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時間:2022-07-11 11:06:00
導語:促進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巴鄉集體經濟的發展緣于“以工補農”的發展思路。過去由于受水的制約和自然條件的限制,種植結構單一,90%的耕地都種植玉米,農業產出極低。為了改變這種局面,80年代后期,以原煤生產為主的集體經濟開始興起。到了90年代初期,鄉各類企業達到126戶,其中約80%屬村集體經濟,16個行政村村村都有集體經濟,生產態勢蓬波發展,效益可觀。從93—96年,全鄉每年集體經濟產值超過1億元,最高值達1.8億元。巴音陶亥鄉由此被伊盟有關部門考核后命名為“億元鄉”。
從96年下半年起,國家政策性關井壓產,整頓“三小五小”企業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后,加之許多集體企業靠近國有井田范圍,市場整體疲軟,集體經濟從此開始大范圍滑坡,以煤焦為主的集體經濟一落千丈。到2000年,集體企業只留下僅有的3戶。
面對嚴峻的挑戰,新一屆政府班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發展為主題,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種養加結合,農工商并舉,改變過去只依賴煤焦發展的做法,走出了一條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一、以農業為根本,通過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種養業
沒有集體經濟,基層組織缺乏感召力,而發展集體經濟,決不能忽略農業這個根本?;谶@樣的認識,鄉黨委、政府首先從出臺優惠政策入手,為發展集體經濟的種養業項目創造良好的條件。特別是在今年啟動實施“1115”工程后,政府更加大了對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集中成片種植葡萄50畝以上,每畝協調貸款500元;枸杞每畝協調貸款600元,水費均按正常標準的50%收取;在棄耕土地上種植牧草,水費正常交納,農業稅免征,對于養殖項目,同樣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截止8月底,政府已為集體經濟結構調整項目協調貸款60多萬元,減免水費農業稅4萬多元。這一舉措雖然鄉財政減少了收入,但卻給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寬松的環境。目前,全鄉村集體種植葡萄50畝,枸杞50畝,棗樹30畝,建立苗圃300畝,養羊60只。政府的政策優惠和大力支持立竿見影,為日后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開了好頭。
二、挖掘資源潛能,發展工業經濟,把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經濟優勢
我鄉除有豐富的煤碳資源外,石膏、石英砂、粘土等資源均具有儲量大,質量優、易開采的特點,為了使資源優勢切實轉化為經濟優勢,政府在引導集體經濟發展“打資源牌”的同時,積極為集體企業與上級主管部門協調辦理開采證、土地使用證等有關手續,并在投入建設期間,力求搞好服務。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目前,全鄉9年行政村擁有焦化廠、煤礦、石膏廠、磚廠、石膏粉廠、鐵礦石廠等企業12戶,是繼90年代我鄉以煤焦為主的工業企業興盛后集體工業經濟的第二次崛起。
三、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瞄準生態建設,發展集體經濟
面對第一、二產業較好的集體經濟效益,鄉黨委沒有沾沾自喜,而是以必要的憂患意識用發展的眼光去追尋更好的發展項目。針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開發建設與生態建設并重的原則,我們瞄準了建設育苗基地這個項目。有了良好的發展思路,項目建設便順理成章。規劃、選址、平整土地、基地渠系設施配套、購買種苗等一系列的工作,僅用了八個月的時間便順利完成。
巴音陶亥村300畝育苗基地的建成,不僅發展了集體經濟,填補了我鄉育苗項目的空白,而且為我鄉和周邊地區的生態建設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因為過去從外地調運樹苗不僅成本高而且成活率低,而本地所育苗木幾乎無運輸費用而且現挖現栽,水分失去少,成活率高。良好生態效益,也帶來了集體經濟較為豐厚的收入,2002年巴音陶亥村育苗基地賣出毛白楊、沙棗等各種苗木數十萬株,收入3萬多元。
此外,梳毛廠等商業集體經濟也正在興起,我鄉農工商并舉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在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三選”。
一是選準時機。面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產品供大于求,行業風險不斷增大的實際情況,要想立足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在考察市場、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選準時機進行投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建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共熱”,才能實現集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選好項目。選好項目是發展集體經濟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我們在選擇各村集體經濟項目時,首先由各村根據資源、環境等有利條件提出幾個擬選項目,然后由鄉里匯總,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再進行確定,從而保證了項目的可行性。
三是選好人。按照村黨支部“五個好”標準,我們首先選一個好的支部書記作為項目負責人。為此,一年多以來,我們先后調整了三個村的支部書記,使集體經濟的發展保證有一個能辦事、會辦事、辦成事的人。其次“選好人”的意義還在于選派能夠真正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幫扶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一年來,我們分別選派了8名鄉黨政領導,16名優秀干部聯系包扶發展集體的村收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全鄉16個行政村中有11個村擁有至少一個集體經濟項目,其中9個村的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年收入在2萬元以下的兩個村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均保持了效益逐年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
集體經濟的空前發展,改變了過去無錢辦事的局面。諸如活動室軟硬件設施配備、農村公益事業建設、扶貧幫困及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的必要投入都有了經費保證,為保項事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在今后的集體經濟發展中,我們將繼續堅持走農工商并舉的多元化發展路子。在農業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化進程,發展種養業上逐步實現集體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使集體經濟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真正成為實現廣大群眾根本利益的“大家”;在發展集體工商業經濟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外引進,對內聯合,通過合資、聯營、合作等方式擴大發展規模,加強資源的深加工,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最大化,努力使我鄉集體經濟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