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中的政治文明
時間:2022-05-01 09:27:00
導語:細節中的政治文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體制改革,特別是對一年內的體制改革進展做出評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當我們所要評價的體制改革又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時候,這一工作就變得更加復雜、更加不易了。這主要是因為體制改革屬于制度變遷層面的問題。制度變遷在常態社會往往是一個漸進而逐步演化的過程,更多的是水滴石穿,而不是立竿見影。
比如,說政治體制改革沒有取得巨大成就,肯定是不對的。這一年來,中國政治領域大量規章制度的出臺,接二連三的派人士擔任政府部門正職,黨代會中差額選舉的比例從代表提名到中央委員產生都有了新的體現,這些變化,哪一件不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成果:但要說政治體制改革已經有了根本性的進展好像也有些不理直氣壯,畢竟現實政治體制中相當多的弊端還在中國社會實實在在顯示著其存在,我們很多好的制度安排還停留在文件要求與報告設想中。
既然對**年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作宏觀的定性分析比較困難,我們不妨把視野轉投到中國社會在這一年中所發生的一些小事上去。這些小事雖然可能只是個案,雖然據此不可能得出什么規律性的結論,但顯示一種態勢,表達一種變化還是足夠的。而制度演變理論告訴我們,真正的制度變遷往往不是體現在成文制度的走馬燈變化上,而是先從社會生活方式的細小變化開始。
選票越來越管用了
**年12月5日的《人民日報》報道了這樣一件事情:
**年11月中旬,中央組織部收到群眾舉報,反映河北省一名正廳級干部在省級人大、政府和政協換屆期間進行拉票活動。中央組織部和河北省委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力量進行調查核實。經查,這名正廳級干部在省級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換屆考查之前,采取打電話、當面拜訪、請客、送禮品等方式拉推薦票,違反了換屆紀律。11月30日,河北省委根據已經查明的違紀事實,決定免去其所擔任的領導職務,并責令其作出深刻檢查,視情況再作進一步處理。中央組織部就這一情況進行了通報。
從中央組織部的通告看,是把這一事件從負面的角度去理解的。確實,請客送禮拉票是民主政治之癌,必須堅決查處。
但是,我們其實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一問題。這就是為什么過去沒有干部拉票的現象,而現在干部要拉票呢?答案很簡單,現在選票越來越管用了。
干部選拔任用體制是政治體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在變革前的干部選拔任用體制基本上是一種組織意志,或者說是領導意志。干部的任用往往是上級組織部門直接決定,選票基本是無足輕重的;或者有的干部任用可能需要通過選舉這一形式,但是被圈定的選舉人往往會聽從組織部門和上級領導的意見,嚴格按要求去做,讓選誰就選誰。被選舉人根本不用去考慮選舉人的意見。
比照過去這種干部選用模式,我們可以說干部們拉選票行為的出現,至少透露著這樣的信息,這就是現在干部選拔任用的體制機制已經開始變化了;領導干部們已經意識到了一個事實,這就是沒有起碼的選票,就沒有進一步提拔的可能。當然,這種變化究竟具有多大的權重,是否已經足以構成制度的變遷與體制的更替,我們完全可以不下結論。但可以鼓勵我們做出樂觀判斷的事例還可以在**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代表大會上看到:
**年10月20日,十七大主席團舉行第三次會議,大會舉行代表團全體會議,先后對中央委員、中央紀委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進行了預選。按照大會選舉辦法的規定,預選采用差額選舉辦法,差額比例在8%以上。而這一比例在黨的十六大上不到6%。差額選舉模式毫無疑問是政治體制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
民意越來越有作為
還是《人民日報》,**年12月19日,對廈門PX項目事件進行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報道。PX項目是廈門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投資108億元,將形成80萬噸對二甲苯的產能,加上其他產品,可望產生800億元的年產值,占目前廈門GDP的1/4。由于該項目靠近居民區、學校等人口稠密區,其安全問題廣遭質疑。**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提交了關于建議廈門海滄PX項目遷址的提案,緊接著廈門一些居民、學者也用自己的行為對該項目環境影響問題提出較大異議。結果該項目從5月30日起緩建。《人民日報》在報道這一事件的同時,把重點放在了12月中旬舉行的環評座談會的結論上,這就是“在海峽西岸地區擇地遷建,是一個上上之選”。
