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務型教育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時間:2022-06-25 02:14:00
導語:以服務型教育助力經濟社會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提出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解放思想創業創新”大討論活動,是在深入分析當前形勢的基礎上,立足新起點,站在新高度,明確新任務,著力推動舟山科學發展、創新發展、率先發展的重大決策。我們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委的重大決策部署上來,以思想的不斷解放和工作的不斷創新,努力以服務型教育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我們要從傳統封閉的辦學模式中走出來,敢于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使得學院的教育與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相接軌,為社會提供多形式、多層次的優質服務,在具體工作的指導思想上要樹立“五種意識”、做到“五個堅持”:
一、要樹立全局意識,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學院工作。學院的干部教職工要牢固確立教育工作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觀念,要置于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背景中來定位思考,要站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臺上來布局謀篇,以和諧理念指導學院教育工作,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學院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要突出發展主題,抓發展就是要抓好辦學規模的擴大、辦學質量的提高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二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堅持辦學以教師為本,教學以學生為本,全心全意為師生服務,依靠師生辦好學院。三要做到又好又快地發展,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規模、結構、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統籌教育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統籌學院各個方面工作的協調發展。
二、要樹立統籌意識,堅持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基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要求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必須以全體國民具有較高的素質為基礎,而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基本途徑。我們應從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審視教育工作,認真把握以下兩點:一是教育要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要研究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教育的要求,研究和諧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征,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適應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二是要努力建設和諧教育與和諧校園,促進學院內外發展環境的和諧、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之間的和諧、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之間的和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和諧。
三、要樹立責任意識,堅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核心是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主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推進教育的改革和創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在教學活動中,要提倡快樂學習,提倡學以致用,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把學院定位為學生成長的樂園。要創新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改革學生管理模式,積極推行學生社區建設的新體制,進一步強化“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工作思路,完善德育陣地建設,創新載體開展特色德育,確保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實效性。
四、要樹立實干意識,堅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緊迫感,著力在五個要素上下功夫:一要向特色專業建設要質量。學院要從管理、師資、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辦好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品牌影響的專業。二要向精品課程建設要質量。要根據社會需求抓好課程改革,加強課程建設,把全院課程分為精品課程、重點課程、合格課程、整改課程、新設課程等類型進行評比,進一步加強精品課程建設,包括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材、實驗和機制等六個方面建設,從合格課程中評選重點課程,從重點課程中評選精品課程,使更多課程向高質量課程提升。三要向教學改革要質量。要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抓好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材和實踐環節的綜合改革。四要向提高教師素質要質量。要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從事業、感情、政策、待遇、機制和環境等方面入手,留住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后續人才,用好各類人才;不斷擴大人才數量,優化人才結構,提高人才素質,推進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五要向提高科研水平要質量。進一步辦好學院的7個研究所,鼓勵教師開展自主研究,進一步加強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強技術服務,做到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五、要樹立進取意識,堅持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在為建設海洋經濟強市的進程中發揮服務作用,要結合舟山船舶修造、水產品精深加工、紡織機械、臨港石化、大宗貨物集散加工五大產業,著重做大做強國際海員培養基地、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機械技術培訓中心、船舶修造技工培訓中心、失海漁民轉產轉業培訓中心等五大培訓中心,要與各級地方政府、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建立廣泛緊密的聯系,構建與地方政府全面合作的平臺。要積極構建與企業全面合作的平臺,加強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實行合作辦學,做到“爭取一批訂單,強化兩方培養,實現零距離上崗”,實現校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目標。要積極構建與海內外知名高校合作的平臺。要以人才培養和專業、課程研究為重點,以項目合作為基礎,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