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創新論文

時間:2022-04-24 11:23: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創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創新論文

[摘要]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加深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它清醒認識到黨的執政環境的新變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進行了新探索,反思了當代世界發展的經驗教訓,是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積極因素,體現了中華文明在當代的新發展??茖W發展觀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觀點和治國方略構成的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勵精圖治,開拓進取,提出了以“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容的科學發展觀??茖W發展觀是我們黨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成果。

一、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和價值觀,加深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部自然發展的歷史。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人類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兩大基本矛盾對立統一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其中,生產力和經濟基礎始終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在生產力的推動下,人類社會不斷地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的螺旋式上升,由蒙昧的原始社會經歷野蠻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進入文明的資本主義社會,走向和諧的共產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人自身的發展史。人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積極的因素,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發展的最高命題。根據社會關系的歷史發展與人的個性發展的內在聯系,馬克思把人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前資本主義社會,個人作為生產者,只能依附于各種自然共同體或共同體的代表才能生存,缺乏任何獨立性。第二個階段,是在商品經濟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商品、市場和交換關系的充分發展,把個人從對共同體的依附中解放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主體,但在生產力不夠發達、物質不夠豐富以及由此產生的生產關系的束縛下,個人的獨立只是局部的、不全面的。第三個階段,是在產品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極為發達,一切財富充分涌流,社會關系不再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們的共同控制之下,人們將在自覺、豐富和全面的社會關系中獲得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為具有自由個性的人。因此,人的解放和發展程度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離開了人的發展也就沒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強調人要自覺地認識、學習、掌握、服從、運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始終重視生產力和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不要盲目自大,違背規律,自作聰明,做蠢事。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揭示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強調人的解放和發展程度是社會進步的基本內容和價值體現,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成果的享有者和發展的見證人,發展如果失去了對人的尊重、關懷,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價值。

科學發展觀堅持生產力標準,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作為社會發展的物質前提,強調“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發展、協調發展,超越了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甚至等同于GDP增長的傳統發展理念,強調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強調要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克服了“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擺正了人與自然、當代人的發展與后代人的發展的關系。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要求發展的目的不是為少數人利益,也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為了不斷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發展的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以人為本,不僅要求發展是為了人,而且要求發展必須依靠人,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發展的主體和基本力量,要求通過發展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把馬克思主義發展觀與價值觀高度統一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既見物,又見人;既尊重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又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既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又重視人的發展,從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發展目的、發展要求和發展方向等方面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把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與有血有肉的人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

二、科學發展觀豐富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同時,確立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要把人從對物的依賴中解放出來,從奴隸般的固定分工中解放出來,從異化的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他們把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社會生活的高度和諧并列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認為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

歷史的發展是偶然性在給必然性開辟道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首先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且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要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顯然不能拘泥于馬克思、恩格斯給出的現成答案。不可否認,社會主義國家曾經取得巨大的成就,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上作過有益的探索,有過成功的經驗,也有過失敗的教訓。直到中國改革開放14年之后,鄧小平才第一次明確作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科學論斷,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問題。

社會主義是一個開放的體系,認識社會主義本質要立足于時代和本國實際。目前,我國已經解決了改革開放初期的貧困和溫飽問題,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向更加全面的小康邁進,但是我國的改革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而在國際上,雖然和平、發展、合作是時代潮流,但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要求,豐富和深化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緊迫任務。

科學發展觀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是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的最新回答。

科學發展觀首先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結合的基礎上辯證地揭示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要抓住經濟建設這個關鍵不放松,同時也要適時地調整生產關系,發展民主政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使社會兩大基本矛盾保持協調,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人全面發展。

其次,從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相結合的角度揭示了經濟發展要講效率,但這種效率不僅只是經濟增長的數量和速度,更應該是在全面考慮經濟增長對社會、資源、環境的影響基礎上的質量提高;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鼓勵和支持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更要使最廣大群眾共享文明成果,共擔發展成本,要逐步建立平等的權利保障機制、公正的司法體制、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最充分地實現社會公正。

再者,從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方面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宗旨,要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是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志。

第四,從對“富?!钡奈镔|財富層次理解出發,延伸了共同富裕這一社會主義本質規定中“富裕”一詞的內涵,說明在社會普遍貧困條件下追求物質“富?!钡暮侠硇裕瑫r表明在人的基本物質生存條件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道德水平、滿足人的文化需求的重要性。

最后,從整個社會發展狀態的大視角揭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充滿活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追求,也是一個不斷實現的過程,只要沿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精神豐富、生態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走下去,我們就能達到這個美好目標。

總之,科學發展觀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目的、生產發展是前提、社會公平是保障、共同富裕是目標的發展理念,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重視人的發展的可持續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政治發展的可持續性、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生態發展的可持續性,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三、科學發展觀清醒認識到黨的執政環境的新變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進行了新探索

