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工業化,一個甲子的等待---寫在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博士論文誕生六十周年之際
時間:2022-02-12 10:37:00
導語:農業工業化,一個甲子的等待---寫在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博士論文誕生六十周年之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按中國農歷,一個甲子就是六十年。六十年前的哈佛大學博士張培剛,寫出了他的世紀名篇《農業與工業化》,并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經濟學家中唯一獲得威爾士獎者,這一獎項相當于今天的諾貝爾獎,因此張培剛也是迄今為止華人經濟學家中獲獎級別最高者。1949年,張培剛放棄了國外提供的優厚待遇,留在中國,期待著他的農業工業化夢想能獲得實踐。然而,歷史無情地捉弄了他,作為發展經濟學之父,當他的外國同行學術如日中天并屢獲諾貝爾獎的時候,他卻被逐出經濟學教學崗位,搞起了基建工作,甚至被發落到偏遠的農村放牛挑擔。下臺了三十年過去,他又重新拾起夢想,研究了“新發展經濟學”,繼續對中國農業工業化抱以期待,盼著讓廣大中國農民能早日放棄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耕作方式,享受現代工業文明的益處,然而歲月不饒人,又是一個三十年過去,農業工業化卻仍然不見有多大動靜。
——農業工業化,永遠有多遠?
曾聞“南有張培剛,北有馬寅初”之說,不重視馬寅初的人口理論,結果是中國的人口大爆炸,不重視張培剛的農業與工業協調發展理論,結果卻是令人發指的大災荒,導致我國餓死數以千萬計的農民。
有人曾指出,解放初期中國的帶來的災荒就是執行劉易斯模式的政策,忽視農業的發展、優先發展重工業、使大量農業勞動力遷移到效率低下的城市工業部門的結果。其實用張培剛先生的“推――拉”理論可以得到更完美的解釋。同為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和劉易斯的不同在于他強調了農業與工業協調發展,認為工業化不能犧牲農民的利益和農村的發展,因此把農業工業化放在了工業化的重要環節。農業工業化的意義在于其將首先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釋放大量剩余勞動力(農業工業化優先帶來農業繁榮就意味著不會餓死人),從而構成勞動力向城市或其它非農產業轉移的“推”力,如果此時城市工業部門勞動收入能夠明顯高于農業生產,則可以構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拉”力,如果制度不對農村人口流動構成障礙,這一“推”一“拉”就會使整個工業化進程順利啟動并良序運轉。然而,劉易斯模式只強調“拉”而忽視了“推”。而我國則通過剪刀差強行地“拉”動工業化的巨輪,加上近乎瘋狂的激情,全國人民“拉”勁瘋長,大煉鋼鐵、、大辦公共食堂,結果這一“拉”就拉出了大毛病。
張培剛模式的合理性還在于其完全符合馬斯洛需要金字塔理論,因為一國把提高農業效率放在首位,也就意味著一國國民底層需要將優先得到保證,然后隨著底層產業的邊際效用遞減,新生的發展動力便向上蘊集,構成上推力,促進上層的產業繁榮,而上層的產業則對底層剩余勞動力構成拉力。的失敗便在于重拉輕推,優先生產并不能滿足國民基本需要的工業品,導致了拔苗助長。
由此可見,中國的工業化或現代化,有“拉力”而無“推力”必出大毛病。
——但反過來,有“推”無“拉”也不行。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由于農業效率的大幅提高,導致了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形成――推力有了;農民進城創業,有的辦起了民營企業、有的經商發財,有的成為打工族,可惜的是占據中國工業主體地位的國有企業改革屢戰屢敗,并未構成足夠的“拉力”;同時,我國的二元戶口制度,僵化的土地產權、以及農村教育投資的滯后導致勞動力結構平坦化,也造成“拉”的力量不足。
中國今天的困境,用張培剛的理論來解釋,似乎是“推”有余而“拉”不足。
其實并非“推\"”真的“有余”,而是因為工業結構的不合理(低效國企仍占太大比例)、我國二元戶口制度及僵化的土地產權兩大制度障礙導致了拉力的嚴重不足,從而使農村本來并未真正釋放的”推力“就變得相對有余了。
之所以說我國并未達到“推有余”的境界,要從農業的現狀來看。按照張培剛的觀點,農業的“推力”必須在農業工業化完成后才會真正釋放出來,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農業生產力的釋放并不是靠的農業工業化,我國的農民至今是臉朝黃土背朝天,從事著極其原始的生產。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效率提高和農村的大量剩余勞動者這一“推力”形成,本質上是制度松綁的結果,好比奴隸身上的鐐銬解除了一層。
——所幸的是今年居然出現了民工荒,很多經濟學家為此發愁不已,各種招數想了不少,卻未找到根本辦法。其實最好的辦法還在張培剛那里。
很簡單,農業工業化一搞,農業效率進一步提高,剩余勞動力進一步增加,民工荒自動消失,還有什么辦法比這一招更能解決“民工荒”?中國,是通過農業工業化進一步釋放“推力”的時候了。
拔苗助長是不行的,發展經濟,最關鍵還是要善于培養由下向上的“推力”,農業工業化后農業效率提高了,產生的剩余勞動力就對上構成一股上推力,借助這股上推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鄉鎮企業等非農產業就發展起來了,新的產業的效率進一步提高,又會導致新的剩余勞動力,并構成更高一層的上推力,如高新技術產業。所以,重新拾起張培剛的夢想,從農業工業化做起,以推為本、以拉為輔,一推一拉,就可以實現中國經濟的節節攀高。
農業工業化,張培剛已經等了一個甲子,整整六十年,千萬別讓老頭兒再等一個甲子了。張培剛今年已經92歲了,仍然精神飽滿、思維清晰,我懷疑上帝讓他長壽是寓含深意的,他的眼睛長得象兩把精致的手術刀片、眼神如電,暗含著一種也許連他自己都不自覺的嘲諷意味。他的長壽也許就是為了以嘲弄激勵世人,尤其是我們的政客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