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抓好制度建設提高機關行政效率的幾點思考

時間:2022-06-23 01:44:00

導語:關于抓好制度建設提高機關行政效率的幾點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抓好制度建設提高機關行政效率的幾點思考

關于抓好制度建設提高機關行政效率幾點思考

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一目標要求政府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原則,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適應行政法治的需要,實現我國行政管理的公開化、程序化。這一要求體現在機關自身建設上,就要求我們在法律、法規許可和政府部門職能權限范圍內,完善機關內部管理和運行各項規章制度,規范機關工作人員行為,提高機關行政效率。

要建立高效、廉潔的政府,創建“學習型、創新型、競爭型、服務型”的機關,必須要有一整套有效的制度來保證,這是現代法制社會條件下政府部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所說的“制度”,從狹義上講,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作為一個有效的制度,首先要具有可認知性,必須使制度所規定的對象能明確的認識制度所界定的內容,明確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明確必須履行的程序和在執行公務中應負的責任,明確認知違反制度所應受到的懲罰。其次要具有質與量的規定性,對每一項工作的辦理都必須有明確的時限要求。再次要有客觀性,制度的制定必須是在充分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的,是要靠實踐的基礎作保證的,要真正把“法治”精神體現在具體工作之中。

當前,我市機關各部門都在制度建設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有益的經驗,提高了機關行政效率,改善了行政機關的工作形象。

一是辦事效率明顯提高。如在行政審批方面,各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通過削減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建立行政審批的制度規范,許多部門實行了“一站式”、“大廳式”服務,到機關辦事的群眾由過去的“多家跑”變為“找一家”,審批時限大大縮短,方便了企業和群眾,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二是思想作風明顯轉變。過去部分機關部門由于缺乏有效制約部門自身權力的規章制度,“高高在上”、“臉難看、門難進、話難聽、事難辦”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現在不一樣了,由于辦事環節、辦事程序更加公開透明,社會監督進一步加強。這些都帶來了思想作風的轉變,為人民群眾服務、為企業社會服務的意識普遍增強了。

三是法制觀念明顯增強。機關部門各項工作都必須依照規章制度來有序開展,機關工作人員行為都有制度規范來約束,政務公開在政府各窗口部門全面推開,因而學法用法、依法辦事、照章辦事、依法行政、接受監督的觀念明顯增強。據近期青島有關新聞媒體報道,自市直機關公務員投訴電話開通以來,群眾對機關干部的投訴一直成減少趨勢,這從一個側面就很說明了問題。

總地看,機關各部門按照深化“五項工程”、創建“四型機關”的要求,以“制度創新”的理念,進一步完善制度措施,規范運行機制,從思想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對于推動機關各項工作正常有序開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但是,作為機關自身建設和整個組織運行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制度建設中也存在著一些必須引起重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度超前。部分部門在制定管理制度中,過于求新、求異,超越本部門、本單位人員素質、技術和現行管理體制現狀,盲目“克隆”先進發達國家、地區政府部門的管理制度,一味高標準,高要求,過于超前,在本單位缺乏有效執行的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人員素質、思想、業務基礎和內部環境的支持,因而僅僅具有理論意義,在實際工作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制度滯后。隨著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機關各部門外在環境、內部環境、性質任務、職能要求等各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機關制度卻不能跟隨形勢、環境的變化及時進行修訂、補充,致使在機關管理中出現“真空”。

三是制度異化。科學合理的制度應該具有公信力,特別是行政機關的制度規定,對機關內部起到約束規范作用,對外則是為群眾提供暢通的辦事渠道和監督途徑。但在制度制定和具體執行過程中,則可能由于部門利益或部門內部少數群體利益與社會利益某種程度的沖突,使得制度的提供者或執行者在具體行為過程中有所保留,在執行制度的過程中不能一視同仁,對不同人員,在不同場合,寬嚴不一,尺度各異。

四是制度錯位。制度的制定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沒有抓住關鍵環節和重點、難點問題,不能找準問題的真正癥結之所在。譬如要解決機關人浮于事的問題,不從加強機關工作績效考核、明確責任上想辦法,卻單純從思想教育上出主意,使制度和工作形成“兩張皮”。

