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長在市中醫藥工作會議的講話
時間:2022-09-23 05:23:00
導語:副市長在市中醫藥工作會議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這次會議是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1989年振興中醫大會以來全市中醫藥工作經驗,研究制定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部署今后一個時期中醫藥工作任務。剛才,對全市中醫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省中醫管理局于淑芳局長專程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在這里,我代表市政府對省衛生廳以及省中醫管理局多年來給予*中醫藥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并向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振興中醫大會十五年來全市中醫藥工作成績卓著
1989年全市振興中醫大會以來,各縣(市區)各單位在各級黨委、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在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經過中醫藥行業廣大干部的不懈努力,全市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在醫療衛生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保障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在去年抗擊非典期間,全市中醫藥戰線廣大干部職工全力投入抗擊非典的戰斗,為取得抗擊非典斗爭的階段性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回顧我市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中醫藥事業改革與發展步伐明顯加快。89年全市振興中醫大會以來,我市中醫藥界廣大干部職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會議提出目標,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堅持為群眾健康和經濟建設服務的方向,不斷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勇于開拓,使全市中醫藥事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出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據統計,截止2003年底,全市中醫系統在職職工2163人,為1989年的2.21倍,醫院床位1378張,為89年的2.66倍,建筑面積104330平方米,固定資產12909萬元,年業務收入8130萬元,分別為89年的2.82倍、7.47倍和9.56倍。
作為全市中醫藥事業龍頭的市縣兩級中醫院有了長足發展。目前全市現有中醫院12處,每縣建有中醫院。其中三級乙等中醫院1處;二級甲等中醫院4處;其他二級中醫院7處。15年來,全市中醫醫療機構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兩期,一是機構建設期,重點解決了市、縣中醫事業“陣地”建設問題;二是規范發展期,主要解決了中醫醫療機構規范管理、上層次、上水平和二次創業謀發展的問題。各級中醫院按照“三個有利于”的要求,遵循中西醫結合的方針,不斷深化改革,發揮中醫優勢,堅持以人為本,重視醫療質量,注重人才培養和科技興院戰略,購置高新設備,擴大服務項目,最大限度地為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提高了兩級中醫院的社會、技術和經濟效益。*市中醫院強化管理,改善服務,提高急診急救水平,擴展醫療服務功能,1997年被評定為三級乙等中醫院,完成省衛生廳中醫臨床繼承工作任務和省級重點中醫專科建設任務各1項。2003年業務收入2058萬元,為1998年3.78倍;*聯合醫院、臨邑、樂陵和寧津縣中醫院先后被評定為二級甲等中醫院;臨邑縣中醫院堅持中西醫并重并舉的原則,堅持中醫特色,發揮中醫優勢,投資1600萬元,建設門診樓和病房樓,92年評定為省級示范中醫院,2000年評選為全省百佳醫院;樂陵市中醫院93年被省廳確定為省級中醫院重點建設單位,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臨床繼承工作任務1項,2003年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聯合醫院重視專科建設,優化就醫環境,在強化醫院全面質量管理的同時,大力開展社區中醫藥服務,在醫療市場競爭中求得發展;禹城、陵縣中醫院多方籌資建成了醫院綜合大樓,帶動了業務的提高,競爭能力增強;武城縣中醫院進行股份制探索,借助外力“強筋壯骨”,使醫院基礎設施與醫療設備條件迅速改善,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寧津、齊河、夏津等縣中醫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農村中醫藥工作也有了可喜進步。通過實施5155工程,為基層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農村中醫隊伍得到一定加強。通過50項適宜項目的推廣,使鄉醫掌握了一定的簡、便、驗、廉的中醫診療技術,能更好地為農民群眾提供服務。臨邑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村中醫藥工作,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和能力明顯加強,2000年被省衛生廳確定為省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建設單位,縣衛生局去年被評為全省中醫工作先進集體。
2、中醫藥隊伍素質和科研水平明顯提高。為提高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后勁,使之能夠健康持續發展,十五年來,在人才培養和科技興業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顯成效。目前,全市中級以上中醫藥技術人員729名,為1989年的2.22倍,其中,高級人員為89年的4.07倍。在培養人才方面,我市依托山東中醫藥大學、*衛校和市中醫院,共舉辦大專、中專等層次的校外班、函授班、委培班和培訓班15期,培養培訓中醫藥人員800余人,有272人通過中醫藥自學考試獲得了大專畢業證書。同時,90%以上的縣市開展了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工作,共培訓4217人,占全市鄉村醫生總數的62%,其中1170人通過省中醫管理局組織的考試,并辦理了合格證書。各地各單位選派到上級醫院進修業務人員652人次,同時積極引進人才,使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陵縣中醫院從長計議,堅持科技興院,重視人才培養,近三年派往省、市級醫院進修學習35人,占全院專業技術人員的30%。