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三觀

時間:2022-06-01 09:49:00

導語: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三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通過學習黨章,加強黨性修養,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權為誰用?情為誰系?利為誰謀?這是判斷一個政黨進步還是落后的根本標志,是衡量一個共產黨員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度。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最關鍵的是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第一,權為民所用,就要正確對待和行使手中的權力。權力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是政治的核心。從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觀點看,權力是人類社會的理想事物,而且是永遠供不應求的。相對于沒有掌權的人而言,我們的黨員領導干部是社會的佼佼者,也是社會的幸運者。在黨的執政條件下,各級黨員干部能不能正確認識和行使權力,它不僅關系到每個黨員干部生前身后的名節和行為,更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存亡和興衰。在正確對待和行使權力方面,我們的黨員干部要努力把握好以下幾點:第一,要弄清楚權力的來源:權力是人民給的。在權力來源問題上,目前,有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認為權力是上級領導“恩賜”的,另一種是認為權力是自己憑本事“掙來”的。“恩賜”觀必然導致對上負責、對下不負責的“唯上”作風;“掙來”觀必然導致以權謀私的“尋租”行為;第二,要弄清楚權力的性質:權力是把“雙刃劍”。它既可以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也可以用來為掌權者謀私利;第三,要弄清楚權力并不等于權威。權力帶有使被領導者服從的強制,而權威是被領導者對權力的自覺認同和服從:第四,要弄清楚掌權不是永恒的,是有期限的。因此,要“上”得健康,干得灑脫,“下”得痛快。“上得健康”就是要通過正當的途徑來謀求政治上的升遷。要達觀,不要偏狹;要走正門正道,不要走歪門邪道;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陰謀詭計。干得灑脫,就是一旦獲得任命,就要甩開膀子,開足馬力努力工作。致力于干出一番事業來。“下”得痛快,就是一旦任期干滿了,或都到了該退下來的年齡,就干脆利落地卸下肩上的擔子。不要有什么失落感,不要有什么抱怨。第五,要弄清楚權力的最終評判者是歷史,黨員干部所做的一切,都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評判。為官不在高,有政績,有貢獻,人民就敬仰,歷史就會給他應有的地位。高官沒有高績,枉為高官;高官沒有高能,枉為高官。中國歷史上共有424個皇帝,而真正有一番大的作為的不過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十來個,而一些地位并不顯赫的地方官員,則因人格出眾或政績突出而永垂史冊。因此,黨員干部要真誠地對待歷史、真誠地對待人民、真誠地對待自己的職責。

第二,情為民所系,就要對人民群眾抱有深厚的感情。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說到底是立場問題。情通則理達。把對老百姓的感情問題解決好了,才能端正對群眾的態度,才能始終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人民群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和中堅,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蘊藏在心靈的深處,要靠真性實感去激發去調動。“感人心者,莫過于情”。人民群眾是講感情的,共產黨人感情的最高體現就是對老百姓的一片赤子之心。只有在感情上與百姓融為一體,思想上才會與群眾產生共鳴。當聽到災區人民受苦受難的消息,他難過的淚水打濕了桌上的文稿,而當他聽說江西余江縣消滅血吸蟲時,他竟高興得一夜未眠,欣然賦詩;當聽到我國原子彈試驗成功時,他卻幾乎哭出聲來;鄧小平用他飽經滄桑的一生,凝聚成“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名讓世界為之動情的話,用以表達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熱受。這些偉大的平凡言行向我們昭示了黨與人民血肉相連的內涵、患難與共的真諦和風雨同舟的意義。黨的優秀領導干部焦裕錄、孔繁森、鄭培民之所以成為人民心中永不磨滅的豐碑,就是因為他們對人民群眾愛得深沉,愛得執著,愛得樸實。古人說得好:“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視人民群眾為父母和親人,對老百姓情深似海,這是共產黨人應有的公仆情懷。作為一名領導干部,要做到情為民所系,就要多一些平心意識,少一些特權思想,多一些平民風格,少一些為官的“架子”和“派頭”。日常生活中,要處處體現出一種平民感情。吃,要多想一想“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農夫;穿,要多想一想“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的蠶婦,住,要多想一想“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的陶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持與社會底層感情上的相通,自覺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

第三,利為民所謀,就要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利益是具體的,人們的一切奮斗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當前,人民群眾在生活中遇到的諸如就業、上學、醫療等實際問題,看似小事,實則是“欲壽國脈,必厚民生”的大事,事事牽動人心,件件關乎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群眾小事就是黨和政府的大事。如果光追求“大手筆”、“大創造”、“大標志”,認為解決群眾小事靠“慢功夫”、“長打算”、“細安排”,或者認為自居要職應該管大事,基層干部才去管小事,那都是對人民群眾不負責任的表現,小事和大事是相比較而言的,大事事關全局,影響重大,含糊不得;小事緊貼群眾,看似雞毛蒜皮,一樣不能馬虎。大事和小事是統一的,只有辦好了一件件小事,才能辦成一件件大事。在關系群眾疾苦的問題上,如果連小事都不愿辦,辦不好,那怎能讓人相信能辦大事呢?因此,黨員干部應該把“群眾利益無小事”這句質樸的警語作為座右銘,真正把解決人民群眾在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作為執政為民的當務之急和頭等大事,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解難,滿腔熱情地為百姓服務,決不能以“請示”來回避,以“報告”來推諉,以“研究”來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