從1949年算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的歷史已經有58年,這58年可以分為兩個29年。從1949年到1978年,黨是在受到外部封鎖和計劃經濟環境中領導全國人民搞建設的;改革開放以來這29年,黨是在實行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人民搞建設的。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新時期黨的建設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總結,為執政黨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理論指導。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后,改革發展進入了一個機遇與風險并存的關鍵時期。我們黨現在承擔的歷史任務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重,執政環境比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都復雜??梢耘袛啵瑥默F在起到建黨100周年這十幾年的時間,對黨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時期。如果能夠把自身建設搞好,就能夠為長期執政打下良好的基礎??茖W發展觀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清醒認識到黨的執政環境的新變化,立足于當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和未來發展趨勢,提升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水平。

第一,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提高執政黨的社會影響力。

根據當前我國社會階級、階層變動的特點,科學發展觀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區分了黨的性質與黨員成分。一方面強調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動搖;另一方面強調要堅持“兩個”先鋒隊的性質,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并通過黨這個大熔爐不斷提高廣大黨員的思想政治覺悟,從而不斷增強黨在全社會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科學發展觀鼓勵中等社會收入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根據當前我國社會中等收入者群體數量不斷擴大、素質不斷提高、社會參與方式日益多樣、政治參與意識日益增強的趨勢,一方面積極培養其中的優秀分子自愿加入黨組織,為黨的組織補充新生力量,壯大黨的隊伍,在執政黨制度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積極引導他們合法成立或加入社團、行業組織和中介組織等,積極支持這些組織充分發揮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的功能。這樣,科學發展觀就在以人為本的旗幟下,增強了黨的階級基礎,又使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的階層在政治上和社會上各安其位,進一步擴大了黨執政的群眾基礎。

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用不斷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共同理想凝聚全社會。

意識形態是區別政黨性質的一項重要標志,任何政黨都以自己的意識形態來統領全黨的思想。同時,執政黨還要用黨的意識形態來整合多樣的社會文化,形成整個社會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茖W發展觀倡導求真務實之風,“求”馬克思主義之真,“務”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增強黨的執政能力之實,是凝聚全黨力量的意識形態。科學發展觀以其“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殷切之情,以其“八榮八恥”的道德情懷,以其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共產黨員的范圍,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成為動員和引導全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共同理想。

第三,深化對發展內涵、發展目的、發展道路的認識,使發展更有可持續性、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但是,發展什么?發展為了什么?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對這些問題,科學發展觀用系統的思維,作出了明確回答。發展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發展的內容決不只是經濟發展,它包括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要又好又快,政治和法制建設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文化發展要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滿足人高尚的精神需要,社會發展要促進社會和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要統一起來,統一于人的全面發展上來。要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發展不是單打一的片面發展,要統籌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這樣,科學發展觀就把發展的過程當作最廣大人民共同參與創建、共同享有成果的過程,把發展的目的落在了代表好、實現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第四,完善黨內民主,擴大社會民主,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不斷增強黨的執政合法性。

打天下,坐天下,革命是執政合法性的天然來源。但是,在共產黨成為執政黨之后,就不能再把執政本身當成目的。如果有了一己私利,為執政而執政,就會喪失執政的合法性,丟掉執政地位。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鞏固來自于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執政地位的喪失來自于人民群眾的不信任和反對,而人民擁護還是反對是由民主的方式表達出來的,而不再是槍桿子的作用。所以,在共產黨執政以后,民主成了執政地位合法性的重要資源,能不能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成了能不能長期執政的重要因素。

民主包括相互聯系的三方面:一是黨內民主,一是國家民主,一是社會民主,科學發展觀對這三方面民主建設都有充分的論述。就黨內民主建設而言,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健全黨內監督,保障黨員權利,消除黨內腐敗。在發展國家民主方面,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處理好黨同人大、政府、政協的關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在社會民主方面,積極發展村民自治和社會自治等基層民主,處理好和各種社會組織的關系,保障人民群眾享受最直接的民主權利。

科學發展觀強調黨內民主建設與社會民主建設是緊密聯系的,要積極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形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四、科學發展觀反思了當代世界發展的經驗教訓,是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

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漁獵時代和農耕時代,生產力落后,生產方式簡陋,發展被局限在狹小的范圍之內并且彼此隔阻,加之當時人們的發展的知識有限,所以,尚未形成自覺的發展觀。

18世紀人類進入工業時代,把經濟增長當作發展全部內容的發展觀逐步確立,這種發展觀念今天也被稱為傳統發展觀。在資本逐利性和物欲無限膨脹的刺激下,傳統發展觀魔術般地創造了比以往一切世紀所創造的還要多的生產力、還要多的物質財富,成就了一批現代化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傳統發展觀以其卓然的經濟增長成就吸引著新獨立的國家,早期發展經濟學幾乎是搬用了傳統發展觀的全部內容,認為只有促進經濟增長,落后國家才能實現追趕目標,形成了以工業化、GDP、全民動員、國家計劃等為核心概念的經濟增長型發展觀,這種發展觀的實質依然是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傳統發展觀和經濟增長型發展觀的影響頗為廣泛和深遠,直到今天世界上仍然有相當多的國家持這樣的發展理念。