通過采取上述措施,進一步改善了中醫藥人員的學歷知識機構,提高了中醫藥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十五年來,編輯出版《*杏林》雜志8期,刊載學術文章637篇。在市以上醫學雜志1985篇。通過鑒定的科研成果162項,獲得市以上獎勵36項。市藥檢所鄭末晶等《HPLC法測定中藥成方制劑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基礎研究三等獎,*市中醫院楊振虎等《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退行性變臨床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市人民醫院承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養任務1項,吳文設同志通過考選被列為培養對象。為激勵廣大中醫藥人員刻苦鉆研、成才敬業的積極性,我市先后于1990年、2002年組織了“地區名中醫師”和“*市名中醫藥專家”評選工作,共評選出“地區名中醫師”和“*市名中醫藥專家”68名,頒發了“*地區名中醫師”和“*市名中醫藥專家”證書、證牌。
3、中醫藥事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十五年來,歷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1989年,當時的地區行署制定下發了《關于振興中醫事業的若干規定》(德行發33號),對中醫事業發展的若干問題作了明確規定,當年召開了近千人的全市振興中醫大會。市、縣兩級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領導經常到市、縣衛生局、中醫院考察指導工作,幫助解決中醫事業發展的問題。目前,市委、市政府決定*市中醫院在河東新城區投資2億元,分期建設面積10萬平方米,開放床位1000張的現代化中醫院,以更好的發揮全市中醫事業龍頭作用。夏津縣中醫院建設被列入縣政府“十五”計劃。臨邑、禹城、樂陵、陵縣、武城、夏津縣中醫院在門診樓、綜合樓和病房樓建設中,縣、市政府都給予了稅費減免和資金等方面政策傾斜與支持。
與此同時,我市中醫事業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大慶市某公司總經理邵成祥先生回報家鄉父老,2002年奉獻1200萬元捐助樂陵市中醫院門診樓、病房樓等基礎設施建設。*市商業局職工醫院退休副主任中醫師金東辰老先生,在家境并不富裕的情況下,1991年以來,通過義診捐資近2.5萬元,先后創立“市農村中醫獎學金”、“市中醫事業獎勵基金”,用于獎勵在全市重點中醫專科、中醫科教管理、農村中醫工作、鄉村中醫自學考試等重點中醫工作中做出突出成效的個人,充分表達了一位老中醫工作者對中醫事業的支持和摯愛。
4、中醫藥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十五年來,市縣兩級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行政,認真履行職能,使中醫藥管理工作逐步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管理的軌道。市衛生局適時召開中醫管理工作會議,圍繞新形勢下中醫院如何深化改革和事業發展的問題,總結推廣先進典型,探索中醫事業發展新路子。制定并完善《縣(市區)衛生工作目標考核標準》、《縣(市區)中醫院年度檢查考核標準》和《市直衛生單位綜合考核標準》,細化量化中醫工作考核指標,定期檢查評比,推動全面工作。為加強中醫院系統急救業務建設,市衛生局與電信部門先后聯合開通了“9999”、“96999”急救電話,既方便了群眾,又提高了中醫院急診急救水平,促進了中醫院全面業務的開展。臨邑、樂陵等縣市區也進一步加強了對中醫工作的管理,使基層中醫藥工作進一步規范。各級中醫機構不斷加強醫院管理,深化內部運行機制改革,充分發中醫特色,擴大服務領域,服務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
5、在抗擊非典斗爭中中醫藥作用彰顯。在去年非典肆虐期間,廣大中醫藥工作者按照市、縣抗擊非典指揮部的部署,積極主動地全力投入到防治非典的斗爭中去,充分展示了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品格和臨危不懼、救死扶傷的奉獻精神,為取得抗擊非典斗爭的階段性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們迅速調劑中藥飲片,晝夜加班加點,按國家處方標準趕制非典中藥預防湯劑11.2萬份,及時滿足廣大群眾的應急需求,充分發揮了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疑難雜癥方面的獨特作用和優勢。*市中醫院積極做好中醫藥防治非典的工作,同時受命守衛京福高速公路山東零點檢查站,克服了蚊蟲叮咬、炎熱風雨等艱苦條件,戰斗了56個日日夜夜,全院250余名職工輪班值勤,檢測過境車輛16萬輛,人員18余萬人(次),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上級領導關鍵時刻交給的關鍵部位的艱巨任務,為山東和*的人民健康、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治非典先進集體。全市其他中醫藥戰線上的同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中也作出了積極貢獻,有32名同志分別被省、市授予防治非典先進個人。
十五年來,我市的中醫藥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和上級部門的支持,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更離不開全市中醫藥工作者的努力,在此,我謹代表市政府向為發展中醫藥事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積極努力和突出貢獻的全市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多年來關心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市中醫藥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應該清醒地看到,發展的主流中仍然存在著一些與人民群眾防病治病需求及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與兄弟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其主要表現為:一是對中醫藥的戰略地位認識不到位,特別是對中醫藥所獨有的特色優勢認識不夠,缺乏統一的規劃協調和宏觀指導,支持投入力度不大。二是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的力度不夠大,機制不夠活,激勵不夠強,影響了中醫藥資源潛力與效率的發揮。三是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弱,科研項目數量少,層次低,沒有相應的實驗室,影響了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和學術水平的提高。四是有些中醫醫院的發展思路不夠清晰,照抄照搬綜合醫院的發展模式,影響了中醫藥特色優勢的發揮。五是農村中醫藥工作基礎薄弱,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中醫及中西醫結合人才短缺,不能滿足農民群眾的中醫藥需求。這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調整思路,通過深化改革,真抓實干,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增強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中醫藥在整個衛生事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快中醫藥的發展,必須首先解決好認識問題,充分認識中醫藥事業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
