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變化構建新家新園

時間:2022-11-26 10:35:00

導語:回首變化構建新家新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回首變化構建新家新園

站在“十二五”發展的門檻前,回眸“十一五”自治區“三農”發展的新變化,讓我們有許多收獲的喜悅;展望“十二五”“三農”發展的新圖景,我們同樣充滿了新的期待。

“十一五”自治區“三農”發展的新變化

“十一五”期間,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帶領新疆各族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加大“三農”投入力度,“三農”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為“十二五”的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登上新臺階。“十一五”期間,糧食生產打破了12年保持800多萬噸的總產量格局,連續登上900萬噸、1000萬噸、1100萬噸的新臺階,2010年1170多萬噸,比年增加300萬噸。棉花生產在年195.70萬噸的基礎上,連續突破200萬噸、300萬噸,5年年均總產量275萬噸,最高年產量達到301.55萬噸。油料、糖料、蔬菜等生產總量都有較大幅度增長。林果產品產量由年的200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800萬噸。畜牧產品形成了150萬噸以上肉類、200萬噸以上鮮奶的年產能。漁業水產養殖產品由年的7.93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超過10萬噸。

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呈現新趨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構建了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的框架。“十一五”期間,自治區不斷提高糧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能力,全面提升優質糧食和棉花產業、特色林果業、綠色生態畜牧業、區域性特色農業、外向型設施農業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水平。林果業由1100萬畝擴大到1700多萬畝;區域性特色農業從500多萬畝發展到1200多萬畝;以反季節生產溫室大棚為主的設施農業由40萬畝增加到110多萬畝。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了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的提高。國家和自治區認定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增加100多家達到319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由不到30%提高到48%,7200多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連接帶動全區50%以上的農戶增收。推進農產品市場開拓體系建設,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戰略轉型。2009年起,自治區把提高農產品市場開拓能力作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的突破口,加快“東聯”,在北京、上海、廣州建設了新疆農產品市場銷售平臺;促進“西出”,把新疆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加強“品牌”建設,全區農產品中已有中國馳名商標、地理標志、中國名牌,新疆著名商標、新疆名牌、新疆農業名牌等7個商品品牌達510多個。加快培育農產品市場營銷隊伍,一批農產品流通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由農業生產轉向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正在形成。農業技術和物質裝備水平提高,加快了農業科技支撐能力的提升。“十一五”期間,主要農作物、林果、牛羊、豬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4%、85%、60%、90%。全區農機總動力由1116.25萬千瓦增加到1650萬千瓦,5年新增大中型拖拉機16萬臺,比年以前的總和還多5萬臺。種植業綜合機械化程度超過80%。

農村改革加快構建新機制。在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取消農牧業稅,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支持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了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進一步增強了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加快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堅持和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加大了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十一五”期間,全區千萬農牧民年人均得到農業補貼250元以上,其中2010年超過350元。“十一五”前四年自治區地方財政對農業投入資金由34.14億元增加到196.09億元;金融機構農業貸款余額由169.78億元增加到309.81億元;參加農業保險投入保費由2.70億元增加到14.30億元。

新農村建設邁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間,全區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由年的129.05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291.37億元,促進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條件有了新的大變化。水利建設有新進展,灌溉、防洪、排澇、調水保障體系更趨完善,水庫庫容量擴大3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由年的4806.39萬畝擴大到2009年的5924.6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由438.46萬畝增加到2300萬畝。生態建設邁出新步伐,全區國土森林覆蓋率由2.94%提高到4.02%,綠洲森林覆蓋率由14.95%提高到23.5%,綠洲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電力建設取得新成就,電網改造以村為單位告別了無電史,農村年用電量由35.44億千瓦·時增加到65億千瓦·時。農村交通建設大發展,公路村村通達率超過95%。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建設,已有60多萬戶農牧群眾用上了天然氣、沼氣。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村通郵率、通電話率、通寬帶率分別達85%、81%、61%。

