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角度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
時間:2022-04-05 05:46:00
導語:從哲學角度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也是當代中國的主題。圍繞這一時代主題,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國際上就產生了以不同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的發展觀。縱觀這些不同的發展觀,其基本問題都是圍繞“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和“為誰發展、靠誰發展”而展開的。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說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從根本上說也是因為它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的寶貴經驗和借鑒國外發展觀研究的有益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發展是第一要義、以人為本是核心、全面協調可持續是基本要求、統籌兼顧是根本方法等內涵的闡述,對“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集中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對我國發展的指導作用,這是科學發展觀之所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基礎。
一、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這是堅持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從我國實際出發,對“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的問題做出的科學回答
要弄明白為什么發展是第一要義,首先就必須弄清楚什么是發展。什么是發展?這是任何一種發展觀都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雖然國際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有過長期爭議,但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基本形成共識,認為發展就是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過程,簡言之也就是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在中國,是鄧小平首先在這種特有含義上把“發展”這一術語引用到中國的政治生活中來的,并根據中國國情作出了獨特闡釋。他把中國的發展看作是擺脫貧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認為中國的發展與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一個問題。他強調說:“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基本路線”,同時又稱這條“搞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路線為“中國的發展路線”。
在20世紀80年代,人們對于現代化的理解主要是指實現工業化及其在工業化基礎上所發生的社會變遷過程。但是,在21世紀到來之際,人類社會正在加速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信息技術逐步成為推動生產力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我黨緊跟時代進步潮流,站在時代潮流的前列,及時把握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對發展和現代化問題做出了與時俱進的新回答。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根據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指出本世紀頭二十年我國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就是,“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強調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強調要切實把經濟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深化改革、轉變增長方式上來,切實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強調必須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些論述凝聚著科學發展觀對“什么是發展”的深刻認識。它表明,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發展作為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農業社會經過工業化和信息化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是工業化和信息化基礎上的社會全面進步過程。
發展是第一要義,這一思想是對發展重要性的強調,是對為什么要發展的回答。這是從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這個最大實際作出的重要科學判斷。什么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雖然,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的經濟有了巨大發展,綜合國力有了很大增強,但我國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處在發展中國家的行列,我國仍然處在并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強調發展是第一要義,就是強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主要任務是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必須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我們的根本目標。強調發展是第一要義,這是對鄧小平關于“發展是硬道理”、關于“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思想在新的形勢下的重申,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對我國國情和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做出的科學判斷,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靠誰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作出的科學回答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確立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就要把依靠人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依靠人,就要看到人民群眾是實現發展的根本力量;提高人,就是要不斷提高全體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權,包括人的經濟、政治、文化權利,尊重人的需求、生命、價值和尊嚴,就是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了人,就是要把人民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提高人”進一步回答了怎樣“依靠人”的問題,“尊重人”具體回答了怎樣“為了人”的問題,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為了人,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共同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在發展問題上的必然體現。唯物史觀認為,人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說,“整個世界歷史不過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恩格斯則把唯物史觀稱為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唯物史觀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這里所說的人,就其主體而言,就其絕大多數而言,就是人民群眾。因此,唯物史觀強調:“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更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依靠最廣大人民的力量謀發展,通過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促發展,強調人民群眾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觀還分析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機制,指出社會的發展、歷史的進步是歷史運動合力的結果,而歷史運動的合力之所以能夠推動歷史進步,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進行歷史活動的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種利益和要求代表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因此,唯物史觀認為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與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完全一致的。唯物史觀的這一觀點決定了共產黨人必須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作為自己最根本的價值取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基礎上正確理解以人為本,這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理念的根本要求。這是因為以人為本是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階級都曾經提出過的一個口號,比如中國古代的人本思想就最早提出了以人為本,而在近代歐洲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做宣揚的人本主義也主張以人為本。雖然這些有關以人為本的主張在歷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成為了我們可以吸收借鑒的思想資源,但畢竟歷史上統治階級關于以人為本的主張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在當代西方某些政治勢力以人道主義為名,鼓吹“人權高于主權”,為進行“人道主義國際干預”制造借口,以軍事手段干涉別國內政,悍然發動對別國的軍事行動,嚴重踐踏其他國家的主權和人權。由于離開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去理解以人為本,我們有些同志也把以人為本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立起來,主張以“以人為中心”取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主張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個人為本位”,把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對立起來。這些現象的存在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才能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才能澄清在以人為本問題上產生的各種疑惑和思想混亂。
