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教育要為提高文化軟實力作出新貢獻
時間:2022-06-16 04:46:00
導語:黨校教育要為提高文化軟實力作出新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并強調: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這是我們黨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反映了對當今時展趨勢和我國文化發展方位的科學把握,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覺。
一個國家的崛起,從根本上說在于它的綜合國力的全面提升。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體現出來的“軟實力”。所謂文化軟實力,是指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的國際影響力與感召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因素。強調文化的力量,既能豐富人民的社會生活,也能創造不同于科技、經濟等的新的發展動力。
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一支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而黨校作為黨政領導干部培訓、輪訓的主陣地、主渠道,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上肩負重大的歷史責任,因此,也就決定了黨校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長期以來,黨校教育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上作出了努力,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黨校教育要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上作出新貢獻。
首先,黨校教育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打造中華民族的現代精神支柱服務。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構建主流文化,構建體現國家利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一個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就等于沒有靈魂。一個民族,沒有科學的核心價值體系,就等于沒有精神支柱。眾所周知,我們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是黃金發展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由過去的“單位人”變成為“社會人”,人們的思想觀念日益趨向多元化,時代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嶄新的、人們能夠普遍認同的、社會化的、現代形態的核心價值體系,以維系我們民族的繁榮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按照十七大的要求,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黨校工作尤其是要在“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方面,作出貢獻。
其次,黨校教育要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服務。促進和諧文化建設,有利于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人們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用和諧的眼光對待問題,用和諧的觀點認識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問題,正確看待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從而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在黨校教育中,要切實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著眼于增強領導干部的社會責任意識,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干群之間的親和力,充分發揮領導干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主導作用、表率作用。
再次,黨校干部教育要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服務。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獨樹一幟。我們應當有文化的自信、自尊與自豪,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的是,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文化資源與文化素質、文化軟實力之間并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轉化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才能成為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傳統;文化資源只有內化于民眾心胸,轉變為民眾的文化素質,才能成為真正的文化軟實力。這同樣需要通過黨校的干部教育來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使我們的干部有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有熾熱的中華文化情懷,從而成為弘揚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的帶頭人,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倡導者、力行者、開拓者。
最后,黨校教育要為推進文化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服務。要在干部教育中突出爭做“文化生產力”促進派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使他們以實踐創新為內容,不斷探索文化創新的途徑,提高制定文化發展戰略目標、戰略措施和文化發展政策,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能力,從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其發展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做到“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兩手抓,兩手都要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