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層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時間:2022-06-26 06:39:00
導語:完善基層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為切實貫徹十七大精神,河南省滎陽市針對決策落實、行政效能、干部作風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整合優化監督資源,探索試行了“組織督察、民主監督”工作機制,主要包括組織督察、定位監督、一線考評、量化實績、綜合評價、連帶獎懲等內容,將組織督察和各種民主監督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保證了基層行政執行力的提高,促進了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新時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使基層權力監督的任務與日俱增。在基層權力運行中,我們突出地感到“三個脫節”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一是決策與執行相脫節,有時,上級正確的決策在基層遲遲得不到貫徹落實,或者在落實中走樣變形;二是權力和責任相脫節,有的基層干部有權無責,或者權大責小,致使干部作風和機關效能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三是干事與考評相脫節,在某些方面,傳統的干部考評方法往往難以真正反映基層干部的工作實績,助長形式主義滋生蔓延。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建立試行了“組織督察、民主監督”的基層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
一是推動“兩個轉化”,建立組織監督督察體制。切實把黨的組織效能轉化為監督效能,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監督優勢,建立由組織部門牽頭抓監督、督察的工作格局,在“管人”的環節,促進基層執行力的提升和干部作風的轉變。我們在組織部現有工作職能的基礎上,將原市委、市政府督察室、責任目標管理辦公室、跨越式發展綜合協調辦公室等機構和職能進行整合規范,統一劃轉到市委組織部,新成立市跨越式發展監督督察考評辦公室,由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兼任主任,具體承擔抓落實、抓督察、抓考評的職責任務。
二是實行“四位一體”,整合民主監督資源。黨內監督、權力機關監督、派監督、社會監督等監督主體在行政監督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力量分散、缺乏協調,有時對一項工作反復督察、交叉督察,有時一項工作又無人問津,形成監督死角。我們將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老干部代表等監督力量有機整合起來,成立定位監督組,由跨越式發展監督督察考評辦公室統一協調,有組織地對重點工作、重大決策、干部作風進行監督督察,由過去的泛泛監督轉變為一對一、點對點的監督。目前共確定定位監督員105名,分為21個定位監督組,定位、定人、定時、定向開展監督活動。同時,我們還有效規范了社會監督、群眾評議、輿論監督等監督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督促檢查活動。
三是做到“三個結合”,改進考核評價體系。將管事與管人、組織監督和群眾監督、定期考核與日常考核有機結合,建立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干部政績考評體系。堅持一線考評,深入工作一線、項目現場開展監督督察考評工作,直接察看工作績效和群眾評價。實行量化政績,出臺《領導干部工作實績考核辦法》,對全市85個科級領導班子和877名科級干部分別建立數字化、標準化的政績檔案,用各項指標和數字直觀、具體地把干部實績體現出來。對干部政績定期公示,將政績作為干部選拔使用和管理的重要依據。搞好綜合評價,充分運用類型分析、數據分析、比較分析、環境分析、歷史分析等方法,既看目標實現情況,又看任務完成質量,既看工作業績,又看工作基礎,既縱向同自己比,又橫向同他人比,尤其是將群眾認可度作為判定政績的重要標準,工作效果分別記入干部政績檔案。
優化監督力量,強化對決策落實、行政效能、干部作風、選人用人的監督,做到既督事又督人,選好人、干好事,是我們建立“組織督察、民主監督”機制的最終目的。實踐證明,這一機制增強了監督實效,提高了領導干部執政水平,營造了干事創業氛圍,保證了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組織督察、民主監督”機制,破解了工作中落實難、執行難的頑癥,強化了決策落實和機關效能監督,跨越式發展的效能明顯提升。“組織督察、民主監督”機制,用組織的手段樹立督察權威,以組織的職能激發干部潛能,靠組織的力量推動工作落實;整合各類監督資源對工作落實執行全過程進行督察,實現了監督力量最大化、效果最大化,保證了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的有力落實,帶動了發展效能的顯著提升。一串與此相關的統計數字,讓人們看到了這一機制的明顯作用:2007年,滎陽全市新引進項目32個,資金總額逾124億元。一大批超億元的大項目落地滎陽,投資20億元的天瑞水泥項目開工建設,投資50億元的大電廠項目進展順利,已簽約投資10億元的法國希格瑪項目正式投產。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26億元,增長17%;完成財政收入10.2億元,增長36.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80元,分別增長14.2%和15%,經濟發展呈現出增速加快、結構優化、效益良好的態勢。滎陽被命名為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并獲得鄭州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進縣市”稱號。同年,滎陽跨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行列。
“組織督察、民主監督”機制,破解了某些基層干部責任缺失、作風浮漂的痼疾,強化了干部作風監督,群眾滿意率明顯提升。“組織督察、民主監督”機制,對落實有力、政績突出的干部優先提拔重用,對敷衍應付、實績居后者給予警告,真正讓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地位。依據政績對干部進行獎懲,樹立了憑政績用干部的作風導向,解決了“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將干部“八小時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家庭圈”置于組織督察、民主監督的“顯微鏡”下,延伸了監督觸角,有力促進了干部作風的好轉。去年以來,先后有41個單位和66名工作落實不力的干部受到處理和通報批評,29個單位和60名干部因工作突出、成績顯著受到通報表揚。廣大干部在監督督察中經受了鍛煉,執政能力明顯增強,各責任單位出現了主要領導、分管副職和機關干部“圍著基層轉、圍著群眾辦、圍著項目干”的可喜局面。
“組織督察、民主監督”機制,破解了干部工作中的識人選人難題,強化了選人用人監督,社會公認度明顯提升。這套機制通過全程跟蹤考察、一線識人選人,把干部選拔的初始提名權在時間和空間上前移,把監督督察、實績考核的結果運用到干部選用工作中,“一把尺子量干部”,增強了干部選拔任用的科學性和真實性。一線選人為基層干部展示才干提供寬廣舞臺,變“伯樂相馬”為“賽場賽馬”,大大拓寬了組織部門選拔人才的視野和選擇面。定位監督組參與干部選拔任用監督工作,列席組織部長辦公會和市委常委會,對干部提拔任用進行全程監督,保障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科學規范和有效監督了縣(市)委書記用人行為。通過公正地選人用人,從根本上激發了干部干事創業激情。經過一線實績考核,市統計局、創建辦、愛衛辦、督察辦等單位實績突出的15名干部得到重用,鄉鎮辦事處14名優秀后備干部經考察被確定為擬任副科級干部人選。這些同志在各自崗位上都創造了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工作業績,社會各界對組織部選人用人的認可度、滿意度有了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