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

時間:2022-06-02 03:29:00

導語: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掌握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

一、科學發展觀的產生及時代背景

(一)科學發展觀的產生。一是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華民族相繼面臨著“革命”和“建設”這兩個歷史性課題。相繼產生了兩個方面的理論成果:(1)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思想);(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中國共產黨人迄今為止的理論創新猶如四級“火箭”。就是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二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看。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正如總書記所指出的,“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二)科學發展觀產生的時代背景。一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這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我國現代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1萬億元,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GDP超過了2000美元。在這個新起點,人民群眾產生了新期待,對建設和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二是提出科學發展觀并以此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是應對和解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必然要求。根據其他國家發展的經驗,在人均GDP處于1000美元~3000美元的發展階段,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關鍵階段,也往往對應著社會矛盾最為嚴重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一個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需要調整重建的關鍵時期,我國從20*年起進入這個時期。這個規律在我國當前主要表現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三農問題十分突出;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東西部地區差距仍在繼續拉大;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協調,在經濟大發展的同時不和諧因素大量增加;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突出;經濟發展對外依存度大大提高,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特別是生產、食品、金融、糧食等安全問題日益突出。

二、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總書記在*報告中作了精辟概括:“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為了全體人民,發展依靠全體人民,發展的成果為全體人民共享。通過發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社會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一是統籌各種利益關系,即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二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爭取又好又快的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關系,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社會和諧的發展道路。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重慶民宗工作新變化,找準民宗工作切入點,助推重慶經濟新跨越。

(一)找準重慶民族工作的切入點。少數民族群眾最需要、最困難、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我們民族工作的切入點。少數民族地區最需要的是資金、人才、技術、優惠政策、加快發展,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與主城區的差距,整合城鄉資源,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進一步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少數民族群眾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明確渝東南民族地區的主要新變化。一是國家出臺刺激經濟增長十大舉措,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將獲得更多的實惠。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央*屆三中全會聚焦“三農”、改善民生及國家以保民生為重點的刺激國民經濟增長的十大舉措,在2010年底前國家增加投入人民幣4萬億元,高度重視農業基礎地位,出臺強農惠農優惠政策,改善民生,拉動內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降低經濟對外依存度,防止經濟通縮,保證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科學選擇民族資金的投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也是值得探索的課題。二是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推進,重慶民族地區的交通、通訊、農村電網建設等條件的改善。大大縮短了渝東南民族地區與主城區的時空距離,少數民族群眾也可以享受方便快捷的交通、通訊、網絡、廣播電視和電力等資源,對加快推進渝東南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三是少數民族群眾對加快社會事業發展需求更加迫切。隨著民族地區經濟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少數民族群眾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展需求日趨迫切;四是重慶發展提速對城市民族工作平臺建設提出新要求。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及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大,少數民族群眾走出大山從業活動人數日益增多,海內外來渝經商辦企業、旅游、求學等活動的少數民族及信教群眾越來越多,對民族特需品供應及宗教服務,加快推進民族特需品供應、宗教活動場所網點建設及少數民族維權管理等要求日益提高;五是時代對民宗工作干部提出了新要求。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中國經濟的崛起,臺獨、藏獨、疆獨等民族分裂主義分子、達賴喇嘛利用宗教反華勢力等顛覆活動日益加劇,西藏2008年“314”反華案警醒我們,社會發展對民宗工作及民宗工作干部的政治鑒別力和敏銳性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