加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我國衛生事業的特色和優勢。幾千年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至今仍在人類防病治病、康復保健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不能僅僅把中醫藥看作醫學領域的專科學術,而要把中醫藥提到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來看待。發展中醫藥就是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行動。當前,振興中醫藥事業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職責。如果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深化改革,與時俱進,創新和發展中醫藥,中醫藥就有可能一步一步走向衰落,我們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在這個根本問題上,我們不能有絲毫含糊,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加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是增進人民健康,提高國民身體素質的需要。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與疾病作斗爭的智慧結晶,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卓越的臨床療效自立于世界醫學之林,歷時幾千年而不衰,彰顯其科學地位和歷史地位。在現代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中醫藥依然對常見病、多發病,甚至許多疑難病具有滿意的療效。隨著人類回歸大自然、植物藥熱潮的興起,中醫藥越來越多地受到世界廣泛的重視。特別是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老年病,亞健康狀態調整、養生保健及康復等方面的優勢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目前對醫藥費用的承受能力還很有限,中醫藥診療手段簡便、成本相對低廉,對于降低醫藥費用,防止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快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是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中醫藥在有效滿足人民群眾醫療保健需求的同時,對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中醫藥發源于我國,中醫是我國的國粹,中藥也是中國制藥業的優勢,是有較強發展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產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四川省及我省臨沂市,都將中藥作為本地的支柱產業(臨沂市去年中藥材種植面積71萬畝,年加工中藥材1650萬公斤,其中金銀花、銀杏、丹參產量居全國之首,中藥新藥年產值3.7億元),加以發展。中醫藥產業已經成為21世紀國際產業發展的新熱點,這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機遇。我們也應抓住機遇,立足本地實際,積極發掘和拓展我市中醫藥資源,帶動結構調整,促進農民脫貧致富,逐步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現代化中醫藥產業,為全市國民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三、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開創中醫藥工作的新局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以繼承與發展為主題,以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為核心,以體制與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中醫藥人才引進與培養培訓為重點,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完善城鄉中醫醫療機構網絡,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的需求,促進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根據“全面建設小康*”和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起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和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體制和機制,合理配置中醫藥資源,完善城鄉中醫藥服務網絡,強化中醫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中醫藥知識培訓,提高中醫藥學術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加快中醫藥現代化建設步伐。圍繞上述總體要求,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做好中西醫結合工作。“中西醫并重”是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之一。中西醫并重,共同發展,互為補充,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完善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貫徹“中西醫并重”方針,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政治上要一視同仁。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領導,關心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把中西醫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二是思想認識上要并重。