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時間:2022-07-09 10:04:00

導語: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

總書記在中央黨校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一切奮斗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一論述進一步豐富了黨的根本宗旨的內涵,更加鮮明地指出了當代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黨為人民的翻身解放而建立,黨為人民的富裕幸福而奮斗。進入新時期以來,面對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國際環境,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我們黨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及時實現了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果斷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緊緊把握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時期,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的形成,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貫徹落實,黨的各項重大決策和部署的制定,無不深刻反映著我們黨造福人民的宗旨。

廣大人民群眾切身感受著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著改革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29年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使城鄉人民的生活發生了“想不到”“不敢想”的變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長到去年的11759元,農村居民同期人均純收入從134元增長到3587元;城鎮居民的住房面積由1978年的人均3.6平方米提高到2005年的人均21.3平方米,99.2%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煤氣或液化氣;農村居民同期的人均住房面積由8.1平方米提高到29.7平方米,90.6%的農戶住房擁有衛生設備。

城鄉人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去年上半年,城鄉居民的電話普及率(包括手機)達到每百人57.22部,城鎮居民家用電腦達到每百戶41.5部,農村居民達到每百戶2.1部,去年全國居民國內旅游達到13億人次。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

堅持以人為本,著力關注民生。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抓住經濟平穩增長和財政大幅增加的有利時機,加大了對農業和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保證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為全體人民共享。去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3397億元,比上年增加422億元,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終結了延續2600多年的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由中央財政支付,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區和部分中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5200萬名學生的學雜費,為3730萬名貧困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給780萬名寄宿學生補貼了生活費;覆蓋全國城鄉,功能比較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已經基本建成,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全國半數以上農村,已有4.1億農民加入;505萬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基本完成,1509萬農民享受到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中央財政去年投入123億元積極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從身邊看變化,從現在看未來,人民群眾更加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當然,要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解決好諸如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還需要一個過程。發展中的問題只能通過發展來解決。我們黨更加清醒地看到這些問題,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必定能夠在不懈的努力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黨肩負著人民的囑托,人民寄希望于我們黨。不論社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從來沒有變,也永遠不會變。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更好地服務人民、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