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規范城鄉醫療通知

時間:2022-01-22 11:35:00

導語:自治縣規范城鄉醫療通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治縣規范城鄉醫療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重慶市民政局、財政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衛生局關于進一步規范城鄉醫療救助工作的通知》(渝民發〔〕33號)精神,進一步規范我縣城鄉醫療救助工作,保障困難群眾能夠享受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現就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醫療救助范圍

城鄉醫療救助實行屬地管理,救助對象為:

(一)城鄉低保對象。

(二)農村五保對象。

(三)在鄉重點優撫對象(不含1-6級殘疾軍人)。

(四)城鎮低收入老年人。即本人收入低于我縣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最低標準的60周歲以上老年人。

(五)城鄉重度(一、二級)殘疾人員。

(六)其他低收入人員。

二、醫療救助方式及標準

從年起,我縣按照統一的醫療救助方式和規定的救助標準開展醫療救助。

(一)資助參保。醫療救助范圍中的前四類對象,由醫療救助基金資助其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

1.農村困難群眾參保資助。農村低保對象、五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參加一檔合作醫療保險,個人應繳納的參保費用除五保對象給予全額資助外,其他救助對象給予10元的資助。

2.城市困難群眾參保資助。不屬于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范圍的城市低保對象、低收入老年人參加合作醫療保險,個人應繳納的參保費用除城市低保中的“三無”人員給予全額資助外,其他救助對象參加二檔的給予60元的資助,自愿參加一檔的給予10元的資助。

(二)門診醫療救助。對城鄉困難群眾實行“定額”救助和“共付”救助相結合的門診醫療救助。

1.“定額”門診救助。對城鄉低保對象中的“三無”人員、需院外維持治療的重殘重病人員、80歲以上老年人和農村五保對象,由縣民政局每年核發200元的《醫療救助證(卡)》,用于門診和購藥。限額內的救助資金當年有效,不結轉使用。

2.“共付”門診救助。對“定額”門診救助對象以外的城鄉低保對象和在鄉重點優撫對象,用藥目錄內的門診費用經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報銷后,自負部分按50%的比例給予救助。年門診救助封頂線為100元。

(三)住院醫療救助。對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對象和在鄉重點優撫對象實施住院醫療救助。

1.普通疾病住院醫療救助。救助對象患普通疾病住院治療,住院醫療費用(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起付標準和報銷范圍內的醫療費用,下同)經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按規定的報銷比例報銷后,自付部分在500元內的給予全額救助(一年享受一次),超500元的按50%的比例給予救助,全年累計救助的封頂線為4000元。對未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按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扣除應報銷金額后再給予救助。

2.重大疾病住院醫療救助。救助對象患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惡性腫瘤、嚴重多器官衰竭(心、肝、肺、腦、腎)、先天性心臟病、重癥甲型H1N1、系統性紅斑狼瘡等重大疾病住院治療的,住院醫療費用(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起付標準和報銷范圍內的醫療費用,下同)經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按規定的報銷比例報銷后,自付部分醫療費用在2萬元(含2萬元)以下的,按照普通疾病的標準給予救助;自付部分醫療費用在2萬元以上的,按50%的比例給予救助,全年累計救助的封頂線為20000元。對未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按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比例扣除應報銷金額后再給予救助。

3.特困人群住院醫療救助。對城市低保中的“三無”人員和農村五保對象,在普通疾病和重大疾病住院救助標準基礎上,全額救助金額提高500元,救助比例分別提高30%,年救助封頂線分別提高1000元。

(四)臨時醫療救助。對城鄉重度殘疾人員、城鎮低收入老年人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員,其患病住院醫療費用經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或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按規定報銷后,自付醫療費用超過2000元的,超過2000元的部分按40%的比例給予救助,全年累計救助的封頂線為3000元。對城鄉低保對象和個別特殊困難群眾接受城鄉合作醫療保險、商業保險和城鄉醫療救助后,個人負擔的醫療費用超過2000元的,可再給予一定金額的臨時醫療救助。

如需超過上述救助范圍和標準的,由縣民政局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城鄉醫療救助標準如上級有變化,則適時調整,執行新的救助標準。

