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強化機關黨內監督的思考

時間:2022-02-17 02:37:00

導語:關于強化機關黨內監督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強化機關黨內監督的思考

機關黨內監督問題,是機關黨的建設和機關自身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機關黨內監督是機關黨組織運用自身力量,依據黨規黨法進行自我約束、自我完善的一項重要的黨內政治生活活動,也是一種預防和修正錯誤的機制。本文試圖對機關黨組織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如何強化機關黨內監督的有關問題,作一些研究和思考。

應認真學習鄧小平建黨理論和黨中央、中紀委有關指示精神,充分認識進一步強化機關黨內監督在機關黨建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其對搞好機關建設的十分重要的意義。

強化機關黨內監督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貫徹執行的基本條件。各級黨政機關擔負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宏觀管理的職能,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黨要完成自己每個時期的任務,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而要使之有效地全面貫徹落實,除用制度作保證外,尚需要通過強化機關黨內監督的辦法來協調所有黨員的行為,從而保證每個黨員在行動上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機關黨的建設的歷史反復證明,有了正確的路線,又有健全的機關黨內監督機制,機關黨組織的戰斗力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發揮。反之,如果機關黨內監督機制受到破壞,不僅會削弱機關黨組織的戰斗力,也會使黨的事業遭致失敗。

強化機關黨內監督對建設一支經得起“三個考驗”的機關黨員隊伍起著保證作用。機關中的黨員干部能否經得起執政、改革開放與發展市場經濟和反“西化”、“分化”的考驗,直接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業的重要問題。當前,我們的國家正處在新舊體制的轉換過程中,在領導、制度、法律等方面一時還不夠完善。對于直接掌握和支配很大一部分權力的機關黨員干部來說,若沒有機關黨內監督形式作監督基礎,就很容易產生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和以權謀私等腐敗現象。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一刻也未停止,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是長期的。由于各級黨政機關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管理等方面所處的特殊地位,資本主義勢力總是把它作為在中國實現“西化”、“分化”的重要突破口,總是把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黨員干部作為爭奪對象。因而,各級機關黨組織要高度重視對機關黨員的教育和監督,堅決挫敗國際敵對勢力對我進行“西化”、“分化”的陰謀。

強化機關黨內監督對機關黨組織內部民主起著保障作用。黨內民主為黨內監督提供前提和基礎,黨內監督又為黨內民主提供保障。黨員有選舉權、被選舉權、批評權、建議權、申訴權和控告權等,這些權利能否得到實現,與黨內監督是休戚相關的。有了黨內監督,黨員就可以借助組織的力量維護自己的權利和監督他人。黨員的民主權利只有同黨內監督聯成一休,才具有穩定性,走向制度化。黨內監督可以保證黨員的總體意志,維護民主生活的規范。若一個黨員的行為越出這個規范,他就破壞了其他黨員的正當權利和黨內正常生活,此時,黨內監督就要以各種措施予以規勸、糾正,以保護大多數黨員的正當權利和正常生活。

強化機關黨內監督是保持機關和機關廣大黨員同人民群眾聯系的一個重要措施。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我們黨的生命所在,是力量的源泉和真正優勢,也是我們進行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必備條件。各級黨政機關是黨和國家與人民群眾聯系的一個重要樞紐;同時,人民群眾也往往是通過這些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況和言行來看待與評價我們的黨和政府。因此,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靠黨制定和執行一條正確的路線,二靠我們發揚黨的優良作風。而正確路線的制定、執行和黨的優良作風的發揚,都需要黨內監督作保證。實踐經驗證明,通過強化機關黨內監督,就能不斷提高機關全體黨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抑制腐朽思想侵蝕的免疫力,保持共產黨員的崇高品德;就能制止各種不正之風的蔓延,有利于黨的優良作風的發揚,從而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強化機關黨內監督也是幫助機關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勤政廉潔、健康成長的需要。從總的情況看,我省各級黨政機關中的絕大多數黨員和領導干部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少數黨員干部對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共產主義理想持懷疑態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頭腦不清醒,立場不堅定。據四川省紀委1995年底統計,違紀案件中涉及縣處級領導干部397人,地廳級領導干部15人;貪污賄賂問題涉及縣處級領導干部142人,地廳級領導干部4人。在我們機關黨員和干部隊伍中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其根本原因是他們自身忽視世界觀、人生觀的改造,同時,也與我們機關黨組織監督不力有很大關系。因此,只有不斷強化對機關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監督,運用多種手段約束和規范他們的行為,才能促使他們正確地行使手中的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弄清機關黨內監督的實質,明確機關黨內監督的原則,把握機關黨內監督的內容,對于建立健全機關黨內監督機制,強化機關黨內監督,有著很強的導化作用。

