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科學調控下的不平衡發展

時間:2022-08-10 05:16:00

導語:實施科學調控下的不平衡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施科學調控下的不平衡發展

從區域經濟角度看,改革開放后中國區域資源的配置效率遠遠強于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提高,也與中國區域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有很大關系。中國未來的區域發展格局的演變與區域配置資源效率的提高,還需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1978年以來的區域改革,符合轉變區域發展方式的要求

1978年至今,中國的區域發展格局出現了舉世矚目的變化:一是所有區域都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各個區域之間只存在快發展與慢發展甚至更快發展與快發展的差距,而不存在有發展與無發展的差距,每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活力都爆發出來;二是地方政府推動區域發展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在各地都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招商引資模式,區域之間相互競爭的格局逐步形成;三是引進的大量外資與中國豐富的勞動力在沿海結合以及放開沿海民營經濟的發展,為沿海經濟帶來新的驅動力,沿海地區逐步在國家經濟增長中發揮領先作用;四是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溫州模式、蘇南模式、廣東模式等等,能夠順應市場需求趨勢,主動推動產業升級的區域發展模式迅速脫穎而出并優先發展;五是在資源需求推動和價格上漲的情況下,資源開發型省份表現出強勁的增長能力;六是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性增強,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都出現規模化流動的趨勢;七是城鎮的地域空間不斷擴張,城鎮密集區域正成為匯集經濟要素的有效集聚區域和加快發展區域,并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城市群和城市帶;八是新的地域經濟組織形式不斷生成和擴大,園區經濟正成為各地區新型工業化的主要推進區域,產業集群成為企業地域組織的有效模式;九是區域經濟逐步向先行區域在全球范圍組織資源與要素的趨勢發展,長三角、珠三角的一些先行區域的企業不斷走出去,在全球化過程中整合國外的研發資源或者購買國外的礦產資源,在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

與以往的計劃經濟相比,自1978年以來的區域改革與發展帶有兩個轉變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傳統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突出表現在區域發展驅動力的改變;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向集約的轉變表現在區域發展思路的改變。這類自上而下改革與發展導向的改變,符合轉變區域發展方式的要求。然而,隨著區域改革的推進,沿海與內陸的區域差距也在進一步擴大。區域差距擴大表現為社會成員在同等條件下獲得不同的報酬,帶來明顯的社會不公平,造成一定的區域性矛盾;落后地區居民更容易受到物價上漲的沖擊,不同地區居民之間的實際福利水平差距更加明顯;由于發展程度不同,不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收入水平差距過大,使得內地不能有效地擴大內需,對全國投資與消費規模的擴大造成影響;交通運輸等方面的制約,使內地的資源得不到有效開發。在這種情況下,在世紀之交,國家相繼作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戰略決策,希望進一步推進內地的改革與發展,同時,也希望沿海地區繼續率先實現現代化。

新階段,全國區域發展戰略有必要進行新的調整,應對區域政策目標做適度轉換

從2007年年中起,美國次貸危機開始爆發,國際市場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逐步減少,沿海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遭遇到較大的困難,沿海發展戰略面臨新的調整和轉型;而在物價上漲的形勢下,內陸一些貧困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脆弱地區和移民地區的經濟社會矛盾也比較突出。在這種狀況下,今后全國區域發展戰略有必要進行新的調整,即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實施科學調控下的不平衡發展戰略,以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

科學調控下的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基本涵義是,承認市場是配置區域資源的基礎,不發揮市場的基礎性作用便不能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在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和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情況下,不平衡發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在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時,生產要素在追逐其收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必然向城市化、工業化和發達地區集中,會在相當長時期維持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局面甚至繼續擴大這種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能維持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因而應以要素的自由流動、自由集聚作為實現區域增長的主導方向。但是,在發揮市場培植區域資源作用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發揮政府的作用,那種以為只要發揮好市場作用就放棄政府調控責任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中央政府借助于政策手段對區域發展進行科學調控,可以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同時,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與不足,在實現區域經濟效率的同時實現政府協調區域發展的目標。換句話說,就是利用市場但不放任市場、政府補充市場但不替代市場。

