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扶貧政策的幾點建議

時間:2022-02-12 11:21:00

導語:林毅夫:扶貧政策的幾點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毅夫:扶貧政策的幾點建議

●按國際標準重新確立貧困標準。這樣既有利于和世界減貧工作接軌,也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要在完善開發式扶貧的同時,側重對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源開發”,通過推動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訓來提高貧困人口適應市場的能力和通過成功的人口遷移來獲得非農就業機會的能力

●發揮民間組織在扶貧中的作用。我國社會中已經有一個相當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組織來動員這個人群,為低收入困難群體狀況的改善出錢出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扶貧實踐的快速發展,我國貧困問題的特征也逐漸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國的扶貧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和問題。根據這些年來對我國扶貧工作所做的研究,提出以下八點建議:

一、按國際標準重新確立貧困標準。

我國目前農村極端貧困人口的標準是人均年純收入625元以下,這個標準是1986年開始大規模扶貧時,按照當時解決溫飽的要求制定的,已經不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目前我國測算農村低收入貧困人口的標準,實際上與世界銀行提出的按購買力平價計算1天1美元收入的國際貧困線標準十分接近。建議直接采用這個標準,這樣既有利于和世界減貧工作接軌,也有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二、完善開發式扶貧,側重“人力資源開發”。

面向當地自然資源的開發式扶貧是我國過去扶貧工作的特點,對此戰略,應繼續堅持;并逐步增加資源開發的技術含量,以提高開發效率,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同時在“自然資源開發”的基礎上,應當同時側重對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源開發”,通過推動基礎教育、成人教育和科技培訓來提高貧困人口適應市場的能力和通過成功的人口遷移來獲得非農就業機會的能力。建議以社區為單位建立社會學習中心,促進基礎教育和成人教育、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逐步將貧困人口集中的貧困社區建設成學習型社區。另外,健康和教育一樣是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也應當進一步增加對農村地區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采取特殊措施(如減免費用)以保證合作醫療能夠覆蓋所有貧困人口。

三、實現開發式扶貧和救助式扶貧的有效結合。

在繼續堅持開發式扶貧為主的扶貧活動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到極端貧困人口中相當一部分已經失去勞動能力人口的生活保障需要。因此,應當致力于建立一個以開發式扶貧為主并有針對性地結合救助式扶貧的綜合扶貧體系。

四、建立城鄉統籌的一體化扶貧體系。

城鎮貧困人口和城鄉流動人口的增加要求我們應當盡快建立一個城鄉統籌的一體化扶貧體系。統籌的內容應當包括:第一,在農村地區建立救助制度。其對象既要包括殘疾人、孤寡的老年人和長期因病喪失勞動能力而又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的人群;以及因自然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內家庭的收入和消費達不到最低生活標準的家庭。第二,完善現有的城鎮救助體系,對進城務工人員,因災難、短期失業等原因出現生活困難者給以必要的救助。第三,農村和城鎮都需要進行開發式扶貧,扶持的對象主要是有勞動能力但仍然比較貧困的人。

五、建立合理的信貸扶貧體制。

農村貧困人群在進行自然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源開發中都亟需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小額信貸可以有效地滿足窮人的資金需求。政府應當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首先,應當逐步開放各種類型的小額信貸市場,并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和機制;其次,準許小額信貸機構根據市場狀況和運行成本自主決定貸款利率;第三,通過鼓勵競爭來保證小額信貸機構不斷創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第四,政府可以將目前經由商業銀行發放扶貧貼息貸款的資金轉由小額信貸機構來發放。

六、加強各級扶貧領導小組的各項功能。

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開發式扶貧等各項直接減少貧困的政策之外,各項宏、微觀政策也都會對貧困人口造成顯著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地減少貧困,需要各個領域的政策配合。建議強化國務院扶貧辦和地方扶貧辦系統在扶貧政策的制定、貧困狀況的跟蹤,以及對各類扶貧投資效果的監測和評估等方面的職能。其他非扶貧部門在制定部門政策、批準建設項目時,也應該和國際扶貧機構一樣,由扶貧辦對這些政策、項目進行評估,防止、減輕對貧困群體的不利影響。

七、發揮民間組織在扶貧中的作用。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中已經有一個相當大的高收入人群,以非政府組織來動員這個人群,為低收入困難群體狀況的改善出錢出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為了提高政府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我國政府也應當著手探索采用競爭性的扶貧資源使用方式,使更多的非政府組織成為由政府資助的扶貧項目的操作者。扶貧部門的職責則是根據非政府組織的業績和信譽把資源交給最有效率的組織來運用,并對其進行評估。

八、改變增長方式,實現增長和公平的目標。

貧困人口能夠獲取收入的最重要資產是勞動力,勞動力的充分就業無論對于農村扶貧還是城市扶貧都具有關鍵意義。經濟發展的早期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短缺,根據這個要素稟賦的特性,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本密集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為主,使只有勞動力的貧困人群能夠充分就業,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隨著經濟發展,資本積累,資本由相對短缺變為相對豐富,勞動力由相對豐富變為相對短缺,比較優勢發生變化,才進行產業升級,發展資本更為密集的產業。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就業,同時勞動力的工資和收入水平也必然隨著經濟發展而提高,增長和公平的雙重目標也就能夠同時達到。而且,遵照比較優勢,整個國民經濟在國內、國際市場都會最有競爭力,國民經濟也就能夠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