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營經濟配套試點改革通告

時間:2022-06-16 10:58:00

導語:省民營經濟配套試點改革通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省民營經濟配套試點改革通告

根據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在全市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通知》(黨辦發〔2008〕93號)和《市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黨辦〔2009〕80號)的要求,今年是完善提高期,各地、各部門要積極實施各項任務,基本完成促進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改革項目。

一、推進企業制度創新。實施“現場管理規范化”、“勞動生產率提高”和“經營管理人才培訓”三大工程,優化生產組織體系,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推動民營企業經營理念的更新和企業制度的創新。繼續實施以上市帶動轉型升級戰略,完善民營企業上市的推進、扶持機制,力爭有2家企業向證監會申報上市材料。

二、推進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引導機制。整合集成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和科技中介機構創新資源,支持有條件的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新的產業技術聯盟。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完成網新智慧谷建設,盡快集聚一批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力爭新建1—2個科技企業孵化器。抓好產學研聯合研究院建設,積極吸納符合條件的院校派專人常駐。以引才引智的方式,加快培育企業科技創新團隊。加強專利中介機構建設,健全完善市專利協會運作機制,構建專利檢索、申報、專利維權三位一體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三、創新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機制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機制。整體推進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提升,深化“4+4”產業轉型規劃和工業效益提升工程。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力度,設立新興產業發展投資引導基金和專項資金,引導社會增量資金和現有企業投資發展新興產業。以家電、新材料、高檔模具、機械基礎件四個省級(含)產業基地和橫河軸承、白沙輕紡、周巷家電三個鎮級塊狀經濟為重點,推動產業基地和塊狀經濟向集群化方向轉型提升。

四、加快推進產業平臺開發建設。全力實施“產業平臺開發建設推進年”活動。推進東工業區更高層次發展,按照省級開發區功能定位,制訂出臺加快東工業區開發建設規劃和轉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統籌推進特色區塊開發、特色產業群培育和區塊綜合功能配套。推進杭州灣現代農業開發區建設,加快圍涂造地、新湖開挖等基礎設施配套,加快正大農業科技生態園、灘涂水稻種植園等項目建設。加快新興產業集群區開發,出臺新興產業集群區項目準入條件及審查辦法,聯動推進土地征用和項目招商。加快商品市場園區和綜合物流園區建設,做好規劃方案完善和基礎設施配套,啟動相關專業市場項目,引進高層次物流企業。啟動觀海衛智能家電產業集聚區建設,引導企業產品向“節能、環保、智能”型發展。加快鳴鶴風景區基礎性開發和重點區塊建設,實現風景區一期開園試運行。

五、創新服務業發展機制。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完善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推進現代服務業產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現代商貿、體育健身、文化娛樂、養老服務、家政服務等主要面向生活的服務業。鼓勵發展新型服務業和特色服務業,大力發展以工業設計、倉儲、營銷和售后服務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整體提升家電服務中心平臺功能,新發展國內售后網點1000家、物流專線100條,引導企業加大品牌經營參與終端市場競爭。完善區域旅游合作機制和旅游宣傳促銷聯動機制。理順服務業發展領導機制,完善工作協調機制。推進中心鎮服務業發展。

六、創新總部經濟發展機制。加快發展總部經濟,出臺、完善總部經濟政策體系,突出重點方向和重點領域,制訂市總部企業分類和認定標準。加快文化商務區建設步伐,完成總部經濟一期10幢商務樓主體結構建設和總部經濟二期9幢商務樓50%主體結構的建設。培育5—10家本土總部企業,引進總部企業力爭實現零的突破。

七、創新民營企業開放型發展機制。加快推進重要產品出口基地和出口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優化進出口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加強安全貿易平臺建設,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引導支持企業應對國際貿易壁壘和技術壁壘。鼓勵優勢企業并購境外營銷網絡、研發中心、生產技術和知名品牌,引導企業建立自主性國際營銷網絡和售后服務體系。鼓勵民營企業跨國經營,吸引境外資金。組織系列重大招商活動、產業對接會,提升海外市場開發合作水平。

