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流浪人員救助工作通知
時間:2022-04-23 10:08:00
導語:民政局流浪人員救助工作通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市屬及以上駐*各單位:
為進一步做好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根據國務院《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切實提高對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我市是對外開放的旅游城市,由于區位、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入我市的流浪乞討人員一直居全省前列。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對于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各有關部門一定要從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明確職責,規范運作,完善機制,強化服務,履行職能,努力做好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
二、堅持依法救助,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基本權益
(一)救助原則。
1、堅持自愿受助的原則。實施救助必須由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明確提出要求,本人不愿求助或拒絕接受救助的,救助管理部門不得強行實施救助。
2、堅持無償救助的原則。各級民政部門和救助管理部門要堅持以人為本,對受助人員實行無償救助。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及其家屬和單位收取救助費用,也不得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3、堅持政府、社會、家庭責任相結合的原則。在政府依法救助的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捐助或興辦公益性事業,支持救助管理工作。家庭及其成員要依法履行贍養、撫養義務。各級要依法引導、鼓勵、督促社會和家庭履行責任。
4、堅持分類施救的原則。對因年老、年幼、殘疾等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直接救助,對精神病人、危重病人及時救助,對符合條件的流浪乞討人員可按相關政策規定辦理最低生活保障。
(二)救助對象。
救助管理站實施救助的對象是指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不享受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或農村五保供養、正在城市內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同時具備上述條件的,不屬于救助對象。
流浪乞討病人救治對象限定在必須搶救的有生命危險的流浪乞討危重病人、危及他人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的精神病人范圍內。
對偶遇失竊、務工不著或遭受家庭暴力而無處食宿等發生臨時性困難、自愿到救助站申請救助的人員,救助站可以在弄清情況、查明身份、履行必要手續的前提下給予適當救助。
下列人員不屬于各級救助管理機構的救助對象:自殺、醉酒、交通肇事以及因治安案件致傷人員;拒絕或不如實提供情況的人員(因年老、年幼、智障等原因無法提供的除外);入站時拒不接受安全檢查的人員;體表有明顯傷痕并拒絕說明情況的人員;跑站、要站、惡意騙取救助的人員。
對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救助站將依法終止救助:救助期間經查明不符合救助條件的;不遵守救助規章制度、無理取鬧、破壞救助設施、擾亂救助工作秩序的;救助服務期滿,無正當理由拒絕離站的。
(三)救助機構和救助范圍。
建立完善上下聯動、覆蓋城鄉的四級救助管理服務體系。市設立救助管理站并加掛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中心牌子;縣(市、區)按有關規定建立救助管理站或依托社會福利機構設立救助管理站;鄉(鎮、街道)依托社會福利機構或鄉鎮敬老院設立救助點;村(社區)設立救助聯絡員負責救助工作。各地還應在火車站、汽車站等公共場所設立臨時救助亭,在主要街道設立救助引導牌,以方便流浪乞討人員尋求救助。各縣市區民政部門要切實履行救助職能,并明確鄉(鎮、街道)及村(社區)的職責,層層落實責任。所需救助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救助工作堅持條塊結合、屬地管理。市救助管理站負責對城區內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施救助,并對縣(市、區)救助工作進行協調和指導。*山區、岱岳區人民政府及市高新區、*山景區管委會積極配合市救助管理站做好本區域內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和接收安置工作。其他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救助管理工作。
(四)救助內容。
救助管理機構對受助人員主要提供以下基本內容的救助: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站內突發疾病的救治;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為無力返回住所地、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受助人員提供乘車(船)憑證。
(五)救助程序。
救助管理機構要按照有關規定,認真審查核實前來求助人員提供的基本情況。對屬于救助對象的,及時了解求助需求,講清救助范圍和救助內容,辦理相關手續,及時安排救助;對不屬于救助對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救助管理站為受助人員提供一次性的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短期內不得重復救助;無正當理由拒絕離站的,應終止救助。受助人員救助期滿或自愿放棄救助離站的,要事先告知,并履行離站手續,救助管理站不得限制。受助人員擅自離站的,視同放棄救助,救助站將終止救助。但未成年人及其他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行為能力人離站時,需由其監護人或監護人的委托人辦理手續,經救助管理站同意后方可離站。
(六)特殊受助人員的接送。