五是制度泛化。原則性太強,缺乏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規定,沒有相應的規范措施和懲罰機制,沒有明確的責任目標和定性定量的標準尺度,致使制度流于形式,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六是制度僵化。或長期依靠經驗思維,按過去的老框框辦事,缺乏理論上的探索和實踐上創新的勇氣與措施;或單純強調制度的“剛性”特征,對具體事務規定過于繁雜,精于細膩而疏于便捷,過多過細的規定往往會束縛以至打擊制度執行過程中的積極性,使制度缺乏本身應有的適度的彈性,達不到制度實施的理想效果。

以上諸多問題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制度失靈”,制度不能發揮其應有的規范、約束、監督作用,機關內部各項規章制度看似比較健全、比較完善了,但在執行過程中漏洞百出,行為不夠規范,損害了制度的權威性。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認識到,要糾正“制度失靈”的問題,必須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強化按照規章制度辦事的意識。規章制度的建立,歸根結底是要做人的工作。制度的有效運轉,必須有制度所規范對象的自覺遵從為前提。因此,在工作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突出法制觀念、紀律觀念教育,強調規章制度對于機關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機關形象的重要意義,通過參加全市依法行政知識考試、組織集體學習本辦規章制度等形式,使遵章守紀變為機關工作人員的自覺行動。

二是制度的制定、實施必須為實現工作目標服務。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都是為中心工作服務的。根據我局工作特點,我們堅持圍繞一個總目標做工作,即深入貫徹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強機關思想、作風建設,強化學習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和服務意識,全面提高機關工作人員綜合素質,促進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不斷提高工作水平與質量。為此我們樹立了“團結、敬業、求實、創新、高效”的機關精神,建立了機關服務品牌。圍繞這一根本目標,我們進一步制定、修訂和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編印了制度匯編,使各項規章制度都統一到這一根本目標上來,從而避免了在制度制定、實施中出現偏差。

三是制度本身要以科學理論和實踐為基礎。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的原則,哪些是機關應該做的,哪些工作是應該放手讓基層和社會管的,即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都應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用規章制度加以明確。同時,制度的制定必須尊重客觀實際,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如在去年機關工作人員考核上,我們沒有照搬過去的老做法,也沒有簡單地“移植”其他兄弟單位的成熟經驗,而是經過對我辦實際情況的深入分析,借鑒外單位好的經驗做法,針對我辦人員編制員額少、隨機性工作多等特點,實行了述職、評議和量化考核的制度,對于調動機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起到積極作用。

四是要立足于制度創新。建立一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符合民主法治要求,權威誠信、公正公平、勤政廉潔、務實高效、公開透明的現代新型政府,必須在制度上有所創新。為適應形勢發展和工作創新的需要,我們建立了“諸葛亮會”制度,凡重大活動前,召集有關人員召開“諸葛亮會”,集思廣益,共同研究解決辦法,以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案;建立“金點子”檔案,對全辦重要工作,在全辦范圍內征集開展活動、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對被采納的“金點子”視情進行獎勵,并在機關各類評比中作為重要參考依據,以達到開闊思路、相互啟發、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五是要有保證制度嚴格執行的保障機制。我們制定各項規章制度,都堅持做到責任明確,獎懲分明,在要求一般工作人員嚴格遵守的同時,要求領導要帶頭執行。對于違反制度造成工作損失的,我們在追究直接責任人的同時,對分管領導也按照規定進行處罰。同時我們對各項工作,都通過制度化的形式,明確質量與要求。如為抓好干部理論學習,我們堅持把干部理論學習情況作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據,去年底在對理論學習情況進行檢查的基礎上,對理論學習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了等次評定,并把理論學習等次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調動了大家學習的自覺性。幾年來,我們實行了崗位責任管理、工作講評、談話提醒、量化測評考核等項制度,都極大地調動了機關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

六是要建立制度執行的反饋機制。規章制度執行情況必須要有一定的反饋渠道和途徑,根據反饋情況,對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正,以達到制度實施的最佳效果。基于這一認識,我們制定了《政務公開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了辦事程序、服務標準、辦事結果、工作紀律,并通過文檔服務中心和新聞媒體等渠道,將有關工作內容對外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同時對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情況、機關內部財務收支情況及干部交流、考核、獎懲等情況全部對內公開,財務收支情況定期向全辦通報,干部考核情況每季度通報一次,使問題能夠及時發現,及時解決。

我們體會,機關制度建設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要求,必須借助于有效的制度設計、實施與監督才能得以順利實現。只有適應法制化社會需要,把政府機關自身的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才能從根本上改善政府服務環境,提高工作效率,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從而推動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