實施科學調控下的不平衡發展戰略主要表現在:在工業化進程中,以沿海地區和內地依托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工業區與工業密集帶的率先發展為主導方向,以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促進中部崛起作為對區域差異擴大的調控方向;在城鎮化建設中,以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的集中為主要方向,以新農村建設作為對城鄉差距擴大的調控方向;在市場化進程中,以解放被政策和體制束縛的技術、資本、勞動力,促進要素的跨地區流動為主要方向,以對要素流動和發展進程中的弱勢群體和利益受損區域的人口,如失業人員、失地農民、農民工、貧困人口、環境惡化的受害者、突發災害的災民進行援助和補償作為調控方向;在現代化進程中,以加快地理位置較好、資本、技術、勞動力大規模集聚的優勢區域發展為主導方向,以對老少邊窮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水庫移民區域、環境脆弱或者惡化區域等問題區域的援助支持為調控方向。

當前,根據許多國家的經驗,我國的區域政策目標也需要做適度轉換:更多關注自然環境惡劣的老少邊窮地區、失業嚴重區域、資源枯竭型城市、環境惡化區域、旱澇與地震災害區等問題區域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體制機制的改革,尤其是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與監督機制,落實國家的區域援助政策,加強對人的能力、發展基礎、創造力、風險防范的援助,使國家的區域政策能夠真正惠及問題區域的民眾。要在區域發展中,整合具有中長期特點的發展援助與短期的緊急動員援助兩類政策體系,提高區域政策的運行效率;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使不發達地區的居民能夠享受到較好的公共服務;解決跨地區經濟發展問題,促進跨省區的交通運輸、水資源保障、污染治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建立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市場秩序與規則;加快各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特別是促進在發達的工業化地區建立區域創新體系,以技術創新實現發達地區的結構升級;進一步擴大區域性改革開放的試點范圍,豐富改革開放試點的內涵。

因地制宜,促進沿海、東北、中部、西部四大經濟區域協調發展

沿海、東北、中部、西部四大板塊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區域劃分。從目前情況看,在四大區域的概念下,應根據四大區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發展方向。

沿海地區應以推動技術創新實現結構轉型和升級為重點。沿海地區具有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水平高的特點,是中國的發達地區,但是遭遇到市場需求縮減、要素價格上升等方面的壓力。應進一步加快沿海地區的結構轉型和升級,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促進民營企業的發展與產業分工,為民營企業提供更寬松的環境;鼓勵企業廣泛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利用國際貿易規則來維護企業的公平貿易權;促進企業深入了解和把握市場規律,鼓勵企業把國際金融危機當成轉機,積極整合國內外技術資源;強化沿海地區與港澳臺地區的分工協作,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繼續深化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技術服務進一步面向制造業企業的創新需求。在產學研結合和強化企業與全社會專利保護意識的過程中,塑造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區域和率先創新區域的雙重特性,進一步增強沿海企業的競爭力。

東北老工業基地應進一步推動改革開放。東北地區具有城鎮化水平高、城鎮熟練勞動力比重高、商品糧基地面積大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老工業基地的體制轉換與資源型轉型等現實問題。應該通過體制改革、技術改造、市場化重組等形式,盡可能盤活存量資源。同時,要面向國內外擴大開放,引入新的投資主體,扶持新興產業,加強產業創新與技術創新,在體制機制創新中形成一批帶動性強、影響力大的主導產業群。要充分依托東北土地密集度高的特點,積極利用國家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建設好東北的商品糧基地。

以資源深度開發與城鎮化促進中部崛起。中部地區整體距離沿海發達地區較近,又有一定的礦產與土地資源優勢,但是中部地區具有城鎮化水平較低和資本相對缺乏的問題,并或多或少具有老工業基地、資源型城市轉型以及貧困區域脫貧等問題。在促進中部崛起過程中,要把國家援助與區域結構的市場化調整結合起來,促進中部經濟的快速發展。一方面,要重視中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和深加工,提高中部產業的專業化與價值增值水平;另一方面,要利用沿海地區與國外產業轉移的機遇,促進中部與沿海的一體化發展。應該積極引導沿海地區豐富的資本向中部地區流動,充分利用中部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發展后續的輕型加工業,帶動勞動力就業,實現勞動力與資本的結合。公務員之家:

以特色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為重點推進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雖然地域面積大、資源相對豐富,但面臨的不僅有整體不發達的問題,還有防范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問題。要在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供求矛盾得到緩和的基礎上,重視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通過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和相關政策的落實,鼓勵農牧民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構筑起西部穩定的生態屏障。通過發展以資源開發與加工、特色農副產品產業化等特色產業,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要利用西部地區邊界線較長的有利條件,擴大對外開放,面向周邊國家和地區,通過輸入資源、輸出工業品的方式,積極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