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建設與經濟關系
時間:2022-08-29 11:23:00
導語: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建設與經濟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執政條件下,黨的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其實質就是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黨的建設如何,對于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它關系到黨的正確政治路線的成敗;黨的建設能否順利發展,取決于黨的政治路線的正確,因此,黨的建設要緊緊圍繞黨的政治路線進行。黨的工作屬于政治工作。當黨的中心任務是政治革命時,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聯系是直接的、緊密的;當黨的中心任務轉為經濟建設時,就涉及到如何正確處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容易把政治與經濟兩者割裂開來、甚至對立起來,就說明沒有正確處理好黨的建設與黨的政治路線的關系。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如何處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問題,即政治與經濟誰服從誰,誰占首位的問題。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把經濟建設當作最大的政治,這就把經濟建設與政治目標完全統一起來。
第一,要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
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遙早在提出黨的基本路線之初,鄧小平就強調,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概括地說,就是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他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現在,每一個黨員、團員,每一個愛國的公民,都必須在黨和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克服一切困難,千方百計地為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出一切力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心一意搞四個現代化,之所以成為最大的政治,這是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成為社會主義的直接任務,迅速發展社會生產力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要就成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問題。
黨的建設要以此作為重要前提,牢固樹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點,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加強黨的建設,把全黨思想統一到現階段的政治路線上來。
第二,要堅持用“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來衡量黨的各項工作,包括黨的建設工作的成效
列寧明確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也明確指同:“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鄧小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從而發展了生產力標準理論。1992年春,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針對人們在姓“資”還是姓“社”問題上的疑慮和困擾,明確指出:“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堅持和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必須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大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這不僅是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對黨的建設的基本要求。黨的建設只有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并將這一根本標準與黨的建設的具體標準有機統一起來,才能自覺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圍繞經濟建設來加強黨的建設,使黨的建設適應解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要求。
第三,要堅持“兩手抓”
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都是黨的工作,是黨的工作的兩個主要環節。黨必須堅持兩手抓,不能只抓住一個而放松另一個、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教訓,經濟建設和黨的建設必須兩手抓,但不是把二者截然分開,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凋,也不是二者平行并列,而是黨的建設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從適應經濟建設的要求出發去加強黨的建設。要適應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的要求,及時解決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中對黨的建設提出的新問題。黨的建設不能脫離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空洞地、孤立地進行,形成“兩張皮”。要適應新任務、新形勢,改善黨的活動方式、組織形式(組織制度)和工作方法。公務員之家:
- 上一篇:黨員先進性和企業文化建設關系
- 下一篇:構建懲防腐敗體系的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