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注入新鮮血液科學發展觀演講

時間:2022-11-02 10:36:00

導語:創新是注入新鮮血液科學發展觀演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是注入新鮮血液科學發展觀演講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是黨政領導干部首要的政治任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和諧社會、小康社會建設的不斷推進,新形勢和新任務對領導干部的領導方式方法、領導能力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領導干部如何提高組織領導水平,更好地引領科學發展,首先應具備以下八個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是統籌決策能力。黨政領導干部應該掌握黨的大政方針,能夠對當時、當地的客觀形勢進行正確的評價,適應時代潮流,了解市場動態與經濟走向以及相關的科技動態,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傾聽群眾呼聲,順乎民心,合乎民意,從實際出發,善于掌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做出科學的決策。

二是協調應變能力。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發展,黨政領導干部隨時都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具有很強的統攬全局的能力,直接面對矛盾,能與沖突方進行很好的溝通,隨機應變,化解沖突和矛盾。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需要協調的內容更多,要求更高,難度更大,領導干部只有善于統籌兼顧,學會“彈鋼琴”,多深入實際,公正處事,才能協調好各方面的工作,調動各方面力量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齊心協力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三是教育發動能力。新世紀的經濟越來越表現出跨區域、跨國家的發展趨向,靠個人單槍匹馬奪得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必須動員群眾一道奮進,所以領導干部的教育發動能力至關重要。真正有領導能力的領導干部,除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豐富的語言魅力外,還能對下屬適時教誨并及時提供幫助,重要的是能夠充分發揮下屬的主觀能動性。

四是領導創新能力。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形式是人力資源能量的最高表現形式,創新包括理論創新、管理創新和創新性思維。在知識經濟時代,物質型資源經濟轉變為知識型資源經濟,即知識=財富。黨政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理論創新能力,在管理創新上要實現一系列創新活動,如創新機制、創新價值觀、創新素質、創新目標等,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變化。在新世紀,具備創新性思維也是非常重要的,各種復雜的、變化的因素要求黨政領導干部必須能夠正確對待、處理新情況、新問題,開拓新的局面,創造新的環境。要創新就要有膽識,不墨守成規,不為過時的舊觀念、舊框框所約束,要敢想敢干。在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的過程中,要善于把上級的指示精神同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創新性地開展工作。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正確對待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矢志不移地開拓前進。

五是調查研究能力。調查研究是黨政領導干部工作的基礎任務,“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也就沒有領導權。黨政領導干部要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務必通過調查來了解分析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特點和規律,從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采取恰當的方法解決問題。能夠正確運用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會議調查等方法,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抓住問題的核心。

六是駕馭領導市場經濟的能力。要具有競爭觀念,破除計劃經濟體制下等、靠、要和條塊分割、部門所有、政企不分的思維定勢,能夠正確處理簡政放權,管大事、抓大局、抓關鍵,掌握國際慣例、國際最新信息和市場經濟的知識,具有和提高駕馭領導市場經濟的能力。

七是統攬全局的決策能力。決策是領導者的首要職責,有無決策能力是評價領導干部能否勝任領導工作的重要條件。遇事要能拿出主意,在錯綜復雜的情況下,能判別事物的本質,審時度勢,博采眾長,權衡利弊,擇優而從。在“大兵團”作戰時,能夠根據各種資源的情況,制定出周密的作戰方案,同時還能夠組織指揮干部群眾實施作戰方案,并能根據案情的變化,及時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

八是自我控制能力。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不任性妄為。當事業受挫或失敗時,不埋怨,不沮喪,不遷怒與他人,理智行事,自強不息;當工作順利并取得成績時,不盲目樂觀,沾沾自喜,而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善于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不闖紅燈,不越雷池,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以上八個方面的基本能力是新形勢下黨政領導干部更好地引領科學發展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既不是領導干部與生俱來的先天性優勢,更沒有獲取的捷徑,需要靠刻苦的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來完善和提高。領導干部只有具備并不斷提高自己的組織領導能力,才能在引領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中贏得主動,創出實績,經得住歷史和實踐的檢驗。公務員之家

什么是科學發展觀,就是“用科學的眼光看發展”。而不是“非科學的”、“不科學的”或者“偽科學的”,更不允許有任何意識成見的。科學發展觀是一種觀察社會問題的方法,他要求我們在對待國家的發展問題上,來不得半點虛偽和先入為主,更不能戴著意識形態的框框看問題。什么是科學的,什么就是對的。

縱觀世界百年史,實際上就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斗爭史,兩種意識,兩種社會發展體制的較量。事實證明,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都在走一種極端,雖然各有千秋,但也各自不同存在一些弊端。人們總是站在其中一種體制的角度來觀察社會,來看待國家的發展,人為地將許多措施和做法歸納在其中一種體制中,而不是用實事求事科學的眼光去總結去運用。比如,一談到計劃經濟就認為是社會主義制度經濟,一談到巿場經濟就認為是資本主義制度經濟;一談到合作化就認為是搞社會主義,一談到私有化就認為是搞資本主義;如此種種都不是科學地看待問題。應該說:什么有利于國家的發展,什么有利于人民的富強,什么就是對的!

“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決不是一句空話,他既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也不是蘇聯的社會主義,而是一種針對中國國情的,用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去實踐的一種新型的社會發展經濟體制。這種體制需要我們用科學的發展觀去完善,去創新。所以說:科學發展觀的關健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