三、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對“怎樣發展”的問題作出的科學回答
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科學發展觀,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堅持全面發展,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指導我國發展必然得出的結論。
首先,堅持全面發展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的原理。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展是由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所推動的,社會基本矛盾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所構成的,而上層建筑又區分為政治上層建筑與思想上層建筑。發展不僅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所構成的經濟變化,而且包括了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的發展變化。發展首先表現為生產力的變革,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生產力的變化必然要求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也隨之發生變化。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這就表現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和文化發展相統一的社會全面進步過程。
其次,堅持全面發展又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正確處理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關系的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作為矛盾系統都存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決規定和制約著非主要矛盾的解決,但又不能代替和自然而然地導致非主要矛盾的解決;反過來,非主要矛盾也對主要矛盾的解決具有制約作用,非主要矛盾解決得好又會促進主要矛盾的解決。因此,辯證法強調堅持全面論與重點論的統一,堅持通過解決主要矛盾為從根本上解決非主要矛盾創造條件,同時重視通過解決和緩解非主要矛盾來推進解決好主要矛盾。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抓好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等于搞“單打一”,不能顧此失彼,否則,不僅其他方面工作發展不上去,經濟建設這個主要矛盾也必然要受到拖累而解決不好。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少地方不少部門確實存在著“單打一”和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傾向。科學發展觀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提出堅持全面發展,為正確處理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各種非主要矛盾的復雜關系,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
協調發展,是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之間在發展規模、發展速度、發展程度、發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適當、結構合理,能夠達到相互促進、良性運行、共同發展的狀態。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增強發展協調性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明確提了出來,可見,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堅持協調發展,首先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系統結構性原則。系統結構性原則認為,結構是系統各組成要素相互聯系的一定方式,它表現為各個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排列秩序和作用方式等,系統結構合理、各種比例關系協調,系統就能有效地發揮其功能和正常發展;反之,就會導致系統功能降低和不能正常發展。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結構的躍遷過程,各種重大比例關系必須不斷調整,才能消除比例失衡、結構失調,實現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經濟和社會結構不協調和某些重大比例關系不合理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當前尤為突出,成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著重解決的問題。而要使社會結構得到優化,各種比例關系趨于合理,就必須堅持協調發展。黨中央提出堅持“五個統籌”,就是要通過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分配結構、經濟社會結構的調整,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人和自然之間發展的協調,從而使整個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得到優化,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領域才能相互促進,良性發展。
其次,堅持協調發展又集中體現了唯物辯證法關于平衡與非平衡的辯證法。唯物辯證法認為,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發展是一個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達到新的平衡的一個不斷循環往復的前進過程。我國由于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加之資源稟賦和歷史文化的差別,不同區域之間、不同部門之間,特別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有其必然性的一面。這種不平衡如果能夠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轉化為發展的動力;然而嚴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過社會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必然會加劇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帶來消極后果,是必須努力消除的。因此,又必須對這種不平衡加以調節和控制,促進其向良性的平衡的方向轉變。這也要求我們處理好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無疑吸收了國外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思想成果,但是必須看到唯物史觀中蘊含著深刻的可持續發展思想,這些寶貴思想在科學發展觀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首先,唯物史觀認為,生產方式、人口和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的基本構成要素,而且這三者之間存在內在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馬克思提出“物質資料的生產與人類自身生產互相適應”是一個自然規律,要滿足人的消費需要和人的自身發展,就必須“使人口的增長和生產的增長相一致,甚至使生產的發展超過人口的增長。”這里明確地提出了經濟發展必須與人口增長相協調的思想。
其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不能離開自然界孤立地把勞動說成是一切財富的源泉,勞動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把材料轉變為財富。這實質上已經把自然環境、資源狀況作為人類生存和物質生產的先決條件提了出來,為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提供了理論前提。
再次,唯物史觀認為,人們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不僅關系當代人的發展,而且關系下一代乃至人類更長遠的發展。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根據這種情況,恩格斯提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思想:“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的或較遠的后果”。他還主張對人類生產行為所產生的這種較遠的自然和社會影響進行“控制和調節”。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思想,堪稱是當代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先聲,構成了唯物史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理論依據。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從全局出發,系統設計,通盤考慮,照顧到方方面面,協調好各種關系,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局部與局部、局部與全局良性互動和最優發展。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中,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都需要堅持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這是在發展問題上堅持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