黨政機關的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都掌握著一定的權力,在自己掌管的一部分事業里,有發號施令的權力,支配人、財、物的權力,任用干部的權力等。黨章對黨員干部行使權力是有規定、有約束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除了制度和政策規定范圍內的個人利益和工作職權以外,所有共產黨員都不得謀求任何私利和特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黨政機關確有少數黨員干部違反了這一規定。如貪污受賄、敲詐勒索、侵吞公物、徇私枉法、超標準建房、多占房、占好房、搞近親繁殖等問題,都與權力有關。由此說明,權力的行使,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監督制約權力,使上述不正之風和為政不廉的問題得到制止和糾正,那么監督才算抓住了根本。現在群眾中流傳“有權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錢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無權無錢的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其實就是批評權力不受約束的現象。因此,對黨政機關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如何用黨的紀律來約束,防止他們濫用職權,這應是機關黨內監督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可見,機關黨內監督的實質就是以黨章為依據,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進行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其重點是各級黨政機關的領導干部,特別是黨政一把手。

為強化機關黨內監督,完善機關黨內監督制約機制,必須堅持以下三原則。一是求是原則。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對人對己都要尊重事實,服從真理,按照事物本來面貌如實地向黨反映情況,是則是,非則非,絕不歪曲事實,掩蓋真相,說假話。開展批評、檢舉、控告也要誠心誠意,切忌以監督之名,行誣陷、誹謗之實。二是平等原則。在黨內,所有黨員都是平等的同志,無論是一般黨員還是領導干部,都要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必須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黨內決不允許有不受黨紀國法約束或凌駕于黨組織之上的特殊黨員。三是群眾性原則。機關黨內監督的群眾性是由黨員活動的廣泛性所決定的,這是因為黨員都是工作和生活在群眾之中,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避不開群眾的耳目。在黨規黨紀日臻完善的情況下,群眾更能以此為準繩,衡量黨員的言論和行動,進行有效的監督。群眾性原則的實施,必然使機關黨內監督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監督機制,同時也是加強機關黨的建設的一種有力手段。

根據黨章及有關規定和機關本身特點,機關黨內監督的內容主要應包括:(1)監督黨員和領導干部是否在學習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起表率作用;在政治上、思想上是否同黨中央保持一致;是否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是否能夠以開拓創新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帶領群眾投身改革和建設的實踐,并取得一定實績。(2)監督黨員和領導干部是否嚴格遵守黨的各項規章制度,堅持發揚民主,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否執行黨的決議,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令,做到令行禁止,顧全大局,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是否廉潔勤政,嚴于律己,不以權謀私,不搞特殊化,自覺地過好金錢關、名位關、權力關、人情關、美色關,保持清正,拒腐防變;是否正確執行黨的干部政策,不任人唯親;是否嚴格執行經濟法規,不謀取非法經濟收入。(3)監督黨員和領導干部是否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注意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重大問題是否經過民主討論決定,不獨斷專橫;是否密切聯系群眾,關心群眾疾苦,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切實保障群眾的民主權利,接受黨組織和群眾的監督;是否有一個好的思想作風和優秀的道德品質。(4)監督黨員和領導干部是否在黨內以普通黨員的身份處理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是否關心黨的建設,積極完成黨組織分配的工作;是否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和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國家利益;是否在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教育好自己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

近年來,機關各級黨組織認真學習鄧小平建黨理論和黨中央、中紀委有關指示精神,在加強機關黨內監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機關黨內監督問題上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亟待加以解決。

有的機關黨組織、黨員在市場經濟中把商品交換原則引入黨內政治生活和機關工作中,淡化了黨的觀念,放松了學習,對機關黨內監督缺乏全面了解,產生了種種模糊甚至錯誤的認識。一是“與己無關”。他們認為監督是黨組織的事,上級的事,是紀委的事,對一些不良現象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更談不上進行堅決斗爭。二是“不懂”。有的黨員不懂得自己既是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表現為既不潔身自好、接受監督,又不積極履行監督他人的職責。三是“不要”。他們認為,改革開放就是放開手腳,監督就是妨礙經濟發展,對組織和群眾的監督不以為然,或一聽說監督就反感;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把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監督看成是與自己過不去,是找岔子,挑毛病;還有的把被監督與不信任、受監視、看管、整人等同起來,看成是不光彩的事,忌諱監督。四是“不敢”。有的不敢監督,怕字當頭。認為“得罪了領導給穿‘小鞋’,得罪了同級幫手少,得罪了下級選票少,得罪了有權部門利益少”。按照黨章規定,領導干部召開民主生活會前,機關黨組織應征求黨內外群眾的意見。然而,就我省內江市委組織部一次調查的情況來看,能征求的僅占50.3%,完全沒有征求意見的達12.8%。領導干部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持重視態度也只有35.2%。監督意識的淡薄,必然影響監督的效果。