要認識到發展衛生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中醫和西醫的共同努力,充分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衛生事業。三是政策上要平等。符合條件的中醫醫院要列入醫療保險定點醫院,中醫藥的科技創新項目要給予支持,在學術發展上要有平等地位。四是事業發展上要并重。中醫藥機構長期投入不足、基礎差、底子薄,應繼續采取傾斜政策,加大投入,加強中醫藥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五是要共享社會衛生總資源,共同承擔社會人群醫療保健服務。在區域衛生規劃、資源配置、行業結構調整等方面都要充分考慮中醫藥這個重點。六是要加強中西醫結合,扶持一批中西醫結合重點醫院和專科,不斷提高中西醫結合臨床療效,繁榮中西醫結合學術,使中西醫兩種醫學相互溝通、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中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因此,一切必須從治病救人的需要出發,做到知己知彼、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發揮優勢,努力追求疾病防治的最佳效果,這才是我國醫學科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加強隊伍建設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間要加強團結,中西醫之間要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既鼓勵西學中,也提倡中學西。在學術問題上,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形成寬松和諧的氛圍,促進中醫藥學術繁榮和進步。
堅持“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就要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服務與需求相統一。中醫醫院在堅持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同時,要積極引進現代科技手段和技術裝備,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增強門診接診能力,提高綜合服務水平。要積極探索中醫集團化發展的新路子,鼓勵名牌中醫醫院以兼并、聯合、合作等形式,跨地區、跨行業與各類醫療機構實行強強聯合,實現中醫藥資源的低成本擴張。綜合醫院要加大中醫專科專病建設力度,充分利用先進的儀器設備和現代醫學人才優勢,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手段,積極開展中醫藥服務,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培植名牌專科,增強綜合服務功能。
2、深化改革,增強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活力。改革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一是要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中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中醫辦醫體制。鼓勵并規范民營中醫醫療機構的發展。二是要進一步深化中醫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要把內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作為重點,實行按需設崗、崗位聘任和績效工資,使分配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建立完善有責任、有激勵、有競爭、有約束的內部管理和用人留人機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充分調動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三是要積極探索醫院后勤管理服務社會化,解決后勤管理負擔重、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四是要把深化改革與強化內部管理結合起來,加強標準化規范管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質量,不斷提高中醫藥機構的自我發展能力。鼓勵中醫機構之間進行聯合重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3、突出重點,突出特色,不斷提高中醫藥醫療服務質量。加快中醫藥的發展,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突出中醫藥特色和優勢。要以群眾健康需求為導向,面向常見病、多發病,面向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等中醫醫療的優勢領域,在人才、資金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形成規模效益。要積極開展重大、疑難病癥防治的協作攻關,形成技術協作網絡,力爭在診療方法及療效水平上有新的突破。突出中醫特色和優勢,需要特別重視加強重點中醫專科建設。加強重點中醫專科建設是中醫醫院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專科優勢,就沒有競爭能力,就無法生存發展。各級中醫醫療機構都要逐步做到院有專科、科有專病、人有專長。在重點專科建設方面,我市已作了相應的工作,目前已有一個省級重點專科,7個市級重點專科建設單位。今后要加強對重點專科的引導、扶持和管理,不斷提高重點專科建設質量,發揮重點專科的帶動作用。對重點專科項目要實施動態管理。對領導重視程度低、建設進度慢、工作沒有起色的單位,要堅決予以淘汰;對配套資金不能如期到位、年度計劃不能按時完成的建設單位,要取消其建設單位資格;對達到相關標準的非建設單位,經評審合格者,可吸收為建設單位。要加強對建設單位的技術扶持和信息服務工作,市里將有計劃地定期派出專家對建設單位進行重點專科的業務指導,不斷提高建設單位的學術水平和服務能力,爭取全市大多數中醫醫院都要有1~2個特色優勢明顯、規模效益顯著的重點中醫專科。“十五”末全市初步形成中醫特色突出、專科優勢互補、創新能力較強、運行機制良好的中醫專科群體。
各級中醫醫院是當地發展中醫藥事業的主體和龍頭,要帶頭成為貫徹落實黨和政府各項中醫藥方針政策的模范;要切實肩負起繼承和發揚中醫藥學的歷史重任,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好繼承與發揚的關系;要把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堅持繼承創新,努力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全市中醫醫療機構院一定要堅持以中醫藥為主體的發展方向,在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中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在當前衛生改革與資源調整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中醫與西醫的關系,繼承與發揚的關系,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絕不能以換取眼前一時的經濟利益為代價,而丟掉中醫醫療機構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采取“一并了之”、“棄中從西”、“變中為西”或“名中實西”的錯誤做法。我們鼓勵引進和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但主要目的是“為我所用”,促進中醫藥實現現代化,將祖國醫學特色優勢發揚光大,這個大方向什么時候也不得偏離。
