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在生社會發展變革中的作用論文

時間:2022-08-31 10:38:00

導語:科學技術在生社會發展變革中的作用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技術在生社會發展變革中的作用論文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是近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敏銳地看到科學技術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巨大作用。馬克恩、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中,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社會各個層面的作用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即在質上和量上引起了社會各個層面的巨大變化。

從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是近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他們敏銳地看到科學技術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巨大作用。“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這是馬克思對科學技術在社會有機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準確概括。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科學技術對生產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作用的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馬克思通過近代工業史的考察,認為科學技術不是獨立于生產力之外,而是生產力的一部分。

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中指出:“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①他還說:“科學的力量也是不費資本家分文的另一種生產力。”②由于機器大工業生產方式的產生,才使得自然科學第一次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第一次把物質生產過程變成科學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馬克思曾明確指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消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適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③第二,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和變革的作用。恩格斯指出:“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踐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但是與有了立即會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④馬克思曾經深刻地指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杠桿”,是“最高意義的革命力量。他還指出:“蒸汽、電力和自動紡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郎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⑤對于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內在聯系,馬克思和恩格斯也作了許多精辟的分析和論述。

馬克思認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段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⑥恩格斯也指出:“火器的采用不僅對作戰方法本身,而且對統治和奴役的政治關系起變革的作用。”⑦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科學技術革命推動和引起社會變革和發展,不是偶然的、個別的現象,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要求。第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強調,科技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必將最終導致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恩格斯說:“……特別是蒸汽力的利用、機器的應用,這就是從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搖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的杠桿。小工業創造了資產階級,大工業創造了工人階級,并把資產階級隊伍中的少數選民擁上寶座,可是,這只是為了后來在某個時候更有把握地推翻他們。”⑧列寧也指出:“技術革命既使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集中起來,又使資本主義企業中的勞動過程社會化,于是日益迅速的造成以共產主義生產關系代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即進行社會革命的物質可能性,這種革命是無產階級的自覺體現者———國際共產黨的全部活動的最終目的。”⑨正如科技革命催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誕生和發展是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一樣,科學技術的革命推動社會主義的勝利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趨勢。第四,馬克思洞察了科學技術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因,在現實社會中所產生的負面作用。馬克思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一種事物好象不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了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現代工業、科學與現代貧困、衰頹之間的這種對抗,我們時代的生產力與社會關系之間的這種對抗,是顯而易見的、不可避免的和無庸爭辯的事實。”⑩在近代科學技術革命轟轟烈烈展開的起始階段,馬克思就能以犀利的眼光深刻洞察其歷史局限性,的確是有深刻遠見的。馬克思、恩格斯以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進步日新月異,以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在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全面展開,一批新技術應運而生,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和海洋技術等。各門學科相互滲透,衍生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學科、邊緣學科。這次新技術革命在最廣泛的意義上以最深刻的力量影響著當今人類社會。“科技發展改變著公眾的意識,對發展觀念的認識,對財富本質的認識,改變著企業的策略,改變著國家的戰略。”

具體地說,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首先,歷史發展到今天,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逐漸提到第一位。1950~1970年期間,科學技術所占的比重在發達國家平均為48%。到了20世紀80年代,科學技術在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所占比重上升為60%~80%,發展中國家平均為35%。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諸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發展和變革。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科技與勞動者的結合,促進勞動者的結構向非體力、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從勞動資料看,科學技術對它的滲透作用和演化作用更為明顯。一部生產發展的歷史,往往是以勞動工具的改進為標志,而工具的改進主要依賴于科技發明和技術創新。20世紀中期以來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得現代機器體系向高度智能化方向發展,作為生產要素的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

12執行監督者和調節者的職能。并且由于利用科學技術,人們對勞動對象開發的嘗試和廣度都擴大了。再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結構的優化和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不僅取決于生產力諸要素的素質和質量的提高,而且取決于生產力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生產要素如何布局,合理的生產如何組織,這些都需要運用科學的最優方法,同時必須涉及科學管理,管理水平的提高必然會使管理人員素質和管理方法優化。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系統各個要素和層次結構都產生了滲透和影響,因而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所以鄧小平同志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著名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和經濟發展和第一位的推動作用的觀點。第二,現代科學技術改變了經濟生活的面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科學—技術—生產”的一體化過程,滲透供到生產過程中的實物因素、智力因素和關聯因素中去,成為生產過程的先導。其表現是:主體勞動者成為擁有知識和技術的勞動者;技術人才、咨詢業人才、服務業人才越來越受到歡迎,科技含量較高的第三產業從業比重越來越大;勞動工具智能化,逐步實現人類生活全方位的自動化,國外稱為4A革命:出現工廠自動化、辦公自動化、實驗室自動化,家庭自動化;人類對資源利用的深度和廣度空前擴大。目前,世界上新材料已有幾十萬種,而新材料又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長。人們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可以把土壤中的沙礫變成半導體光導纖維的重要原料,其價值高于黃金,可以說,人類實現了把沙子變成金子的夢想。

