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長在全市鄧小平統戰理論座談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10-20 02:44:00
導語:某部長在全市鄧小平統戰理論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點,在億萬群眾社會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集中全黨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是這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繼承和發展了關于統一戰線的思想,提出了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客觀需要、符合歷史規律和時代特點的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是對馬列主義統一戰線理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馬列主義統一戰線學說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周年之際,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鄧小平新時期統戰理論,對于鞏固、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以上各位同志進行了認真座談,大家暢所欲言,既講到了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的特點和豐富內涵,又充分肯定了鄧小平同志對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和實踐的重大貢獻,既講了學習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的重要意義,又談了如何用鄧小平統戰理論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講的非常好,我完全贊同。
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進一步明確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任務、對象和范圍,并在堅持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和依靠知識分子、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擴大黨同宗教界的愛國統一戰線、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論觀點和政策原則,其核心就是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實現海內外中華兒女最廣泛的團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統一祖國、振興中華的宏偉目標而共同奮斗。
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科學地闡明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以“愛國”取代“革命”。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一場,嚴重激化了社會矛盾,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時刻,統一戰線的性質必須要重新定位。那么新時期統一戰線應該是什么性質呢?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我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成為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聯盟。”他第一次將“愛國”作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名稱提了出來。按著這一思路,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正式將我國新時期統一戰線稱之為“愛國統一戰線”。這種改變決非稱謂的一般變動,而是明確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也是愛國主義的,體現了最大的包容性和廣泛性。如果只講社會主義,不講愛國主義,就會失去廣泛性;反過來只講愛國主義,不講社會主義,也不符合中國統一戰線的實際。統一戰線愛國性質的確立,使統一戰線團結的范圍更廣泛,爭取的人心更多,凝聚的力量更大。
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深刻地揭示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戰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鄧小平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仍然是一個重要法寶,不是可以削弱,而是應該加強,不是可以縮小,而是應該擴大。”如果說革命統一戰線是服從和服務于革命斗爭,那么,鄧小平提出“愛國統一戰線”則表明新時期的統一戰線,應當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以一種世界歷史眼光指出,和平與發展問題代替戰爭與革命成為全球的主題,新時期我們面臨著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祖國統一和保衛世界和平三大歷史任務,鄧小平特別強調新時期的統一戰線,一定要“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因此,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必須服務于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最重要的政治。他指出:“新時期統一戰線的任務就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維護和發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共同奮斗。”這從根本上確立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對關于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論斷的新發展。
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明確了新時期統戰工作對象和范圍。鄧小平指出:“統一戰線的對象,清楚得很,顧名思義,是把一切能夠聯合的都聯合起來,范圍以寬為利,不是窄有利”,“我們的統一戰線比過去任何時期都更加擴大了,不僅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還包括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這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愛國者的范圍是廣泛的”。鄧小平還提出了社會主義勞動者之間也有統一戰線,這個論斷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愛國統一戰線的最新理論概括,是對馬列主義關于工人階級內部統一戰線思想的新發展。
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開創了我國多黨合作的新局面。鄧小平同志提議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是他的政黨理論形成的標志,《意見》深刻地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派長期合作的成功經驗和優良傳統,首次提出了具有獨創性的“參政黨”概念和加強參政黨建設的理論,確定了派的參政黨地位,明確了派在多黨合作中的職責和作用,指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和多黨合作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科學構想,為和平統一祖國確立了一系列指導方針,拓寬了統一戰線的工作范圍。鄧小平指出:“‘一國兩制’是從中國的實際提出的,中國面臨一個香港問題,一個某省問題。解決問題只有兩個方式:一是談判方式,一是武力方式。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總要各方面都能接受,……所以要提出‘一國兩制’”。實行“一國兩制”對于解決我國歷史遺留問題無疑是一種策略性理論,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重大突破和創造性發展。這一構想拓寬了新時期統一戰線的范圍,為建立和發展海外統一戰線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還成功地解決了新時期的知識分子問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提出了要發揮原工商業者的作用;提出了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并加以正確引導;提出了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團結友愛、互助合作新型民族關系的論斷;提出了要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擴大同宗教界的統一戰線;對新時期人民政協的性質、任務和職能作了精辟的論述,為開創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面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我們在總體的認識和理解上必須把握這三個基本點:一是鄧小平統戰理論的實質是在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下,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二是鄧小平統戰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三是鄧小平統戰理論的主題是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把握了以上三點就是把握了鄧小平統戰理論的核心實質。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作為統一戰線的精神支柱,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統一戰線成員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統一戰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煥發出勃勃生機。近二十年來,統一戰線在國際斗爭風云變幻、國內改革不斷深化的復雜形勢下,在經濟、政治、自然的嚴峻考驗面前,既保持了團結穩定的政治局面,又創造了振奮活躍的民主氣氛,最根本的就是我們始終堅持用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指導統一戰線各方面工作實踐。
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現最廣泛的大團結大聯合,使愛國統一戰線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首先要進一步高舉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旗幟,自覺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實現和發展勞動者、建設者和愛國者的廣泛團結。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以其先進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無可替代地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繼續奮斗的共財思想基礎。這是鞏固和擴大共同政治基礎,不斷發展和壯大最廣泛愛國統一戰線的客觀需要和政治保證。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愛國統一戰線工作,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各黨派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牢牢把握住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各諧相處的局面。修改后的憲法已經將統一戰線的表述修改為“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這第一次明確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作為統一戰線的構成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就意味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社會新階層,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從而進一步擴大了愛國統一戰線的范圍。
其次要以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為指導,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積極推進我市多黨合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多黨合作理論是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重溫鄧小平統一戰線理論,就是要為我們正確履行參政黨職能提供理論基礎。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要在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中充分發揮作用,提高議案和提案的質量與效能;要在擔任政府及司法機關的領導職務崗位上履行好職責,當好勤政、廉潔、高效、依法辦事的人民公仆;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中的各領域的特約人員要努力貢獻真知灼見,切實履行特約人員職責。要充分發揮派監督作用,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勇于堅持正確的意見,本著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精神,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民主監督工作,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做共產黨的諍友。
再次是要積極適應科學發展觀的需要,最大程度地團結和凝聚一切力量,實現我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愛國統一戰線工作的第一要務。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升華。科學發展觀建立在要不要發展的問題已經大體解決的基礎上,著眼于進一步解決為什么發展和怎么樣發展更好的問題,在我市就是要解決經濟發展這條腿相對長、社會發展這條腿相對短的現實矛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實現最廣泛的大團結,全市統一戰線要及時地跟上這種發展觀的變化,充分發揮統一戰線的政治優勢,最大限度地把統一戰線各方面的成員和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把各階層、各民族、各黨派、各團體和各界人士的意志、智慧、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多做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的工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促進我市經濟社會事業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