對殘疾人、未成年人、智障人員或者其他行動不便的受助人員,市救助管理站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接回。確因無經濟能力接回或親屬、所在單位拒不接回的,按照下列規定做好接送工作:
1、我市流入外省的受助人員,由市救助管理站負責接回,接回后通知其親屬或者單位將受助人員接回原籍安置。拒不接回的由市民政局通知其戶籍所在地的救助管理站或民政局負責協調接回并安置受助人員。
2、我市流入到本省其它市的受助人員,各縣(市、區)民政局接通知后,負責協調落實其所在鄉(鎮、街道)或村(社區)將受助人員接回安置或由縣(市、區)民政局直接接回。戶籍為*城城區之內的受助人員,由市救助管理站負責接回,*山區、岱岳區、市高新區、*山景區民政管理機構負責協調落實在24小時之內將戶籍在本轄區的受助人員接回安置。
3、外省市流入我市的受助人員,由市救助管理站或流入地的縣市區民政部門協調流出地的救助管理站、民政部門或其親屬、單位接回。
公安、城管執法等部門發現流浪乞討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應直接將其送至轄區定點醫院進行救治并出具情況證明。定點醫院應及時與市救助管理站取得聯系,市救助管理站根據有關規定對受助人員進行認定。
流浪乞討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實行定點醫院救治。*城城區內的定點醫院為市第二人民醫院(市精神病醫院),其它縣、市的定點醫院由當地政府確定。定點醫院收治人員中的傳染病人,要及時轉入轄區內所屬??漆t院治療。定點醫院對受助人員要及時接診治療。有關費用采取“先掛帳,后結算”的辦法處理。定點醫院轉至??漆t院治療所發生的費用,由定點醫院暫結。在定點醫院發生的治療、住院或傳染病人轉院費用,經本級救助管理機構認定,同級財政部門進行審核并每半年一次與定點醫院直接結算。
(八)流浪乞討未成年人的救助。
公安機關對于執行職務時發現的6周歲以上的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打擊犯罪行動中解救的未成年人,以及有輕微違法行為但根據有關規定不予處罰且暫時無法查明其父母或其他監護責任人的未成年人等,應當及時將他們護送到當地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或民政部門指定的機構接受救助,6周歲以下的送往當地兒童福利院、綜合性福利院或民政部門指定的機構。
(九)受助人員死亡的處理。
受助人員在救助管理站受助期間正常死亡的,由救助管理站填寫《死亡人員登記表》,拍照建檔,經轄區公安派出所或定點醫院出具殯葬手續后,通知受助人員的親屬、所在單位或者流出地政府處理;非正常死亡的,經公安司法部門鑒定后,依法處理。
身源不清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智障人員在定點醫院救治中死亡的,由救助管理站在新聞媒體上認尸公告,公告期為7天。7天后無人認領的,按無名尸體處理,由定點醫院、發現地公安派出所出具死亡證明,由救助管理站送至殯儀館火化,并拍照存檔,其骨灰保存一年。
(十)身源不清人員的安置。
對身源不清的受助人員,由流入地民政部門指定福利機構負責收養或代養。其中屬*城城區內救助的,由市救助管理站報市民政局批準后送市社會福利院;屬縣(市、區)救助的,由各縣(市、區)救助管理機構或民政局送當地有關社會福利機構。財政部門按相關救濟標準對福利機構追加核撥供養經費。
三、加強救助工作隊伍建設,完善救助設施,促進救助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按照財政部、民政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的《關于實施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有關機構編制和經費問題的通知》精神,落實救助工作機構編制和經費。新建救助管理站的縣(市、區)由縣級民政部門提出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各級機構編制管理部門要做好救助站設立、人員編制核定和登記管理工作。沒有設立救助管理機構的,縣級民政部門要切實擔負起救助管理責任,依法做好救助管理工作。
救助管理機構所需救助管理經費由各級財政部門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保障。救助管理經費包括專項救助經費和機構經費。專項救助經費主要用于救助管理站為救助對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站內突發疾病救治、跨轄區接護送、救助巡查和幫助其返家等必須的支出。機構經費主要用于救助管理站開展正常工作和設備購置、基礎設施維修改造等支出。各級財政部門要參照同級同類事業單位定員定額標準核定基本支出,保障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應享受的工資福利待遇以及救助管理站日常公用經費支出。未設立救助管理機構的縣(市、區),同級財政部門要安排專項救助管理資金,用于救助符合救助條件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各級政府要通過開展社會捐助活動等多渠道籌集資金,統籌用于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
財政、民政部門要本著既保障救助對象基本生活權益,又有利于克服救助對象依賴思想的原則,科學合理測算救助對象基本生活定量定額標準,按照救助管理站常年救助人數等情況,核定各救助站的專項救助經費。要綜合考慮實際救助人數和物價上漲因素,建立救助經費自然增長機制。由于救助管理工作突發性較強,因工作確實需要追加預算的,財政部門在審核后予以保障。救助對象的生活費標準,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確定,并隨著低保標準的調整進行相應調整。對救助巡查和跨轄區接護送費用不足的,由同級財政審核后予以追加。救助管理站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自覺接受審計、財政、民政部門的審計和監督檢查。
切實加強救助管理機構隊伍建設。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對救助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引導他們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增強法制意識,努力提高政策水平和服務水平,做到依法救助、文明救助。同時,強化督促檢查,對救助站及工作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一經發現,嚴肅處理。
加強救助管理機構信息化建設。救助管理站應裝備必要的通訊聯絡設備、監控設備和計算機網路管理系統,提高救助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務水平。