第三,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發生,極大地提升了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各行業各部門的分工協作和相互依賴日益加強。為了適應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條件下社會生產力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每一個國家都對生產關系進行了一系列調整。在所有制關系上,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迅速擴大,已成為當代資本主義所有制的最重要形式,這種調整,既順應了資本的社會占有與使用的趨勢,又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隨著科學技術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調整,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也產生了相應變化,單一階級結構模式被突破,新興的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中產階級,在管理企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工作也創造和實現價值。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管理者。對無產階級來說,已經不存在絕對貧困化的問題了,他們處于失業和相對貧困時,可以從國家的福利政策中得到補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矛盾得到了緩和。另外,知識在經濟發展中逐漸成為獲得財富的重要手段,也引起分配方式的多樣化,可以按勞分配,可以按資分配,也可以按其技術能力對生產的貢獻率進行分配。知識產權技術、專利、新產品、新工藝設計等智力成果和智力因素正在成為決定分配的重要因素。第四,現代科學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現代科技革命引起的產業革命,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導致階級和階層的新變化。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事第三產業和各種服務業的人數大大增加,直接從事物質生產部門的人數減少。“白領工人”將成為工人階級的主導力量。

有人預計,2000~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的“藍領工人”將只占勞動力總數的20%,而美國的“藍領工人”到2020年將進一步下降到10%以下,略高于現在美國農業人口的比例。隨著科技發展,一個新的中間階層已經崛起。其共同特點是:收入明顯高于普通雇傭工人、生產和生活條件優越、依靠技術和管理才能從事高級管理工作、社會地位較高。在美國,高級管理人才約占人口的14%,在法國,專業人員約占自立人口的10%。新的中間階層在西方國家擔任著管理社會、傳授知識以及科技創新的職能,是社會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他們有較高的社會聲望,且大部分由知識分子構成。所以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社會階層的分化,作為完全意義上的階級屬性已變得模糊了。第五,現代科學技術導致了社會制度的創新和完善。資本主義制度在本質上使科學從屬于資本,為少數資本家的利益服務,“科學對于勞動來說,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治的權力”○13。科學技術的進步“意味著榨取血汗的藝術的進步。”科學技術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還表現為資產階級政黨拿去作為推行霸權主義和新殖民主義的工具。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從根本上消除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導致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的局限性,使科學真正服務于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成為促進科學技術發展的強大動力。五六十年代的中國,在艱難創業的歲月里,集中有限財力、物力,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取得“兩彈一星”等輝煌成果。

我們僅用十幾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十年的路程。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還要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共產黨作為“三個代表”的實踐者,必須自覺地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自覺地使科學技術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自覺地使科學技術服務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和進一步完善創造條件。第六,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了政治民主化和管理科學化。現代科技革命的中心是信息革命。其最直接的結果是信息傳遞技術的改進和傳遞速度的加快。現代化傳播媒介的普及,使人們可以更充分、更及時地了解來自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信息以及同自身生活環境的密切關聯。這既激發了人們積極參與社會政治的要求和愿望,喚起人民關心政治生活的熱情,又為人們充分參與社會政治的各項決策,表達和反映自己的政治意愿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可能。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要求人們在從事物質生產活動之前,要充分估計到所進行的各項活動的困難給人們帶來的多種后果,這就需要決策科學化。決策科學化不是依靠少數領導者的“拍腦瓜”,而是充分聽取和尊重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意見,讓更多的人參與決策過程,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錯誤決策。物質生產的決策是這樣,各種社會活動的決策也是這樣。這就在客觀上起到了推動社會生活民主化的進程。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比較多地看到了科學技術對政治領域的消極作用。如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在《論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革命化的條件》一文中指出,在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位的生產力,同時也成為壓迫人、奴役人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的工具,具有統治職能。科學技術的發展,控制了自然界,又控制了社會和人,使人由原來服從經濟領域之外的統治,變成服從經濟領域之內的技術統治;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了統治的合法性。馬爾庫塞也認為,在發達工業社會,技術合理性不是中立的,它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

