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科學發展觀的體會
時間:2022-05-26 09:27:00
導語:圖書館科學發展觀的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這是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必將全面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我們要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內涵,把科學發展觀應用到工作之中,促進圖書館各項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到圖書館工作的時間不長,但是,圖書館廣大員工所展現出來的團隊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年*月中旬,我來圖書館報到時,正值新館搬遷、學院迎評、圖書館建設評估、圖書館網絡化建設等多項工作同時要開展,而且時間緊、任務重、人手少、標準高、沒有退路可尋,沒有價錢可講。但是,圖書館的全體員工在館長溫小明的具體運籌指揮下,在骨干的帶領下,依靠集體的力量,團結奮斗,打了一場十分漂亮的攻堅戰,贏得了這幾項工作的偉大勝利。
新館搬遷,在沒有過多使用民工的前提下,雖然男同胞少,女同胞多,靠著大家的齊心協力,硬是確保了圖書館的正常開放,并以一個環境溫馨、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嶄新的面貌,為全院師生營造了一個知識殿堂。成為了海南高校的一個亮點。
為了確保學院迎評取得“優秀”、確保館藏量達標,按照學院領導的緊急指示精神,溫館長與幾位骨干,上長沙、北京等地,集中采購回30多萬冊圖書。并接著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重新調配力量,組織勤工助學學生近200人,夜以繼日地加工、上架,確保了迎評檢查達標。
從這一件件出色工作的完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館長溫小明有著很強的敬業精神和榮譽感。圖書館全體員工,有著一種十分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與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是一支特別能夠戰斗的團隊。這是當前和今后圖書館工作取得出色成績的保證。
新館建設、集中加工圖書的工作,值得我們很好地進行總結。我們要充分肯定成績,保持發揚圖書館的團隊精神,還要認真地總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一些將會、或已經給我們工作造成了很大影響的(如,學院為了達標而不得已地集中大量地采購加工圖書,所造成圖書質量下降、圖書復本量增大、加工數據出現差錯而需要返工糾錯等等),要敢于向學院領導直言、反映。
迎評工作告一段落后,當我們回過頭來認真總結突擊加工階段的工作,就會感到有許多值得認真總結的經驗;就會感到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準繩。為了使學院圖書館在今后的建設中,做出更大成績,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我們的努力,來促進圖書館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首先,要堅持依靠骨干的帶頭作用、組織能力,要依靠全體員工的團結奮斗,注意關心他們思想、工作、生活,溝通思想、聯絡情感,努力營造一個和諧圖書館,讓每個員工都能感到圖書館就像一個“家”,才能感到這個家的溫馨。
我作為支部書記、工會主席,有許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我深知,要做好各項工作,著力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性,尊重每一個員工,注意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我一定努力按照科學發展觀、按照這個原則,改進工作方法,盡力把工作做好。
圖書館是一個隨時在生長和運動著的機體。無論是文獻資源的不斷購進,設備設施的相應配備,還是每天到圖書館來閱讀學習的讀者等等,都是在經常地變化、增長、擴充乃至削減。在這樣一種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中,以什么標準來衡量其發展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如何發展建設才符合它自身成長的客觀規律?
“科學發展”顧名思義就是按照客觀規律,科學合理而非盲目的,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發展觀。從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角度考察,“科學發展”應該是以充分滿足讀者對文獻信息閱讀和學習需求為目的,按照文獻正常出版發行的規律,在符合館藏要求的前提下,循序漸進、逐漸積累、按需購進的原則進行連續不斷地補充。
文獻資源稀缺是永恒的話題,而稀缺的文獻資源與讀者日益增長的矛盾又是一對永恒的矛盾。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為緩解這個矛盾,文獻資源科學地、合理地補充和增長就顯得尤其重要。
這幾年,國家對高等教育加大了重視和扶持的力度。為檢驗評估高等學校的辦學條件,教育部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對圖書館的生均館舍面積、生均藏書量和年生均新書等提出了明確的數量指標。從圖書館和讀者的角度講,這些指標非常有助于促進學校對圖書館的重視,有助于推動對文獻資料投入的力度,有助于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和功能發揮,應該是一件令人鼓舞的好事。特別是對長期處于投入不足、發展緩慢、功能萎縮的圖書館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但在實際運作中,卻并非如人所愿。首先對評估指標進行考察,就可以發現這其中有許多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因素。其一,雖然不同類型的高校在指標的數量上略有差別,但高校建校有先有后,圖書館文獻的積累有長有短,同類學校用同一個標準劃線,就違反了文獻積累的客觀規律。例如:同是高職院校,成立時間長的文獻積累量就比較豐厚,而建校晚的院校在短時間內如何能擴充到生均*0冊的量?其二,全國每年出版圖書的量是有限的,前幾年平均在10萬種左右,這幾年增大到17-20萬種。除去重版的、教材方面的,以及少兒讀物和生活娛樂類等外,每年真正適合高校圖書館藏書的品種只有不到10萬種。具體到每個院校符合教學科研專業的用書,一般不足5萬種。
以我館為例。目前學院有相當一部分專業是新興行業和專業面很窄的專業,如空中乘務、港口商務、涉外會計、女子特警、家政等,這些專業中有些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只能屬于行業、職業的范疇;有些專業面又很窄,類似這種情況的出版物十分有限,有的每年就出幾十種。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幾年的時間內一下積累數十萬冊圖書,其結果只能是藏書數量上去了而質量滑坡。一方面是大量非專業或急需用書購進,藏書結構被破壞,品種類型沒有根據需要而得到補充,另一方面復本量盲目加大,本來3-5冊就可以解決借閱問題的,但為了保證總量就只得增加復本到*-10冊,甚至更多。
事實證明,這種一刀切的“生均××冊”的標準本身就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就是違背客觀規律、不實事求是和不切實際的主觀臆斷。
從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功能考察,究竟生均多少冊是符合教學參考和課外學習用書的實際需求,這是需要經過實際調查、科學測算的,而不能隨便拍腦袋定奪。生均藏書量與學生數量有關,與文獻的品種和類型有關,與藏書的流通周期有關,與專業出版物的具體情況也有關,等等。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和評估,仍然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作法,實踐證明是非常不科學的,其結果是學院和圖書館為了達到評估要求,放棄正常的藏書補充計劃和質量要求,不顧一切地突擊購書,數量倒是上去了,但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和后患。大量不符合館藏原則的圖書涌入,書架爆滿,復本難以控制,既占用空間,又浪費人力去進行加工和管理。如果在短時間內又要加工上架,那么數據質量也大打折扣,為今后的管理和讀者檢索借閱帶來許多問題。
總之,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諸如此類問題,在圖書館反映的十分突出。這不僅給現在的工作造成困難,更嚴重的是影響了今后的可持續發展。今天是人力、財力、物力的負擔,明天就是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這種教訓也許要過若干年才能真正顯現出來,到那時不僅圖書館和學校要吞咽這個苦果,最可悲的是錢財浪費了而讀者的正常閱讀需求和秩序受到破壞。從大的方面看,如果領導層在決策時不遵循科學發展觀的原則,那么帶來的影響和惡果就是難以估量的。
圖書館的建設一定要講“科學發展觀”,一定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不能僅顧眼前利益,要真正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追求投入產出比的最大化,讓讀者真正在圖書館健康有序的發展中受益。
精品范文
10圖書管理系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