傳統發展觀和經濟增長型發展觀,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工業社會,但同時也引發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生活質量總體下降等難以挽回的問題。這些問題促使人們加深對傳統發展觀的認識和思考,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就率先提出了循環經濟概念,強調利用資源要遵循“減量、再用、循環”的原則,提倡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但是,在當時這種發展理念影響不大。

20世紀70年代初以羅馬俱樂部為代表提出了增長極限思想,認為地球的資源、吸納消化污染的能力和人類生活的空間都是有限的,世界經濟增長已臨近自然生態極限。因此,必須制止無限制的增長,停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一思想引起了人類的高度關注,隨后發達國家便出現了制定“地球倫理”的呼聲、“社會指標運動”,人們開始意識到了發展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以1983年聯合國推出的《新發展觀》一書為標志,誕生了一種新的綜合型發展觀,強調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觀念、社會轉型、自然協調、生態平衡等各種因素在內的綜合發展過程。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推出《我們共同的未來》研究報告,對可持續發展概念進行了清晰的定義,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的需求,又不對后代滿足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形成了可持續發展觀,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它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被全球持不同發展理念的各類國家所普遍認同。

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走工業化道路、不發展經濟不行,但是人口環境資源的約束、中國發展時機的選擇和人類文明的進步,決定了增長型發展觀不能成為指導我們的發展思想。增長極限的思想較之于經濟增長型發展觀,更為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是一種認識進步,但它要求“零增長”,顯然又不適合我國國情。綜合型發展觀的局限性,在于強調了當展的各種綜合協調,但沒有考慮到后代的發展空間。可持續性發展觀恰恰彌補了綜合型發展觀的缺陷。我國認可了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的兩個綱領性文件,表明了我國政府的立場,也表明可持續發展觀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重要思想材料。

人類對發展的認識是一個隨著實踐推進而不斷深入的過程。科學發展觀吸收了當代各種發展觀念的精華,反思了它們的局限性,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寬廣視野對發展作出了新詮釋,反映了人類文明]進的必然趨勢,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方向,是當代社會發展理論的最新成果。

五、科學發展觀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體現了中華文明在當代的新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發展的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精華紛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是一個重大哲學命題,滲透著對人生的參悟,對天地]變的認識,對社會的思考,對經世安邦之道的探尋。

在哲學層面上,傳統文化中的發展思想承認事物發展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認為發展不是排斥、消滅不同的事物,而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特別是儒家思想,強調“中和位育”,“和諧”與“平衡”是天地萬物存在、發育的最佳狀態。道家思想也從“道”的角度,解釋了事物發展的規律。

在社會層面上,傳統文化從發展的“和諧”本質出發,從人到社會再到自然界,推]和規范出一整套經世之用的發展思想。一是“人和”。要實現人和,儒家先哲制定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綱常,教化每個人要各安其位,“群而不黨”,“鑒己而言它”。二是家和。在儒家看來,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為維護家庭和諧,就必須遵循“孝”和“悌”的倫理規范。三是國和。傳統上,中國提倡家國一理,從家庭和諧能夠推出社會、國家、文明之間的和諧共處、相輔相成。為達到“國和”,全社會要倡行忠恕之道、中庸之道,國家要實施有教無類、選賢任能。在處理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關系上,要“禮尚往來”、“求同存異”、“協和萬邦”。四是“天人合一”。在傳統文化中,“天”、“地”、“人”并稱為“三才”,“三才”“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形成“天人合一”這一世界最寶貴、最美好的發展狀態?!疤烊撕弦弧睆娬{人的發展要合理地利用天地自然,揭示了人的道德性和自然界的內在發展規律,反映了傳統文化愛護自然、尊崇環境的思想。

傳統文化講究誠信等道德倫理價值?!叭省⒘x、禮、智、信”在儒家道德規范中長期居于主導地位,集中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由“仁、義、禮、智、信”衍生出來的道德價值,如“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等等,成為兩千多年來規范中國社會的基本價值。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現代價值的精華之一。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認為,天地之間人為大,政治的目的不僅在于“養民”,而且在于“貴民”,“天生民而立君,以為民也”,人民是政治的主體。明末清初的黃宗羲,把歷史上的民本思想發揮到極致,闡明“立君所以為民”,君臣乃人民公仆。清末梁啟超與譚嗣同等人也極力“倡民權共和之說”。傳統的民本思想,雖未沖破君主專制的范圍,但給中國古代政治留下了深深烙印。

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割裂自己的傳統文化。只有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民族的生命才能得到頑強的延續??茖W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與和平發展,要求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要求“與鄰為善”、“與鄰為伴”、和平共處,構建和諧世界。科學發展觀要求以“八榮八恥”為基本內容,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有這些,既是對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的闡發,對現階段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的積極回應,也是勇于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民本思想、榮辱誠信思想的鮮明體現。因此,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與發展了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中華文明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六、結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概念,但這決不是科學發展觀的全部內容。實事求是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精髓,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結果。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部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基礎。黨的先進性建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領導保障。走和平發展道路,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又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外部條件。

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理論觀點和治國方略構成的,它不是互不相干的觀點羅列,而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理論成果,也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進步的長期指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