4、面向基層,加強農村中醫藥工作。農村中醫藥工作是農村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市廣大農村,中醫藥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中藥資源也十分豐富。我們要從廣大農村的現實狀況和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充分發揮中醫藥診療手段簡便、成本相對低廉的優勢,積極推廣農村中醫藥適宜技術,加強城市中醫醫療機構對農村的支援,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在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和新型合作醫療中的作用。要認真總結推廣臨邑縣開展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建設工作經驗,做好樂陵市第三批省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建設單位的申報工作,全面推進全市農村中醫工作健康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提升基層中醫藥方面的服務能力。充分發揮縣級中醫院在農村中醫藥工作中的龍頭作用,充分發揮其人才、技術、設備等優勢,加強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業務指導與輻射。鄉鎮衛生院中醫藥工作要與衛生院改貌建設同步進行,切實按照省基本設施配置標準加強中醫科建設,突出專科(專病)優勢,同時加強對村衛生室中醫藥業務管理和指導。2010年85%以上的鄉鎮衛生院設有中醫科、中藥房。做好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與技能培訓工作,爭取用3年時間,在全市范圍內把鄉村醫生輪訓一遍,使之成為一支能運用中西醫兩法防治疾病的農村基層隊伍,達到90%以上的村衛生室能運用中醫或中西醫結合診療技術防治疾病,每衛生室至少有1名能用中醫或中西醫兩法防病治病的鄉村醫生。鼓勵鄉村醫生自采、自種、自用中草藥,廣泛運用50項中醫藥適宜技術,更好地向農村居民提供安全、方便、有效、價廉的中醫藥服務。要研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的中醫藥服務給付政策,以引導患者積極利用中醫藥服務。
5、發揮中醫藥優勢,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要積極運用中醫藥診療技術,將中醫藥服務有機地融入到社區衛生服務的醫療、預防、康復、保健、健康教育等各個領域。積極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模式,將基層中醫醫療機構作為社區衛生資源從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要認真研究和探討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有效途徑,制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中醫藥建設標準,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中醫藥工作,擴大中醫藥服務范圍。要組織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藥專業知識培訓,提高他們掌握、運用中醫藥知識與技能的水平,引導他們積極運用中醫藥適宜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有效、便捷、安全的中醫藥醫療衛生服務,努力降低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費用。鼓勵中醫醫院和綜合醫院中醫藥人員向社區流動,提高社區中醫藥衛生服務水平。
6、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快中醫藥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既要切實繼承和發揚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學術本質和特色優勢,又要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的理論和實踐。中醫藥事業要持續健康發展,人才與科技創新是關鍵。要大力加強中醫藥人才培養,全面提高中醫藥隊伍的整體素質,使中醫藥人才隊伍的知識結構、層次結構更加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中醫藥繼續教育基地,實施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加速中醫藥隊伍的知識更新。要面向需求,面向臨床,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把名院、名科、名醫的文章做大,探索中醫藥發展的新路子。在總結省級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的基礎上,開展市級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到2010年,如期完成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任務和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在全市培養3名以上全國或全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和10名以上中醫理論扎實、臨床技術精湛、醫德醫風高尚的省、市級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要繼續抓好農村中醫藥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各級中醫醫療機構要充分認識發展與人才之間的關系,在提出發展目標的同時考慮人才需求,在確定工作規劃的同時考慮人才保證,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時考慮人才導向,使中醫事業后繼有人,能夠持續而健康的發展。
創新是中醫藥事業發展不竭的動力。我們要在繼承中醫藥精華的基礎上,加快建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增強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中醫藥科學研究要運用傳統的中醫藥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緊緊圍繞疾病防治中的重大問題,積極探索中醫藥發展規律,面向臨床,面向生產、面向社會需求,推動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中醫藥學術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中醫醫院一定要舍得投入必需的人財物力,加強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為實現中醫藥的科技創新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要積極推進中醫現代化進程,高度重視中醫現代化的發展,重視開展中醫藥臨床研究,積極探索中醫藥健康產業的服務模式,拓展服務領域,滿足人民群眾對中醫藥不同層次的服務需求。