由于現行監督機構管理體制不健全,監督機構還很難有效地實施監督。一是監督機構缺乏獨立性,使監督受到行政領導制約。在現行體制下,機關黨組織和紀檢組織實際上已成為行政機關的一個部門,像人員編制、經費、人事安排、獎懲以及一些重要活動,都要由行政領導來決定,要求機關黨組織和紀檢組織實施對行政領導的監督確實很難。二是干部的管理使用和監督脫節,使監督缺乏強制性和約束力。管理使用者往往只注重干部的才能,而監督者又往往只注重干部的品德,加之有的單位在提拔、任免、調動干部時,不聽取監督部門和機關黨組織的意見,從而使之成為無效監督。例如,據重慶市直屬機關工委對市級31個單位的調查,其中有13個單位的機關黨組織未參與本單位干部的考核和任免工作,占被調查對象的41.9%。三是因為利益關系的一致性,削弱了監督人員的自覺性。由于監督部門工作人員的工資、獎金、福利待遇、工作環境與本單位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單位利益的得失直接關系到個人利益的得失,因而很難使他們以犧牲個人利益和本單位利益為代價,去維護黨性原則和國家利益。

機關黨內監督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健全的制度進行規范和保障。但現在卻沒有一套健全完善的監督制度。一是有的制度本身不完善、不具體,不好操作,或者不配套,往往只規定了應該怎么辦,不準怎么辦,而對違反了怎么辦卻沒有明確。權力機關頒發的有關監督問題的條文是應急性的多,超前性的少;禁止性的多,預防性的少;約束性的多,強制性的少;臨時性的多,長效性的少;治標性的多,治本性的少。二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在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使一些過去很清楚的政策界限,現在變得模糊起來。如敢闖敢冒與遵紀守法的界限,維護中央權威與發揮地方、部門積極性的界限等。又如,公費出國、公款宴請、行政事業性收費、集資攤派等,有時很難分清哪些是正當的、合理的,哪些是不正當的、不合理的。再如,關于“有利于”、“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的問題,有的事情有利于本部門、本地區,很可能有損于其他部門、其他地區,此地群眾滿意、高興,彼地群眾有可能憂愁、掃興。還有就是行政事業單位的菜藍子費、誤餐補助費等,財政無力負擔,只好靠單位自己創收。創收的結果就很可能出現亂收費、亂罰款,或者利用權力和國有資產謀取小團體利益。所有這些,都給監督工作帶來了困難。三是制度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如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本來是監督黨員干部,特別是監督領導干部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可是,一些領導干部卻借口工作忙,經常不參加組織生活。據我省某市市委組織部調查,領導干部參加組織生活時有缺席的占63.1%,很少參加的占6.1%,有的甚至在規定的組織生活時間里安排其他行政會議。再如,有的領導干部行動不受約束,外出不向黨組織報告,黨組織和群眾無法依照制度對其進行監督。

針對當前機關黨內監督存在的種種問題,必須采取標本兼治的辦法來加以解決,特別是在治本上狠下功夫。

機關各級黨組織和每個黨員,要從馬克思主義、思想建黨理論的高度、執政黨的地位的高度、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高度,去認識我們強化機關黨內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針對當前一些機關黨員監督意識差、模糊認識多、紀律觀念淡薄等問題,加強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學習和思想教育工作,使每一個黨員懂得:沒有正確的、有力的、有效的監督,黨的肌體就會受到毒瘤的摧殘,黨也就不可能領導人民奪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雙勝利。在黨內政治生活中,黨員既要自覺參與監督,履行監督別人的職責,又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要樹立敢于監督、善于監督和自我接受監督的信心和勇氣,自覺做到實施監督理直氣壯,接受監督誠懇謙虛。