八、創新土地利用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出讓招拍掛管理制度,積極支持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升級轉型。進一步規范功能性、經營性用地出讓程序。試點開展新增工業用地分階段出讓,促使新增工業用地按合同約定按期開發建設、投產使用。提高土地閑置成本,繼續通過收取違約金及閑置費來促使低效建設用地盡快開工或退出土地,提高土地效用。繼續探索和推進存量工業用地盤活利用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

九、創新金融服務體系。推進省級金融創新示范縣(市)試點工作,進一步制定完善構建地方金融高地的政策體系。做好農村資金互助社和保險互助試點工作。著力推進農村合作銀行股份制改造。加快金融產品創新,積極開展企業債、短期融資券等新型融資業務,推廣聯保貸款、保證保險貸款、買方信貸、應收賬款、企業股權質押貸款等創新性金融產品,探索開展林權、品牌和專利抵質押貸款。積極引進和發展各類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設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加大信貸支農力度,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十、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機制。建設地方人才高地,完善引進、培養、使用和留住各類人才的政策措施,實施“上林英才”計劃,大力引進新興產業領軍人才。建立高層次人才驛站,在各大產業平臺推進“人才特區”建設。加快博士后工作站建設,鼓勵企業博士后工作站大力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加大博士后科研經費和生活補貼資助力度。籌劃啟動高層次(留學)人才創業園區建設,研究制訂園區人才資金保障、創業服務等相關配套政策。加大創業培訓力度,建立企業自主、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職工培訓機制,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和人才市場建設。形成校企對接、校校合作的有效機制,培養和引進符合產業升級要求的技能人才。積極培育職業經理人市場。鼓勵發展人力資源中介服務公司。扎實推進省級創業型城市建設,加大自主創業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創業指導服務平臺,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十一、推進環境資源利用方式改革。完成100個重點節能技術項目改造。完善減排目標考核體系,落實污染減排任務,加強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污染專項整治。完善節能目標考核體系,開展重點功能行業對標活動;創新節能方式,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加強對現有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管理,促進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研究制訂產業效能指標體系,制訂實施市淘汰落后產能三年行動計劃。著力培育集聚新興低碳產業,探索開展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垃圾焚燒發電擴容項目建設,加快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系統,完善垃圾清運體系,推進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利用,完成填埋場的標準化改造。推動再生塑料產業基地創建成為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繼續推進水務集團化發展,建立現代企業運營機制,爭取盡快掛牌。加快熱電廠遷建。

十二、加快推進民間資本健康發展。完成民間資本健康發展7個課題的調研工作,形成課題報告。落實鼓勵民間投資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對民間投資的服務,促進民間投資更多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心城區改造更新、重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小城市、衛星城市和中心鎮建設,吸引私人資本、社會資本投資參與小城市、衛星城市和中心鎮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功能區建設運營。鼓勵民營企業通過合作、項目融資、BOT等方式參與建設交通、水利、城建、人防等基礎設施項目。支持民營資本參與新農村建設,參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和“農房兩改”建設。

十三、創新政府服務機制。深化行政審批職能歸并改革,推進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投資項目“三站式”聯合審批機制。建立綠色通道卡制,對市重點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發放審批綠色通道卡,提供條件告知、上門服務、聯合辦理、預約辦理、陪同辦理、提前辦結等審批服務。積極推進網上資源共享,完善投資項目和企業注冊登記類項目網上聯合審批操作程序。推進網上審批系統逐步向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延伸,先期在觀海衛、周巷、龍山三個鎮進行試點。進一步完善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代辦員制度。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81890”救助服務網絡,“政策百事通”拓展服務范圍和服務內容,為企業、群眾提供各類政策、法律、法規的全方位咨詢服務。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和服務平臺,積極實施工程建設預選承包商制度和政府協議定點項目網上采購制度。繼續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建立個體稅收社會化管理長效機制。落實2家工業行業協會承接政府服務職能轉移和政府購買行業協會服務的改革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