謀利益。所以他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早就將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定義為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發展的結果如何,關鍵是要符合“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社會主義本質也是以最終達到廣大人民的共同富裕為目標。這些閃光的思想超越了早期發展觀的片面性和膚淺性,使我國的發展觀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
第三,發展觀應該是全面協調的。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制定的社會發展戰略是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這突出體現在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辯證統一觀點中。如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經濟犯罪;一面抓經濟建設,一面抓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一面抓計劃生育,一面抓人口素質的提高等等。可見,鄧小平的發展觀是經濟、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協調發展。
第四,在全面發展的目標下,突出非均衡發展。均衡發展、同步富裕,其結果只能是共同貧窮。鄧小平主張中國的發展應是跳躍式、非均衡發展。從全局來看,在突破口的選擇上,先農村后城市;在整體推進方式上,先經濟后政治;在區域推進方式上,先沿海后內地;在發展途徑選擇上,先富帶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當然這種非均衡發展是有前提條件的,要以富強、民主、文明為總體發展目標,以共同富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終極價值目標。因而,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是中國現代化發展必須遵循的根本價值取向。四、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社會發展理論
同志在世紀之交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運用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進一步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國社會發展的具體途徑和發展的最終歸
宿等問題上進行了新的探索,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黨的社會發展理論。
第一,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同志帶領我們黨和人民在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進一步從黨的宗旨、任務和執政規律出發,明確提出了加快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要務”,突出強調了發展的功能和地位,使我們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理論在鄧小平同志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擴充了新的內涵。
第二,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目標和最高價值追求。同志認為,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超越,不僅體現在創造更發達的生產力和更高的勞動生產率上,還體現在創造公正合理的社會秩序、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上。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共產主義社會的最本質的規定,也是我們為之奮斗的長遠目標和最高價值追求。
第三,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從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可貴,積極參與一系列國際會議和協定的簽署,將可持續發展列為我們的基本國策之一。可持續發展觀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當代人和后代人的關系上,實現資源的合理使用和人類的長久健康發展。
第四,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傳統工業化模式雖然使社會生產力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卻是以自然資源的過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為代價的。我國是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比較薄弱的國家,現實迫使我們必須轉換發展思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工業化和信息化相結合的發展道路,極大地拓展和豐富了傳統工業化的內涵。
五、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社會發展理論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經驗和吸取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在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議中創造性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和重大創新。
第一,全面發展。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須以經濟為基礎,唯發展經濟為大。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全面而又統一的整體來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從而克服了以往的發展觀只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社會與人全面發展的片面性。
第二,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五個統籌”為標志的協調發展觀,這就是:統籌城鄉發展,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城鄉相互促進的互動機制;統籌區域發展,加大西部開發力度,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形成東中西互動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做到經濟、社會同步和均衡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力爭外援,實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
第三,可持續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積極揚棄,就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充分考慮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不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要為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著想。
第四,以人為本的發展。這是我黨在發展問題上的新認識和新觀點,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指導思想的重大轉變。“人”是指人民群眾,“本”是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志對此作了深刻論述:“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總之,我黨幾代領導集體圍繞著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問題,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豐富的關于發展的思想,對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實踐起到了積極作用。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新方略,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的科學理論指南。
- 上一篇:圖書館建設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 下一篇:物流成本控制論文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