對這一事件最直接的解讀是什么呢?至少可以理解為廈門的一些居民用自己的行動改變了政府原先的計劃,達到了維護自己權益的意圖;更進一步還可以解讀為,政府能遵從居民意愿,放棄如此豐厚的利益,主動改變自己的行為。說到底,就是民意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起作用了,民意可以改變一些具體的政治決定了。
讓我們樂觀的是,廈門這一事件并不是個案,我們現在的體制不僅開始承認民眾的這種參與,并鼓勵這種參與。在早些時候,**年8月29日的《人民日報》,報道了一個農民的故事:張召良,浙江奉化市長汀村村民。2004年因質疑家鄉征地批復,他先后狀告市國土局、市政府,并提請浙江省政府行政復議;遭拒絕后,又將省政府告上法庭。最終,浙江省高級法院判其勝訴。多家媒體相繼對其報道,稱其為“我國第一個告贏省政府的失地農民”。執政黨的機關報以鼓勵和贊賞的筆墨來宣揚這樣的事例,我們很難不把它與政治體制發生的一些變革聯系起來。
公民能表達自己的意愿,政府能改變自己的決定。當我們從政治體制的層面來看,從中看到的是“參與權”的尊重與被保障。所謂“參與權”,主要是指公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權利。這里的“各種途徑和形式”,包括選舉、投票、協商、座談會、論證會、聽證會、批評、建議、通過平面媒體和網絡討論國家政務等。公民對國家政務(如立法、決策、執法等)和其他社會事務的參與,有利于防止社會公共政策和公權力行為的偏差和失誤,平衡和協調各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沖突。
這種政治參與活動可能暫時還沒有制度化,但在政治民主化和經濟現代化的潮流推動和作用下,以有效政治動員為基礎形成的政治參與,必然會對現實的政治體系形成壓力和挑戰。要求我們通過有效的制度創新來完善和發展政治體系,從而增大、增強其吸納公民政治參與的空間和能力。
權利越來越被認可
**年3月初,重慶市九龍坡區的一起拆遷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也引發了廣泛的爭論。該事件的起因在于重慶市九龍坡區的房地產開發單位與被拆遷戶在拆遷協議上的分歧。重慶市九龍坡區法院于**年3月19日裁定:被拆遷戶必須在**年3月22日前自行搬遷,否則將實行強拆。但是,3月21日被拆遷戶把一面寫有“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的橫幅掛在屋頂,表示堅決“保衛自己的財產”。最后,法院所裁決的強制拆遷并未實施。4月2日,經過各方努力,被拆遷戶與房地產開發單位達成“異地房屋安置”協議,事件告一段落。
在這一事件的進行過程中,被拆遷戶的房子被人拍成照片發到了網上各大論壇,照片還被重慶網友起了一個有爭議的題目“中國最牛的釘子戶”。
我們姑且不論這一稱謂是否規范,但這一事件是在開發商做出讓步的前提下的理性解決的結果,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及其領導干部對被拆遷戶的微妙態度,又讓我們看到了與政治體制有關的一個詞匯,這就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從理論上講,我們從來沒有否認和忽視過公民的合法權益,但在實際的政治運行以及在政治運行大背景下各種具體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很多公民的權益在各種各樣公共利益的名義下被事實上侵犯和忽視了。大量失地農民的出現以及拆遷糾紛引發上訪現象增多的事實,足以說明問題的普遍性。
重慶這一事件的出現及其解決方式和結果,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注意在涉及公民合法權益的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社會就業、收入分配、教育質量、社會保障和醫療救助等熱門事件中充分考慮公民個人的合法權益,充分考慮“個體”人的權利,創造公民和公共管理部門之間平等對話的條件,在具體的法律法規適用范圍內,通過合法的協商程序、聽證程序和訴訟程序,消除公民和公共管理部門之間的分歧,實現公民合法權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有機統一。
社會越來越透明化
