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時間:2022-11-29 06:19:00
導語: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七大報告解讀看點直擊
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舉世矚目的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并將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集中代表了全黨的共同意志,對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黨的理論的突破與創新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2003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自此提出以后,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其多次闡明和論述,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第一次全面系統、深刻精辟地闡述了其科學內涵和根本要求,標志著我們黨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進入了新的境界,為我們自覺把握和踐行科學發展觀指明了方向。
科學發展觀理論基礎深厚、思想內涵豐富、內在邏輯嚴密、理論框架清晰,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述,其中每一點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構成了科學發展觀最核心、最關鍵的內容。與此同時,同志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論斷,比如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必須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必須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比如必須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軍隊建設,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必須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必須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等。這些思想和論斷進一步拓展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具體體現。上述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多個領域,涵蓋了新世紀黨和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一個整體,初步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的系統理論。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產物,是我們黨對“三大規律”認識深化的基本標志,深刻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實現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黨的理論的又一次與時俱進。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黨是一個善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政黨,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的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時代課題,但都是一脈相承的科學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條件和時代特點下形成的具體理論形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創立的,也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堅持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緊密聯系、內在統一、各有側重、層層遞進,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推進到新境界。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發展這個共同的主題,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當中的問題。同時,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緊密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的新要求,吸收人類文明進步的新成果,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發展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科學回答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刻指出了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進一步深化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發展布局、發展動力、發展目的和發展要求的認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做出了新的重大貢獻,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和最好實踐;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做好各項工作,就能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歷史啟示我們,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理論成果,都凝結著過去的經驗和智慧,又標志著未來探索的新起點,是一個不斷繼承、不斷創新的發展過程。面向未來,我們還面臨著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要不斷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創造性地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推動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篇章。
三、推進偉大事業和偉大工程的強大武器
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篇章,為我們解決復雜的國際國內矛盾、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觀察、分析、解決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當前,我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經濟社會進入一個關鍵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日益明顯。在這個時期,既有因為舉措得當從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因為應對失誤從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的失敗教訓。科學發展觀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我們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系的各方面重大關系,更好地妥善處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提供了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重要思路和現實途徑,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
科學發展觀為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我們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就在于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些新要求更加注重了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只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正確處理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加快發展和協調發展的關系、當前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這些新要求。
科學發展觀為我們不斷提升黨的執政理念、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供了科學指導。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了黨的執政使命、執政原則、執政任務、執政要求等重大問題,賦予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以新的內涵。它表明我們黨對執政使命的認識更加自覺,對執政任務的理解更加完整,對執政方法的運用更加科學,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只有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把提高科學發展的能力作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才能更好地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