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

時間:2022-12-19 05:32:00

導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這是中國共產黨以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的戰略眼光,提升執政方略、健全執政體制、完善執政方式、鞏固執政基礎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只有通過促進發展和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我國轉型時期出現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才能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進步和穩定。

統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和諧

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發展觀則是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有什么樣的發展觀,就有什么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和發展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戰以后多年的發展實踐中,人類對發展觀的認識越來越深入。

世紀年代,以劉易斯為主的美國經濟學家將發展完全等同于經濟增長,然而在實踐中有些國家卻出現了“有增長無發展”、甚至是“負發展”的現象。世紀年代末,瑞典發展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增長不等于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和社會改革的有機結合。世紀年代,聯合國在《人類環境宣言》中明確指出要注重“持續增長”、“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逐漸得到認可。世紀年代,聯合國推出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整體的、內生的、綜合的”新發展觀,強調“人本”重于“物本”,注重人的發展。接著,聯合國制定了人類發展指數(),這個指數超越了經濟領域,注重溝通平衡與協調、經濟與道德、效率與公平、工具與目的、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其中,把人均壽命指標、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和人均收入指標列入綜合發展指數體系,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和諧的綜合反映。

中國共產黨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指導下,通過對現代化實踐經驗與教訓的科學總結,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怎樣才能發展和怎樣判斷發展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發展的內涵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認識,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科學發展觀的逐步形成。進入世紀,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發展實踐影響著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理論也在為世界發展理論添加著寶貴的思想財富。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總結了改革開放年的經驗,全面深入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和改革觀,提出了“五個統籌”。這是一個充分體現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體現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緊密結合、相互統一的戰略思想,具有里程碑意義。當前,發展進入了新階段,要科學地把握、正確地認識、全面地理解發展的內涵,就必須摒棄落后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堅持“五個統籌”。

統籌城鄉發展:面對我國農業發展滯后的現狀,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關鍵是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建設,重點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適度發展小城鎮,以線串點,以點帶面,依托交通干線,發展城市帶。

統籌區域發展:要繼續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也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促進中部崛起,要在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方面下工夫,要繼續關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武漢經濟區等五個區域經濟發展的亮點。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將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兼顧并重,兩者共同發展。要關心公共管理、關心社會保障、關心教育文化,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要著力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問題。為此,要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樹立循環經濟觀念,努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是中國近百年來對正反兩方面經驗的高度總結,也是對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的充分肯定。

“統籌”是對客觀世界最真實的認識,它不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思想,也充分體現了和諧之意。實際上,統籌就是兼顧,兼顧就是和諧。

以漸進式改革促進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的發展成就令國人振奮,令世界矚目。特別是在這多年中,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的深刻變化,表明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呼喚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到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框架,再到十六屆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國年來的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漸進的方法,經歷了由試驗到推廣、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漸進式、探索性的過程。漸進式改革具有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體制外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之外或者計劃經濟體制薄弱的邊緣領域,給予市場經濟一個試驗空間;增量改革,在保留計劃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經濟體制的同時,不斷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因素;雙軌制改革,新舊兩種體制并存的經濟體制;單項突破性改革,集中對部分政策的變革;傾斜式改革,改革選擇了那些影響較小又有建立新體制條件的地區作為突破口;普惠制改革,使絕大多數人從改革中受益。

實踐證明,我國的漸進式改革戰略是成功的。但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處在總體攻堅的階段,我們更要保持對今后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的清醒認識。

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動力。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既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又要使大多數人受益,必須成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項原則。為此,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貫徹“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今后的改革必須構建四方面的和諧:

⒈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的和諧。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該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評估產業政策的就業效應,使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實現和諧。

⒉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和諧。要注意克服重經濟增長而輕社會發展的現象,克服“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失衡現象,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共同發展。

⒊中央權益和地方權益的和諧。要重視發揮中央和地方兩種力量在改革中的積極性,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內部的權益分布更加和諧。

⒋利益總量和利益分配的和諧。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推進利益關系調整,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讓人民更多地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的成果。這對順利推進未來的改革至關重要。

在整個改革的進程中,必須使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他們不斷得到看得見的物質文化利益,使他們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強之道,也是人民的富裕之道,從而使他們更加自覺地為之共同奮斗。改革越深入,越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越要注重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把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只有這樣,我們的改革和建設才能始終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可持續發展要以“和諧”為核心

和諧不僅是黨執政所追求的目標,也是我國古哲先賢們所追求的理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文化的寶貴遺產,其內涵十分豐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張多樣,二是主張平衡,意指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取得平衡。“和”能產生新事物,五聲和,則可聽;五色和,則成文;五味和,則可食。推及施政,“和”就是要協調各種利益,綜合不同意見,化解復雜矛盾。“和而不同”,則“和實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疊加起來,就不能產生新事物,而是出現“同則不繼”的局面。

將“和諧”用于人際關系,則能“寬則得眾”,以寬和的態度待人,就會取得眾人的信任。反之,則會“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將“和諧”用于政治,則能“政通人和”,促進歷史發展,文化繁榮。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反映出“和諧”的文化政策和“養士”政策的重要作用。“和諧”能促進新事物、新思想的產生,能出現百花齊放、姹紫嫣紅的局面。反之,只能是萬馬齊喑,鴉雀無聲。

將“和諧”用于經濟,則能促進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我國許多朝代的開初,為了給人民一個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機會,往往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這種“和諧”政策,確實對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過良好的作用。

將“和諧”用于外交,則能“協和萬邦”,既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又不向外擴張;既不侵犯別國,也絕不允許別國侵犯,體現出我國愛好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優良傳統。

將“和諧”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則“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只有與自然界保持和諧,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人類社會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才能既滿足代內需求,實現代際公平,又能與自然界共生共榮、協調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所提倡的人際關系的“和諧”理論是十分深刻的。它能夠調節社會矛盾,使之達到適度、適時、適當的和諧狀態,并為中華民族帶來穩定與祥和。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正確處理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展觀,制定了協調、統籌的發展戰略,從而推動社會走上“以人為本”、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