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幾個問題

時間:2022-07-16 11:08:00

導語: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幾個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本文緊緊圍繞這個科學論斷,著力說明如下幾個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總稱,包括思想理論、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共同理想等不同層面,每個層面都有所側重,四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起步、形成和發展的。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探索有別于蘇聯模式和發展道路、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兩篇光輝著作,是這個時期我們黨最重要的理論成果。規劃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包括堅持以農業為基礎和以工業為主導、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共同發展、國防建設必須以經濟建設為基礎、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文化領域實行“雙百”方針、以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等。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孕育階段。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里,首次鮮明地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并莊嚴地宣告中國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在這個階段,鄧小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改革開放,從而實現了從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向現代社會主義模式的轉變,開拓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出和形成階段。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中,做出既參與經濟全球化,又堅持獨立自主,努力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戰略決策,從而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新階段,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改變了發展觀念,躍升了發展理念,從而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推進階段。總括上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幾代領導人長期探索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它始于毛(澤東),創于鄧(小平),推進于江(澤民)、胡(錦濤)及以后,從孕育階段到形成、推進階段,既有連續性又有變革性,是連續性和變革性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以下四個不同層面,四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缺一不可。一是制度依托。一個國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會制度問題。社會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即體制)。它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經濟方面,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方面,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文化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二是發展內涵。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題、主線和主旋律。我們黨通過長期探索,對發展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兩個文明建設到三個文明建設,再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拓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更加深化。三是路徑選擇。發展有一個選擇什么樣的方法和路徑問題。路徑有兩類,一類屬于動力方面,一類屬于條件方面。在發展動力方面,一是我們黨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把科學技術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二是堅持改革,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發展條件方面,一個是國內的社會穩定,另一個是和平的國際環境。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不失時機地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和平發展道路,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這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路徑選擇。四是目標指引。就是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是一個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黨的十三大確立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核心內容的最準確的表述。它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四個層面:四項基本原則是制度依托和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是發展內涵;改革開放是路徑選擇;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是目標指引。總起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以理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制度為依托,以發展為主題和主線,以經濟為重點,以路徑為平臺,以又好又快的發展和現代化為目標,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完整、配套、協調的科學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的關鍵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有兩條,一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二是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在創造性運用中賦予其鮮明中國特色。下面以最具中國特色的幾個問題來說明。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在預測未來社會時,提出將經歷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發展過程。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列寧把這兩個階段稱之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并進一步論述了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一個多級的發展過程,即大階段包括小階段。后來,幾乎所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都對這個基本原則做了教條式的理解,在實踐中帶有普遍性的失誤有兩個:一是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看得很短暫,因而不去劃分階段,并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二是當認識到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以后,又對本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估計偏高,如認為是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等。從而發生了超越階段的“左”的錯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認真總結了歷史經驗,提出在我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以后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至少上百年)的初級階段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新論斷。這個論斷的提出,把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從而避免了右的和重蹈過去超越階段的“左”的錯誤。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出發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論,并賦予這個理論以鮮明的中國特色。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未來社會的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機制,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當時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者都把商品生產和私有制聯系在一起,馬克思、恩格斯也沒有擺脫這種觀點,認為在生產資料歸全社會占有的基礎上,未來社會實行的是產品經濟,商品和貨幣將從社會上消失。列寧在實行新經濟政策時強調要發展商品交換,提倡自由貿易,但沒有來得及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做出概括。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沒有多大前進,普遍是按計劃產品經濟搞建設的。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史上是一個創舉,它對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一個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大貢獻。關于改革開放。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在沒有社會主義實踐的條件下,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沒有條件和可能論及。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列寧是最早提出社會主義需要改革和加強同資本主義世界交往的社會主義者。他在1921年為紀念十月革命四周年而作的文章中,及時地把改革提了出來,在理論上加以論證,而后又提出改革國家機關的主張。與此同時,列寧特別重視蘇俄同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強調“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但是,后來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邁出的步伐并不大。我國的改革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范例之一,其特點在于:在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的同時,選擇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改革路子。如在所有制上,既不搞傳統的純粹公有制,也不搞西方的私有化,而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政黨制度上,既不搞傳統的一黨制,也不搞西方的多黨制,而是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此外,我國對外開放的一個亮點也是極具中國特色的一點就是創立經濟特區。總起來說,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加速器,它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四項基本原則中的每一項,都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特色的結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不走資本主義道路,也就是始終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實質上就是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人民民主專政的提法更適合中國國情,它鮮明地體現了人民在國家政權中當家作主的地位,表明政權具有民主和專政的兩個方面和政權的民主性質,從而有力地避免了對無產階級專政的歪曲和濫用。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很重要特點,對于我國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具有重大的意義。堅持馬列主義、思想,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項基本原則作為一個整體和實踐,賦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以鮮明的中國特色。關于以人為本。重視人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后來恩格斯指出,這句話是未來社會最本質的特征。可惜的是,在以后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這些光輝思想遭到誤解和曲解,一個時期里“人”、“人性”、“人道”、“人道主義”幾乎成為“忌詞”和“禁區”。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通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重新恢復了人是最高價值目標,并且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思想。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要腳踏實地地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又把人的全面發展提到最重要的位置上。堅持以人為本,賦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以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反復告誡人們,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原則是正確的,但是這些原理原則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我們黨在民主革命中,通過“結合”,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開辟了在農村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用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在社會主義時期,又通過長期探索,實現了“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踐證明,無論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年代,走出一條正確道路,對于完成這一時期的歷史任務至關重要。正如所說:“我們不僅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我們黨在8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創立了兩大理論,即新民主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辟了兩條道路,即中國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黨最寶貴的財富和無價之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結合中國實際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正是引領當今中國發展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我們要繼續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