中藥現代化要與中醫現代化協同發展。要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中藥現代化發展的意見》,一是加快中藥創新平臺建設,利用現有中藥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吸納各方面力量,建立中藥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強化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為中藥研究提供實驗場地、數據、專有技術服務,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二是加強中藥標準化建設。加強對中藥材、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成藥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從藥材種植、加工到藥品的研究、生產、流通環節,積極推行國家質量管理規范。支持和鼓勵中成藥企業、飲片企業建立自己的中藥材基地,制定藥材品種的標準操作規范,通過建設符合《中藥材種植規范》的藥材種植基地和加工炮制基地,推進中藥種植的現代化和產業化進程。三是培育優勢和具有特色的龍頭中藥企業。四是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中藥科技產業園,吸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和科技人員進園創業,盡快形成開發和產業化示范基地。
7、加強領導,強化職能,把加快發展中醫藥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發展中醫藥事業,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我們要從維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與寶貴遺產的高度,充分認識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性。地方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對相關政策性問題要認真研究,落到實處,真正做到思想認識有高度,財政投入有力度,機構建設有強度,政策措施有深度,確保新形勢下中醫藥事業能夠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中醫工作的領導,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藥事業。要把中醫藥事業納入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落實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保障措施,為中醫藥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要建立由政府分管領導負責的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部署中醫藥工作。要實行領導責任制,逐級落實領導責任。要完善中醫藥發展補償機制,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合理安排中醫專項經費,支持中醫藥重點項目建設。對中醫藥機構基本建設項目,要按照有關規定,繼續在土地、收費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在確定職工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時,要把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納入定點范圍,經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的院內中藥制劑納入當地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的院內制劑目錄。各級政府要建立督查制度,定期督查中醫藥發展情況,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各地要把加強中醫藥工作擺到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把中醫藥納入農村衛生、社區衛生和公共衛生建設中去,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和作用。
加快中醫藥事業發展,要求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各有關部門要從大局出發,密切配合,形成發展中醫藥事業的合力。科技部門要加大對中醫藥科學研究的支持力度,為中藥研究取得高技術含量成果和加快中藥研發平臺建設奠定基礎,負責牽頭抓好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的建立,制定中醫藥科學技術研究規劃,大力推進中醫藥現代化進程;財政部門要對中醫藥發展給予資金支持;人事部門要會同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抓好中醫藥人才引進和學術帶頭人培養工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各項中藥技術質量標準,規范市場秩序,支持中藥新藥開發和院內制劑的應用;衛生及中醫藥部門要充分發揮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加強行業管理和指導,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及各項措施的落實,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努力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繁榮和進步。其他市直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認真做好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各項工作。
同志們,振興中醫藥事業任務光榮而艱巨。中醫藥既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與時俱進,積極探索,扎實工作,開拓創新,努力開創我市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新局面,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上一篇:市場經濟雙刃劍研究論文
- 下一篇:盲人醫療按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