要完善和逗硬執行黨內監督制度。制度可以制約、規范黨員的行為,限制黨內錯誤傾向的發生和發展,同時制度又為實施黨內監督提供了客觀依據,使其有章可循。我們有些黨員,特別是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犯錯誤,甚至違法亂紀,走上犯罪道路,這當然主要應由本人負責,但是與我們機關黨內監督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力也有很大關系。只有通過制定和執行一套科學、嚴密、可行的制度,才能形成黨內良好的秩序,遏制黨內各種不正之風的出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恢復和建立了不少好的黨內監督制度,諸如:黨的組織生活制度、黨員民主生活會制度、黨員談心制度、黨員領導干部參加雙重組織生活制度、黨員請示匯報和檢查監督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制度、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建設制度、“兩公開一監督”制度、黨風黨紀檢查制度、受理群眾來信來訪制度、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制度、領導干部財產申報制度、領導干部外出報告制度、政務公開制度、機關黨組織負責人參加或列席本單位行政領導會議制度、機關黨組織負責人參與本單位干部考察選拔的制度、黨內監督責任制度,等。還有的部門和單位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了諸如《廉政建設若干規定》,《不準接受可能對公正執行公務有影響的宴請,不準參加用公款支付的營業性歌廳、舞廳、夜總會等娛樂活動的規定》,等等。實踐證明,這些制度都是行之有效的。但問題是,這些制度雖然已經建立,但還不夠完善,也不夠配套,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法規、條例和實施細則,使這些制度很難操作、檢查、發揮效力。因此,我們建議中央有關部門盡快起草制定一套完備的黨內監督法規、條例和實施細則,使監督和被監督這兩個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實現黨內監督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

要拓寬監督渠道。只有不斷拓寬監督渠道,建立起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縱橫交錯、內外結合的監督網絡,才能克服監督效果上的局限,消除監督的“空白區”和“中間地帶”。當前,要堅持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的有機結合,形成有利于發揮整體功能的監督機制。一是要樹立監督部門的權威性,使其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就目前監督體制來看,監督者必須受同級黨委(黨組)和上級監督部門的雙重領導,其好處是對問題的處理可以通過多級斟酌比較穩妥,但是這種穩妥往往是對下級而言的,而對同級黨委(黨組)的監督則顯得蒼白無力。因為監督者是處于受支配地位的,很多事都要通過同級黨委(黨組)的同意與否才能決定,這種沒有獨立行使監督權力的情況,客觀上使被監督者得不到有效監督。有些違法亂紀的案件有時也因官官相護或互通情況而使監督處于被動地位;有的案件因需一級一級同意而一拖再拖,最后也就不了了之。因此,要實行有效監督,似應探索建立一個獨立垂直的監督體制。二是監督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機關黨組織從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角度,抓好機關黨內監督;紀檢監察機關重點放在執紀執法,從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角度,抓好機關黨內監督;組織人事部門重點放在管好用好干部,從加強領導班子思想作風建設角度,抓好機關黨內監督。同時,又要注意互相協調,溝通聯系,強化黨紀、政紀、法紀和經濟監督的統一協調,形成監督的整體合力。三是要充分發揮紀檢機關的牽頭作用。由于黨的紀檢機關在整個監督體系中屬于最高層的監督,居于領導地位,可以建立以紀委牽頭、各監督部門參加的聯系會議制度,對執紀執法中的重大問題及時研究協調,在大要案件和疑難案件上統一認識、統一步調、統一行動,同步處理,平衡量紀。同時還要依靠人民群眾的監督,加強輿論監督,公開批評和揭露各種腐敗現象。就整個社會而言,必須推行社會公開監督,實行政務公開,增強工作的透明度,特別是對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干部任免、住房分配、子女安排以及福利待遇等,應公開辦事程序和結果;對有關加強監督的決定、制度,應廣泛宣傳,力求人人皆知;對違紀條規,尤其是在反腐敗斗爭中查處的重大案件,凡是可以公開的,都應當通過適當方式,盡量予以公開,以形成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的社會監督網絡,發揮社會整體監督的效能,這樣才能對我們的機關黨員干部實行全方位、各層次、多形式的有效監督。

機關各級黨組織要切實負起對所屬黨員進行監督的責任,一級抓一級,層層落實監督工作責任制。一方面,機關黨組織要定期召開黨委會、支委會、黨員大會,由本部門黨員行政負責人通報一個時期的主要工作情況,溝通領導干部與黨員的聯系;督促領導班子定期召開民主生活會,督促黨員領導干部根據黨內外群眾提出的主要意見進行整改,并將領導干部執行民主生活會制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情況以及生活會上所反映出來的主要問題,如實地報告上級黨組織;經常注意了解和掌握黨員的思想、工作情況,依照有關管理范圍,及時向黨員行政領導報告,配合搞好監督。另一方面,黨員行政領導干部要切實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的方針,在履行領導職責的同時,也要履行好監督職責。要指導幫助機關黨組織建立健全黨內監督制度,吸收機關黨組織的負責人列席有關行政會議和其他重要會議,在任免本機關的行政干部時應認真聽取機關黨組織的意見,自覺地把領導、管理與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研究、部署、檢查、總結業務工作時,與監督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檢查,一起總結,積極配合和支持黨組織做好對所分管單位的領導干部的監督工作,從而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