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

時間:2022-07-14 06:33:00

導語: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時代在發展,理論要創新。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要求大力推進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體系的建設。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在馬克思主義不斷與時俱進的年代,更應大力推進理論體系的創新。這是我們在編寫科學社會主義教材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的方向。

理論體系的創新,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恩格斯說過:“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毫無疑問,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也必須面對現實,認真地研究客觀實際究竟為科學社會主義提供了哪些理論創新的“生長點”。

“生長點”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造性實踐積累的成功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這個結合,既拋棄了前人囿于歷史條件仍然帶有空想因素的個別論斷,破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式理解和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又比較系統地回答了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提出的新問題,繼承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比如,過去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及其第一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只有一般的闡述,而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積累了那么多的經驗,理應成為科學社會主義研究的重點和理論創新的基礎。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曾經說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都有明確的方針和政策,而且有準確的表述語言。”這就告訴我們,科學社會主義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理論科學,現在已經具備了過去所沒有的深入研究并能夠推進理論創新的實踐基礎。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改革開放進程中不斷充實、完善和發展,已經在理論創新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小的進展。我們在編寫科學社會主義教材的時候,必須認真地、系統地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傳統理論體系之間的關系,看一看它糾正了哪些過時的甚至是錯誤的觀點,增添了哪些經過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新觀點;看一看其中哪些是屬于中國特殊的東西,哪些是可以上升到科學社會主義一般原理的東西。這是我們能夠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創新的最重要的基礎。

“生長點”之二,是世界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特別是蘇東劇變的經驗教訓。我們過去學習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更多的是學習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著作和思想,這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十月革命以來先后誕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基本上都是原來經濟政治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現實的社會主義與傳統理論上所講的社會主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過去我們對此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制定的政策往往超越社會發展階段,產生的影響是消極的。改變這一狀況,不僅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進行長期的艱辛探索,而且要準備經歷許多難以預料和想象的困難與風險。因此,我們要不斷從實際出發大膽進行探索,不斷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不斷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上世紀50年代,同志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時候,就提出過要“以蘇為鑒”。鄧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教訓。他說過:“過去的成功是我們的財富,過去的錯誤也是我們的財富。我們根本否定‘’,但應該說‘’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訓。”按照人的思維認知特點,反面教訓往往比正面經驗更容易引導人們跨入真理的大門。我們在編寫科學社會主義教材的時候,務必認真地、系統地總結和研究世界社會主義在一個半世紀里,特別是近半個多世紀以來所積累的正反兩方面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教訓。

“生長點”之三,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都知道,科學社會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承擔了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并從中找到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任務。只要資本主義還存在,還在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就要不斷地研究它,并在研究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同志在2000年提出的“四個如何認識”,其中就包括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他指出:“我們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注重從理論和實踐、歷史和現實的廣泛結合上,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要使大家認識為什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一方面,絕不能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在具體演進中產生的一些繁榮現象而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科學論斷。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當代資本主義自我調節和發展的研究,作出有說服力的理論分析,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提供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凱恩斯主義、新自由主義、“第三條道路”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加以研究的課題。只有堅持以寬廣的世界眼光來研究科學社會主義,才能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具有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才能推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

實現中國特色和世界眼光的有機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崇溫

如何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驗進一步轉化為系統的理論知識,豐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體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是我國編寫新的科學社會主義教材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立足本國,又要有世界眼光,準確把握當代世界的發展趨勢,充分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深刻認識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

科學社會主義教材建設要有世界眼光,是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要求。進入21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世界還很不安寧,人類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世界各大國之間的關系,集中表現為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和競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西方敵對勢力把我國作為其意識形態斗爭的主要對手,加緊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只有具備世界眼光,我們才能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反映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妥善處理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種復雜的和不確定的因素,研究和解決如何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這是編寫科學社會主義教材所需要把握好的重大課題。

科學社會主義教材建設要有世界眼光,是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脈絡中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遭受嚴重挫折。中國共產黨人敏銳地觀察世界大勢,牢牢地把握時代的主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走自己的路,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只有具備世界眼光,科學社會主義教材建設才能更好地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的經驗和教訓,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正確把握和詮釋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科學規律。

