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
時間:2022-06-11 07:43:00
導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新階段“三農”工作指導思想的深化、升華和發展。從浙江來看,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和關鍵在農村。農業興才能百業興,農民富才能全省富,農村穩才能全局穩。浙江省委、省政府對解決好“三農”問題高度重視。黨的十六大以來,面對新階段新任務,堅持把握“兩個趨向”,制定和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機制,全省農村呈現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村容村貌加快改變、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良好局面。今年初,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就“十一五”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做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做好“三農”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把握新趨勢,探索新規律,尋求新載體。
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其核心是促進農民增收。讓廣大農民走上富裕之路,才是從根本上增進農民利益,是真正解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怎樣把握好這一核心問題,結合浙江實際,我認為:
一、要跳出“三農”抓“三農”
新農村建設不能就農業論農業,就農村論農村。從浙江看,人均半畝地,絕不可能把3000多萬農村人口都拴在土地上。改革開放以來,我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年165元提高到*年6660元,年均增長8.5%,收入水平連續多年居各省區首位。靠什么?關鍵還是工業化、城市化。我們靠工業化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靠城市化促進農民向城市和城鎮集聚。從某種角度講,就是通過工業化、城市化“雙輪驅動”,促進農民跳出“三農”興“三農”,通過“減少農民”實現“富裕農民”。目前,我省農民的非農收入已占其總收入的75%,非農產業從業人員已占75%以上,城鎮人口已占55%。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工業化、城市化對浙江農業農村發展的帶動效應。
跳出“三農”抓“三農”,實質是加快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運行機制。統籌城鄉發展,目的是實現城鄉互動,關鍵是實現城鄉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只有做好工業化、城市化的大文章,才能切實激活農村人力資源和各種要素,才能切實強化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這是從宏觀機制上的“多予少取放活”,也是我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保證。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圍繞這一主題,要在深化上下功夫。
一方面,做好吸納集聚的文章。多年來,我省積極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加快建設環杭州灣等城市群,組織實施“中心鎮培育”和“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有效促進了二三產業和城鎮對農村要素的吸納與集聚,推動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但從總體上看,工業化、城市化的吸納集聚效能還沒有充分發揮。現在,25%的農村從業人員,只提供占經濟總量6.5%的增加值,這種狀況不改變就不可能解決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因此,一是要進一步統籌城鄉布局規劃。要搞好全省城鎮體系規劃、縣域村莊布局規劃和中心鎮、中心村的建設規劃。著眼于優化農村人口布局,堅持以規劃為導向,在繼續發揮大中城市功能的同時,切實提高縣城和中心鎮對農民的吸納集聚能力。二是要進一步拓展農民轉移空間。從我省實際出發,深入研究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政策措施,著力提升開發區(園區)發展層次,積極培育有特色產業基礎的小城鎮特別是中心鎮,以此引導企業向工業功能區集聚,農民居住就近向城鎮和新社區集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載體和平臺。三是要進一步增強農民就業能力。能否有效“減少農民”,主要在于農民自身是否具備“洗腳上岸”、“背包進城”的素質。適應工業化中后期農民分工分業的新形勢,*年以來,我省對315萬農民開展了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其中實現轉移就業83萬人。這些短期培訓要繼續堅持,并進一步提高針對性與實效性。與此同時,我們要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和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這是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素質技能和就業能力的途徑。要整合城鄉教育資源,配套制定相應政策,加快培育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農村后備勞動力隊伍。
另一方面,做好延伸覆蓋的文章。重點是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近年來,我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2003年以來,全省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累計投入413億元,其中財政投入占30%左右,已完成5060個整治村、480個示范村的建設任務;建設鄉村道路4.3萬公里,行政村等級公路通車率達83%,客運班車通村率達84%;治理清潔河道7400公里,改善365萬農民飲用水問題;農村自來水和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88%和80%;65%的鄉鎮和行政村開設了連鎖超市和“放心示范店”。同時,努力加強農村社會事業。針對農民“看病難、就學難、養老難”的實際,加快實施農民健康工程,各級財政每年投入17億元,用于加強農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2400萬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并讓農民每兩年享受一次免費體檢;各級財政從*年至2007年將投入42億元,推進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升、食宿改造、貧困學生資助擴大、愛心營養餐等四項工程。今年省財政還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切實構建農村社會救助體系,已有53萬農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180萬農民參加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90%的農村“五保”對象被納入集中供養,實現下山異地脫貧22萬人。這些工作還將進一步加大力度,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機制。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強化城市延伸覆蓋功能,逐步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更好地在我省形成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的良性格局。
二、創新農業增長方式
促進農民增收,不僅要跳出“三農”尋路子,還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立足人多地少的省情,浙江農民不可能靠多種多收來致富,惟一的出路是改變粗放型的農業增長方式,以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為主攻方向,努力走出一條新型現代農業路子。
一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我省既要抓自主創新,更要抓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的扶持和改革,特別要在良種培育、先進種養技術、資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取得明顯進展。同時,加快健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繼續實施“種子種苗”工程,全面啟動“百萬農民信箱工程”,積極推廣農業機械化、標準化生產,切實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二是推進農業經營主體創新。在依靠工業化、城市化轉移農民的同時,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大力培育百萬農業專業大戶,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生產和布局結構的優化。要加快發展一批競爭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有效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三是推進農業經營形式創新。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把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有機聯接起來,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體系。近年來,我省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聯接農產品基地1500萬畝,形成了一大批貿工農一體化的特色塊狀經濟和品牌農產品。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延伸產業鏈,以深加工為重點,加快培育1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著力完善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產業集群,促使農民更多地分享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
三、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從浙江來看,當前既面臨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戰略機遇,又處于一個無比艱難的爬坡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效如何,關鍵是能否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為此,要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快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切實把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當前,農村發展正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農民群眾民主意識不斷增強,要求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愿望日益迫切,農村社會事業欠賬較多,各種利益矛盾沖突增多,等等。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深化鄉鎮機構改革,以此夯實基層基礎工作。特別是要明確鄉鎮政府功能定位,進一步理順職責和權限,切實從過去以催收催種、收錢收糧、創辦企業為主,轉向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來。要規范鄉鎮機構和人員設置,創新事業站所運行機制,努力形成職能明確、運轉高效的鄉鎮管理體制。
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不僅是對鄉鎮黨委、政府的要求,也是我們各級黨委、政府需要切實抓好的重點,必須進一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據統計,去年我省各級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達312億元,占財政支出的24%,其中省財政投入60億元。這個投入力度不僅不能減,而且要按照中央“三個高于”的要求,進一步調整各級財政支出結構,特別是在增量上重點傾斜,充分體現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要求,讓廣大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