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總結
時間:2022-12-19 03:12:00
導語:構建和諧社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面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而目前社區工作的實際是工作量大,涉及的面寬,小到“雞毛蒜皮”家常瑣事、大到國家政策、法規最終地貫徹執行,事無巨細,事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且隨著城市的不斷拓展,失地農民逐年增多;收入差距過大、失業人員增加;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物質、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在一定程度上已對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構成了負面影響。所以,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在基層在社區,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和諧社區建設就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城市基層工作,其基本原則就是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和諧社區建設既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沒有和諧社區的支撐,發展就不可能科學,也不可能持久;沒有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沒有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和諧社區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兩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一、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進一步深化和諧社區建設思路。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只有深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才能真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推進和諧社區創建工作。
1、堅持以完善社區黨建為保障。
街道、社區黨組織是黨在城市工作的基礎,是建設和諧社區的領導核心。社區建設的推動過程,也是以黨建帶動社區建設,以黨組織和黨員來帶動廣大居民群眾的工作過程。因此,社區黨組織要通過發揮好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切實增強對居民自治的領導功能。
2、堅持以提升居民自治能力為方向。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和諧社區的突出特征是人際關系和諧。因此,在建設和諧社區的全過程中,務必把擴大社區民主、完善居民自治、增強基層社會建設和管理的合力作為根本環節,充分發揮社區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
3、堅持以加強社區隊伍建設為手段。
社區工作者隊伍是社區管理的直接承擔者,是社區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肩負著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服務居民的重要責任,要多管齊下,加強隊伍建設,進一步壯大社區工作力量。
4、堅持以維護社區穩定為基礎。
維護社會穩定是建設和諧社區的重要內容。社區作為容納社會大眾,聚集社會矛盾的載體,其承載的壓力越來越大,在維護穩定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重要。
5、堅持以服務社區群眾為重點。
服務群眾是和諧社區建設的永恒主題和生命力所在,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強化為民服務的意識,把方便群眾、服務群眾放在突出位置。
二、樹立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升和諧社區建設的工作方法。
在學習貫徹過程中,杏花村街道和諧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牢牢把握統籌兼顧的根本要求,推進和諧社區建設。
1、在和諧社區建設工作步驟上,堅持科學推進。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首先按照《杏花村街道和諧社區建設三年規劃》的要求,制定街域內和諧社區建設的整體工作方案,根據各社區實際情況,統籌安排,先易后難,分步實施。廣泛發動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新型經濟社會組織及居民參與社區建設,最大限度地實現社區資源的共有共享,營造共駐共建的良好氛圍;結合市區重點工程建設和道路改造,重點抓好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不斷改善社區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基本條件。同時,街道職能部門把城市管理日常工作落實到社區,切實加強管理;按照類型分類搞好社區改造升級,在鞏固原有亮點社區的基礎上,按照標準,全面推進全街道所有社區的建設達標;街道和各社區要明確自身職責,切實負起責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2、在和諧社區建設的工作內容上,堅持統籌兼顧加以把握。
街道建設領導組結合社區“三少三多”(即:亮點居民小區少、居民休閑地點少、便民設施少;基礎設施欠債多,居民素質偏低多,矛盾糾紛、安全隱患多)的特點,將深化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重點落在“五著手”上,即:從社區環境整治著手,重點加強社區創建輻射延伸工作,保持建筑物美觀,公共設施完備,無暴露垃圾,無衛生死角,社區環境舒適,物業管理規范;從基礎設施完善著手,結合市區重點工程建設,大力實施“城中村”改造項目,極大改善了多個老舊社區的整體面貌;從社區精神文明建設著手,通過宣傳學習“社會主義榮辱觀”、《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等文明規范有效的提高了轄區居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從平安街道建設著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行實時、動態網絡化治安防控,逐步構筑起覆蓋社區,防范嚴密、反映迅速、打擊有力、控制有效的社區治安防范網絡;從社區服務著手,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再就業服務、擁軍優屬服務、駐地單位服務等各類社區服務。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高和諧社區建設工作水平。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清醒地認識到,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要落實到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上來,要體現在高標準嚴要求抓好和諧社區建設的各個工作環節上。
1、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機制建設,增強構建和諧社區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街道成立以黨工委書記為第一組長、辦事處主任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各社區書記、主任為成員的和諧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街道領導和機關各部門還與各社區建立聯系點,指導開展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建設和諧社區工作的整體部署、統一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檢查。
2、強化社區建設,逐步提高和諧社區建設的能力。
針對原始規劃滯后、基礎設施先天不足的老社區,街道注重在硬件設施改造的同時,大力豐富群眾文化、娛樂需求,實現社區功能的提升。各社區以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引導轄區居民正確對待健身活動。桃花園社居委的社區文體廣場多次承辦區、北門體協和街道、社區的大型文藝演出和體育活動,也是周邊居民熱衷的健身場所;汲橋新村社居委建立快樂兒童俱樂部,配置文體活動器材和圖書室,配備專人管理和授課。
3、加強宣傳保障,渲染和諧氛圍。
街道通過開辟宣傳專欄等形式,廣泛宣傳社區建設的理念、法規和政策。通過組織知識競賽、社區文藝匯演等多種途徑加強宣傳,大力營造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和支持社區建設的良好氛圍,努力形成社區建設大有作為,人人主動關心、積極參與的生動局面。
4、強化社區服務平臺建設,增強社區保障功能。
利用社區的綜合優勢,搞好社區困難群眾的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做好城市低保工作,通過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系列服務,努力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以及其他困難群眾實現就業和再就業。
一是在各社居委成立以社居委主任為站長的社區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站,建立各種規章制度和業務操作規范,根據各社居委居民數和工作量,配備勞動保障、低保和退管協理員,辦公服務場所軟硬件齊全,配備微機、檔案柜、桌椅等辦公用品。
二是開展調查統計,進行就業指導,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創造就業機會。通過近年來各社區就業和保障工作站的努力,勞動力就業率達到95%以上,實現了轄區“4090”人員100%再就業,消滅了“零就業家庭”,街道有11個社區達到“充分就業社區”標準。
三是救助體系基本建立,救助工作常抓不懈。低保工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應退即退“的動態管理。醫療保障惠及萬民,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醫療救助等民生工程得到落實,五保戶、三無人員、重點優撫對象和因病、因災致貧的特困居民得到及時救助,有了生活保障。
四是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更加完善,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建立了退休人員健康檔案,為每位退休人員發放服務聯系卡,定期聯系,服務到戶。
- 上一篇:社區落實科學發展觀教育活動總結
- 下一篇:治安管理模式維護社區安全思考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