三、醫療救助程序

(一)資助參保。本著便民利民、自愿參保的原則,資助參保的程序為:救助對象持低保證、五保證等有效證件和證明材料,到鄉鎮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經辦機構自愿申請參保;鄉鎮人民政府要采取“一站式”服務方式,對參保資助對象進行認定。符合資助條件的,鄉鎮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經辦機構按規定收取個人應繳納的參保費用。同時,將資助參保人員信息匯總上報縣民政局審核后,再上報縣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管理中心將鄉鎮上報的資助參保人員按規定納入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范圍。參保繳費截止后,縣城鄉居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將實際資助參保的人員信息和所需資金匯總報送縣民政局;縣民政局在3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定,縣財政局憑民政審定的金額從城鄉醫療救助基金直接劃撥到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基金專戶。對鄉鎮人民政府不按政策規定、擅自擴大資助范圍而未收取的個人應繳納費用,由鄉鎮承擔。

(二)門診救助。救助對象憑《醫療救助證(卡)》及低保證、農村五保證等有效證件到定點醫院門診和購藥,限額內產生的費用由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藥店墊付,每月底經鄉鎮合管辦、民政辦審核,報縣民政局審定后,由縣財政局從城鄉醫療救助基金專賬核撥至各定點醫療機構或定點藥店。

(三)住院醫療救助。為簡化醫療救助程序,在縣內住院治療原則上全部實行醫療救助費用即時結算的“一站式”醫療救助服務,確保困難群眾“隨來隨治,隨走隨結”,在縣外住院治療實行醫后救助。

1.“一站式”醫療救助流程

(1)住院醫療救助對象患病住院治療后,持醫療救助定點醫院診斷后出具的《住院通知書》在出院前向本人戶口所在地民政辦申請(注:在縣級醫院住院的可直接到縣民政局申請)。

(2)民政部門審核申請人是否屬于醫療救助對象,對屬于救助對象的應在當日內開具《重慶市自治縣醫療救助告知書》;對不屬救助對象的不予受理并作好政策解釋工作。

(3)住院醫療救助對象將《重慶市自治縣醫療救助告知書》交回定點醫院,醫院在軟件中錄入民政通知書號。

(4)出院結算時,醫療救助定點醫院按照城鄉醫療救助管理系統自動生成的民政救助金額墊付給救助對象。

(5)醫療救助定點醫院于每月25日前提取民政醫療救助報表與本地的《重慶市自治縣醫療救助告知書》一并上交縣民政局。

(6)縣民政局復核后由縣財政局按月將墊付救助金撥付給醫院。

2.住院醫后救助程序

因病情需轉縣外醫院治療及因突發情況在縣外住院治療的,出院后向當地民政辦提交申請書,并附身份證、戶口、診斷證明、醫療費用發票、合醫報銷憑證、入出院證明、對象證件等復印件交鄉鎮民政辦,填與《重慶市自治縣大病醫療救助申請表》經村(居)委會、鄉鎮人民政府審核蓋章后報縣民政局審批。

(四)臨時醫療救助。為使臨時醫療救助及時有效,由縣民政局提出的資金分配初步方案,經縣財政局復核后下撥到各鄉鎮,由鄉鎮審批發放。臨時醫療救助申請審批流程為:

1.特殊困難群眾向戶口所在地民政辦提交申請書并附身份證、戶口、診斷證明、治療發票、合醫補償等證明材料復印件。

2.填寫《重慶市自治縣臨時醫療救助申請表》經村(居)委會、民政辦公室審核蓋章后提交鄉鎮黨委政府集體研究審批。在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完成,對不予救助的要作好政策解釋工作。

3.審批的對象和金額要納入村(居)務公開的內容,接受群眾監督。各鄉鎮對臨時醫療救助資金專戶儲存、專賬管理,結余資金結轉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各鄉鎮于每月25日前將當月的《臨時醫療救助情況統計表》上報縣民政局。

四、加強組織實施

(一)加強協作配合,共同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工作。民政部門要做好醫療救助制度的實施和管理;財政部門要做好醫療救助基金的籌集、支付和監管工作,要將必要的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確保工作正常運轉;人力資源和社保部門要配合做好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信息系統與城鄉醫療救助信息管理系統的對接,實現兩套系統的有機銜接;衛生部門要加強對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服務質量。

(二)強化政策宣傳,提高群眾醫療救助政策知曉率。各鄉鎮要結合當地實際,加大宣傳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宣傳方式,廣泛宣傳政策。定點醫療服務機構要掛牌,開設城鄉醫療救助與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同步結算窗口,張貼醫療救助指南,定期公布醫療救助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五、執行時間

通知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原有關規定與本通知精神不相符的,以本通知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