因為科學技術的進步,已成為鞏固現存制度的政治手段。法蘭克福學派宣揚科技對人類和社會的“單向決定性”,把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產業的消極后果歸罪于科技本身,這無疑是偏激的。但是,他們試圖從理性和思想的深處揭示工具理性與資本主義統治的關系以及它與科技發展的關系,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有助于我們深化對科技作用與政治上層建筑關系的認識。第七,現代科學技術提供了科學決策的物質基礎。當今時代,電腦、傳真、網絡、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為科學決策提供了一個強大的物質基礎。目前,在發達國家許多大公司內部都建立了高速數據傳輸網絡。人們不必親臨車間,就能通過同一網絡系統,查看工作進展情況。空間距離的限制被打破了,信息被及時、快捷地傳遞,成為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另外,自然科學本身的發展,如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決策論、博弈論、電子計算機技術都為領導進行決策,在選擇合適的變量進行調節、控制系統態勢的運行等方面,提供了新的科學方法論。第八,現代科學技術開展了“人—社會—自然”協調發展的途徑。公務員之家:

工業文明的發展,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同時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采和對環境污染的加劇,也引發了人與自然的生態危機,日益加劇的“全球問題”,使人瀕臨生存的困境。便如,由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與空氣中的水結合形成酸雨。酸雨中含有各種致病、致癌因素,能破壞人體皮膚、粘膜和肺部組織,誘發種種疾病和癌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同時它還危害農作物,破壞森林和水域生態系統,腐蝕和破壞工業、建筑設施。酸雨危害目前幾乎遍布全球,僅在歐洲每年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400億美元以上。如何擺脫生存的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依靠科技進步,充分開發利用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科學技術,才能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伙伴”關系。第九,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認識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科學技術作為觀念和知識,參與人們的精神生活。首先,科學技術促進了人的思想革命化和科學化。恩格斯在談到工業革命的后果時說:“日益發展的工業使一切傳統的關系革命化,而這種革命化又促進頭腦革命化。”○14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之上的科學技術同迷信思想、宗教觀念、唯心主義是對立的,在科學技術的猛攻下,上帝創造世界的神話破產了,迷信思想和唯心主義日益縮小地盤。其次,科學技術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現代科學技術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繁榮的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旅游等事業將人們帶入了開放的多樣的生活方式中。科學技術深入到文學藝術領域,不斷地開拓出嶄新的藝術形式,如電子音樂、網上文學,同時也為藝術傳播和欣賞提供了便捷的大眾傳播方式,如光盤、VCD、多媒體等。再次,科學技術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革命,提供了新的理論工具(控制論、系統論、突變理論等)和技術手段,增強了人們的識識能力。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出現了許多邊緣和交叉學科。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證本質,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許多新的哲學問題,成為促進哲學和社會發展的動力。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隨著自然科學領域的每一次劃時代的發展,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15第十,現代科學技術拓展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空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在勞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人們逐漸超越直接的生產過程而成為生產過程的“監督者”,“三大差別”逐漸縮小。人類有了大量的時間從事精神性的生產和個性化的發明創造,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成為可能。當然在這個進程中,科學技術也會造成人的異化,人在創造更新、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的同時,也陷入這些方法的羅網之中,成為實現技術目的的工具。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在于樹立正確的科技價值觀,使科技的發展有利于“人—社會—自然”系統的健全發展。此外,還要尋求更合理的實踐模式(包括社會制度)。科學技術如果服務于少數人的利益,只能是一種負效應,比如用于核武器競爭或新殖民主義。因此,合理的實踐模式將保證科學技術向著促進人的全面而自由的方向前進。概而言之,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他們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深刻的觀點。這些觀點可統稱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觀。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多年時間中,科學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對社會各個層面的作用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即在質上和量上引起了社會各個層面的巨大變化。對于這種變化,需要作出新的概括和總結。

注釋:

①③○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211頁,第217頁,第218頁。

②○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553頁,第571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315頁。

⑤⑦《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3頁。

⑥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第67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300頁。

⑨《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第754~755頁。

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出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