科學社會主義教材建設要有世界眼光,是在同世界上各種思潮的交流和撞擊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要求。15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兩個必然”(即“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的光輝思想,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但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進程中,這一思想曾遭到“倫理社會主義”、“人的自由選擇論”等種種思潮的曲解和指責。在種種錯誤思潮面前,中國共產黨人一方面堅定不移地重申,社會主義經歷了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另一方面又反復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在世界發生巨大變化,人類對自然、社會歷史和人的思維本身的認識日益深化的今天,科學社會主義教材建設應堅持運用世界眼光,深入研究和剖析世界上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吸取和改造其中包含的有價值的文明成果,破除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根據新的實踐,使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得到新的發展。

構建富有新意的教材結構體系

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會長趙曜

我們黨一向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就科學社會主義來說,它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中居于重要地位。恩格斯曾經說過,科學社會主義是他主張的觀點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這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是理論基礎,二者都為社會主義作論證,科學社會主義是最終歸宿。就學說的實質而言,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就是大社會主義學,即變革社會的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潮。這種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潮與空想社會主義以及其他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潮的顯著區別,就在于它是一個多學科的體系結構。這個體系結構以社會主義為核心,把社會主義同哲學、政治經濟學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因而它能以科學的世界觀為指導,以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為依據,從而引出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和人類社會必然走向社會主義的科學結論。

恩格斯指出:“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看待,就是說,要求人們去研究它。”自從1848年《共產黨宣言》問世、科學社會主義誕生以來,在一個半世紀的歷程中,隨著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得到廣泛的傳播和發展。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歷程中始終有一條主線,這條主線和世界革命、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里所說的“中心”,不是指運動指導中心,而是指運動最活躍的地方。同志指出,18世紀末,中心在法國;19世紀中葉,中心轉移到德國;20世紀初,中心移到了俄國,隨后又移至中國。隨著世界革命、社會主義運動中心不斷從西往東移,在這條主線上形成的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驕傲。從一定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人更有資格和條件編寫一本高水平的、比較權威的科學社會主義教材。

科學社會主義是研究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從科學社會主義的研究對象出發,結合社會主義的發展歷史,需要構建一個富有新意的嶄新的教材結構體系。編寫這樣的教材,應當堅持一個指導原則、處理好幾個關系。

堅持一個指導原則。這就是:在教材中要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就是以、鄧小平、同志等為主要代表的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這是衡量這本教材質量高低、是否合格的最主要的尺度。

處理好幾個關系。具體是:一是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這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科學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材內容要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不能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代替科學社會主義。二是歷史和邏輯的關系。教材應以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按照歷史順序展現理論,體現歷史與邏輯、實踐與理論的統一。三是堅持和發展的關系。教材既要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不丟老祖宗,又要敘述和論證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的新發展,講出一些老祖宗沒有講過的新話,把堅持與發展、繼承與創新統一起來。四是思想和運動、制度的關系。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一詞有幾方面的含義:首先是指社會制度,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其次是指社會運動,即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制度而進行的實踐;再次是指思想,即指導這個偉大實踐、為建立和發展新的社會制度作論證的思想理論。科學社會主義只是就思想理論而言的,不能也不應把它濫用到社會運動和社會制度上,貼上“科學”標簽。既然科學社會主義是就思想理論而言的,教材的正文各章只應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社會主義運動和制度的問題可放在緒論和結束語中。五是科學社會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思潮與派別的關系。社會主義就思潮和派別來說,從歷史到當代都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除科學社會主義以外,世界上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和派別。對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不應采取“唯我獨社”的態度,一概排斥和否定,而應客觀地、實事求是地予以恰當評價,總體上要劃清原則界限,在具體問題上則應對具有價值的觀點予以肯定。

編寫一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魄、中國風格的科學社會主義教材,任務既光榮又艱巨。這種教材應是社會主義理論研究的精品。它的基本內容不僅現在無懈可擊,若干年后也能站住腳,經受住時間的檢驗。編寫這樣一部教材,意義是重大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也是治黨治國的根本。是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直接關系黨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從這個意義上說,編寫科學社會主義教材這項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前途與命運的生命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