**年10月12號,陜西省林業廳召開新聞會,公布鎮坪縣的周正龍拍攝到野生華南虎的信息,但是馬上就有公眾對該地區是否存在野生華南虎和所拍攝的照片的真偽提出了質疑。12月9日,國家林業局要求陜西省林業廳本著實事求是、科學嚴謹和對公眾負責的態度,委托國家專業鑒定機構對周正龍所拍攝的華南虎照片等原始材料依法進行鑒定,并如實公布鑒定結果。結果究竟如何,現在尚不得而知。但從政治發展的角度看,結果如何已經不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已經出場了,這就是公民對于知情權的自覺維護與政府對于公民維護自身知情權的積極回應。
所謂知情權,是公民對于國家的重要決策、政府的重要事務以及社會上當前發生的與普通公民權利和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權利。具體來說,知情權包括行政知情權、司法知情權、社會知情權以及個人信息知情權。享有知情權的公民有權要求政府及其部門公開有關的信息,并享有在法定范圍內獲取各類信息的自由。這項權利不僅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而且隨著整個社會信息化的高度發展和公民個人對公共事務愈來愈廣泛的參與和監督,日益突顯其在公民權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華南虎事件的意義在于,公眾既然可以對陜西省林業廳的行為質疑,也可以對比陜西省林業廳級別更高的機關與部門的行為進行質疑;公眾可以對虎照進行質疑,也可以對政府部門公布的其他信息進行質疑。政府要回應公民的質疑與提問,就必須主動公布一切可以公布的信息。這一年來越來越廣泛的政務公開正是政府努力回應的一種姿態。所以,當公民與政府形成這樣一種互動,并且成為常態時,既有的運行體制還能守舊不變嗎?
干部越來越不好當
據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稱,在中國,要當好一名官員,“難度系數”正越來越大。不但單憑喝茶、看報來打發時日的“庸吏”和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貪官”們日子越來越“難過”,就算是一些兢兢業業真想有所作為的官員,也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隨著黨紀國法對各級官員全方位的約束日益嚴格,隨著對干部的選拔、管理措施的完善和加強,隨著政治透明度的加大,很多官員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一判斷在**年底的時候,通過一個市長的免職清晰地顯現出來。**年12月5日,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左木鄉紅光村瑞之源煤業有限公司發生爆炸事故,造成105人死亡。事件發生后,社會民眾在關注援救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責任承擔者處理結果的關注。果然,12月18日,山西省委常委會議研究決定,免去李天太臨汾市市委副書記、常委、委員職務,提名免去其臨汾市市長職務。據山西省委組織部門的免職通知上說,這是鑒于在洪洞縣“12·5”特大煤礦事故中,臨汾市人民政府在安全監管方面負有責任。
實事求是講,我們很難說這位不走運的李市長究竟對這一不幸礦難有多大的責任,在目前的煤礦生產條件、環境以及安全監管體制下甚至更廣一些的政治生態背景等交互影響下,礦難的出現是有著很多客觀必然的。
但為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社會公眾不僅不對這位李市長給予同情,反而對這一做法給予高度的評價?理由只有一個,現代政治運行,有權必有責。領導干部作為公共權力的擔當者,當他接受這一任命,走上這一舞臺的同時,就意味著要承擔起相應的公共責任,包括在其權力范圍內的全部責任。不能做出成績是我的政績,出了問題與我無關。李市長被免職標志著權力意味著責任的這種政治文化意識,越來越得到不僅是社會民眾的認同,也得到組織部門的接受。而在制度變遷理論中,文化意識觀念的變化被看作是更深層面的制度變遷。
盡管我們沒有作總體的判斷,但通過這些細節的梳理,還是表露出了我們對于中國社會**年政治體制改革進展的一些樂觀態度。只是導致這些樂觀的原因可能與一些同志的理解不同。我們有些同志往往對一些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豪言壯語與鮮明態度給予厚望,認為只要有決心、有態度就一定會有結果。事實上,對于政治體制改革來說,自覺地決心與態度固然重要,客觀的不得不更加現實和有意義。細究中國社會這些年來政治體制的每一變遷,無一不是由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所推動。沒有經濟社會發展所形成的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沒有技術進步出現的互聯網絡與信息化,200年的這些變化,放在30年前甚至15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指出:“政治體制改革作為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自身歷史使命和責任高度自覺的體現,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體現。200年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展其實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