四、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確保救助管理政策措施落實到實處
為加強對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市政府成立的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民政局、公安局、財政局、勞動保障局、交通局、衛生局、城管執法局、團市委、市婦聯、市殘聯、*山火車站以及*山區、**區人民政府、市高新區管委、*山管委等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名單附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協調、解決救助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縣(市、區)也要建立相應的救助工作機制,明確有關部門職責,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一)民政部門負責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并對同級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及相關工作機構進行指導、監督。加強救助機構規范化管理,實施人性化服務,打造服務受助人員的“溫馨驛站”。
(二)各級公安、城管執法等部門在執行公務中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的,應及時告知其向市救助管理站或縣(市、區)民政部門或救助機構求助,公安部門協助救助保護機構核實受助人員真實身份;對其中愿意受助的殘疾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應引導、護送到市救助管理站或縣(市、區)民政部門及相關救助管理機構。
對救助管理過程中發生的阻礙民政部門及其救助管理機構依法執行公務、危害人身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以及對強討、強要、妨礙道路交通、擾亂社會治安秩序的流浪乞討人員,公安機關要依法及時查處。
公安機關負責依法嚴厲打擊誘騙、拐賣、殘害流浪未成年人和組織、操縱、教唆未成年人特別是殘疾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等違法犯罪行為,協助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核實受助未成年人的真實身份。
(三)財政部門負責將救助管理工作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切實保障流浪乞討人員的生活、教育、安置等工作的順利開展,并對經費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經費足額、及時到位。
(四)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制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發展規劃,將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具體落實和監督評估規劃的實施。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的建設要統籌考慮,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予以支持。
(五)衛生部門負責指定定點醫院,保證受助人員中的危重病人、傳染病人、精神病人得到及時醫治。
(六)鐵路管理機構負責優先提供受助人員的返鄉車票,并配合民政部門為受助人員返回住所地或所在單位提供便利和幫助。
(七)交通部門按有關規定辦理救助管理站救助車輛養路費免征手續。市救助管理站車輛因救助工作需要進山,由市救助管理站同*山管理部門聯系免費進入*山景區。
(八)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內開展的流浪未成年人職業技能培訓納入管理,加強監督與指導,對年滿16周歲有就業能力并登記失業的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免費的職業介紹,為流浪未成年人回歸社會創造條件。
(九)婦聯、團委等部門要配合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反家庭暴力庇護中心,使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婦女或未成年人得到及時有效地救助,并把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納入“希望工程”、“春蕾計劃”、“安康計劃”和家庭教育工作的總體計劃。各級共青團、婦聯組織在有條件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設立工作站,動員、組織青少年事務專職社會工作者、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和社會熱心人士參與對流浪未成年人的勸導、服務、教育、救助等工作,深入開展志愿者“一助一”、“多助一”和“媽媽”等活動,倡導和推進社會熱心人士支持、參與照顧和家庭寄養等安置工作,推動穩定、有效支持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十)殘聯要配合民政部門做好流浪殘疾人救助保護工作尤其是殘疾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護工作,幫助開展殘疾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就業安置等工作,將流浪殘疾未成年人納入“扶殘助學項目”和“春雨行動”的資助范圍,深入開展“紅領巾助殘”、“法律助殘”等活動,依法保護未成年殘疾人的權益。
(十一)司法部門要堅持未成年人利益優先原則,依法辦理涉及流浪未成年人權益保護案件。要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等與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工作,及時化解矛盾糾紛,消除隱患,做好未成年人外出流浪的預防工作。積極引導法律服務人員為未成年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維護其合法權益。配合公安機關打擊與流浪乞討有關的違法犯罪行為。協助民政部門做好監護人無法履行職責的服刑人員子女幫扶工作。
(十二)其他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能做好配合工作。
- 上一篇:總工會三個普遍落實意見
- 下一篇:街道上半年農業工作總結
精品范文
10民政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