農村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成就。201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642元,比年的2482元增加2160元,年均增加432元。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收、農牧民參與勞務創收成為“十一五”農牧民收入增長的亮點。扶貧開發有效推進,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新增10萬戶牧民近50萬人告別游牧生活,轉變傳統生產生活方式。800萬農牧民飲用上安全衛生水。189萬戶800多萬農牧民入住抗震安居房。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區鄉村。全區65%的農牧民進入新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覆蓋范圍,129.8萬農牧民享受農村低保。“十一五”時期,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優先和人才強區戰略在農村得到充分體現,辦學條件不斷改善,“雙語”教學加快普及,農牧民子女教育免費大幅度增加。廣播電視村村通等十大系列工程不斷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覆蓋農村。各族農牧民在改革發展中得到了實惠,促發展盼富裕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齊心協力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共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美好家園的信心和行動更加堅定。

“十二五”自治區“三農”發展的新期待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這從總體上明確了“十二五”時期加強“三農”工作,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方向和戰略任務。我們要按照這個基本方向和自治區黨委七屆九次、十次全委(擴大)會議要求,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為自治區農業農村跨越式發展夯實基礎。按《自治區農牧業現代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的要求,“十二五”“三農”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即通過推進“八化”,實現“三個明顯提高”。推進“八化”,就是在推進農業水利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化、農業市場化、農業產業化、農業標準化、農業服務社會化、農業生態良性化建設方面有新的突破。實現“三個明顯提高”,一要努力實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2015年糧食生產能力達到1350萬噸;棉花生產能力保持在300萬噸以上;肉類生產能力達到320萬噸;奶類生產能力達到450萬噸;優質林果生產能力達到1200萬噸以上;設施農業達到150萬畝、400萬噸。二要努力實現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到2015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以上,年平均增加500元以上;農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9%以下,農民生活條件有較大改善。三要努力實現統籌城鄉發展能力明顯提高。要進一步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在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城鄉統一的市場體系、勞動就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方面有新的突破。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通過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帶動農村人口加快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加快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力爭“十二五”時期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到55%以下,農業勞動力比重在社會勞動力中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

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立足“十二五”,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既要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品種和總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效益,又要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就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自治區農牧業現代化建設規劃綱要(2011~2020)》的布局,著力建設“六大優勢產區”、“八大優勢產業”,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伊犁河谷、環塔里木盆地北線、塔額盆地、昌吉回族自治州東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西部,建設糧食安全保障區;促進棉花主產區發展紡織工業基地,建設棉花產業優勢區;在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天山北坡和伊犁河谷,建設特色林果產業區;因地制宜培育壯大牛奶、牛羊肉、細毛羊、豬禽肉和禽蛋產業帶,建設現代畜牧業生態區;以南疆地區、吐哈盆地、塔額盆地、伊犁河谷以及其他適宜發展的城郊區,建設設施農業產業區;進一步提升已發展形成一定規模、有市場前景的區域特色農產品,建設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區。以優勢產業區為基礎,穩步發展糧食產業,鞏固提升棉花產業,做優做強特色林果業,做大做強現代畜牧業,發展壯大現代設施農業,加快提升區域性特色農業,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大力發展現代種子種苗產業和花卉產業,促進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

創新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搞活土地流轉,按政策規范土地流轉。發展種植、養殖專業大戶,促進農戶的聯合與合作等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引導家庭農(牧、林)場、農民合作專業社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提高集約化水平;以有利于定居興牧工程建設,草原生態恢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支持農民合作專業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建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水利管理體制改革。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農村金融組織,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農業保險服務。

加強農村民生建設和公共服務。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強農村安居富民、定居興牧、飲水安全、電網改造、公路建設、環境治理、沼氣和天然氣入戶重大民生工程建設,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南疆貧困地區、邊境地區、高寒牧區為重點,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加快貧困農牧民脫貧致富步伐。搞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勞務創收的服務工作。農村文化、教育、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要在“十一五”初步建立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制度建設,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標準和保障水平,縮小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差距,逐步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