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第一人”點評“三農”問題
時間:2022-02-12 11:48:00
導語:“三農第一人”點評“三農”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問題。始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至今已經歷26年的風風雨雨。針對改革不同時期面臨的問題和阻力,中央先后制定出臺了6個“一號文件”,順應和指導了農村改革,有力地促進了農村改革和農業生產,給我國農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但是,“三農”問題仍然嚴重困擾著我們,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城鄉嚴重割裂、農民稅費負擔沉重,干群矛盾難以緩和。這些都可能成為社會穩定和發展的隱患。
在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會博士生部9月22日舉辦的“三農問題與中國發展”博士生學術沙龍上,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2003CCTV中國十大經濟年度人物,中國改革雜志社總編輯,中國體改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三農第一人”溫鐵軍老師對大家所關注的問題做了相關點評。
話題一:制度創新與金融支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
觀點
人大公共管理學院博士周達:我認為強化金融支持的具體對策有:進行適度的金融深化,強化政策性金融職能,深化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引導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打破國家對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適度放松農村金融市場準入條件,準許民營企業家進入銀行業,允許他們組建新的合資或獨資銀行,平等地和國有銀行以及外資銀行競爭。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嚴格監管、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和外資,鼓勵各種經濟主體積極興辦直接為“三農”服務或者具有商業取向的多種所有制的金融組織。這種自由進入、自由退出的權利加上嚴格的監管,可以使農村金融得以發達和完善。
點評
溫鐵軍:我比較贊同這種觀點,鄉村和城鎮有兩種市場經濟,黨中央在2002年十六大報告中首次把一個學術概念寫進了文件,那就是城鄉二元結構,并且強調城鄉二元結構,但是認識到我們國家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社會是在80年代就提出了。其實在1985年、1986年就開始提出這個創意和創新,也說明市場經濟有兩種,是體制決定了兩種經濟,一種是鄉村經濟,一種是城鎮經濟。
上個世紀80年代搞農村政策的人,曾經提出過一個實事求是的判斷:大包干所解決的問題遠不如它引發的問題多,所以才要深化改革。長期以來,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當年的政策過程難以作解釋,更不愿意參與爭論,任由學術界對農村問題“貼標簽”,于是許多人以為大包干就等于土地私有化和市場經濟。可實際上,無論是已經被當作萬惡之源的“計劃經濟”,還是被認為具有“普適性”的市場經濟,顯然都無法根本解決與分散小農的交易費用過高的問題。
占我國人口64%的農村人口生活于400多萬個自然村中,約分散為2億多小農戶。其中,3/4以上是小農戶,是“兼業經營”,這個比重自大包干以來的25年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在這樣的結構框架制約下,要從根本上緩解“三農”問題,只有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這位同學說得有一定道理,中國農村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必須用適宜小農經濟的思路來解決農業問題。要想有針對性地進行理論創新和體制創新,就不能照搬西方,我國農村需要多種形式的合作化模式。應該把農民作為生產力要素來看待。農村怎么建設?應該引導他們發展與農村經濟有關的規模經營,如加工、購銷乃至于進一步進入餐飲業、金融、保險領域。農民組織起來進入這些領域,政府應給予資金支持、稅收優惠。要充分相信群眾的創造力,讓農村勞動力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力軍。
話題二:農民工權益應該得到保障
觀點
人大法學院博士王紅玲:要大力保障農民的權益,保障他們的基本的生活權益、培訓權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對于當前而言,主要的是加強基本立法,完善社會保障法等。
點評
溫鐵軍:農民工權益確實應該得到保障,這是合理合法的,你所提的這些問題需要參考相關的資料,我一再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目前,我國進城的農民工已一億多人,農民工逐漸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要達到56%。這就意味著今后每年還要增加1300萬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壓力與保障農民工權益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
現在企業老板認為打工者都是臨時的,就可以不用簽訂合同什么的,而打工者也這么認為:我打工是臨時的,我還要交百分之八的養老保險,我本來掙的就不多,再交出一些來,我剩下的錢就不多了,而等我不想干了或是年紀大了的時候,我會回到老家去養老,這個百分之八就等于又交給所打工的城市了,這不等于倒抽血嗎?這就是農民工對自己合法權益的認識問題。
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農村,第一要素是土地。而在我國農村,土地事實上是在不斷減少,并且人口在不斷增長,這就產生了兩個現實問題:
其一是土地面積減少使之成為高度稀缺資源,要素的稀缺性決定價格,越是稀缺,其價格就越高;并且,越是稀缺資源,私有化的制度成本也越高。再加上土地的不可移動性,在我國又天然地與傳統村社的血緣地緣關系結合,就導致土地產權客觀上以社區為邊界。
其二是任何多少從事過農村政策研究的人都知道土地的“雙重功能”。這形成于一般發達國家難以見到的“政府退出”。亦即:農村自發大包干使得政府賴以提取農業剩余的集體化制度解體時,政府的理性選擇是“退出”,從此不再承擔農民的社會保障和農村公共開支,而轉由耕地來承擔;并且隨人均面積不斷下降,必然使耕地越來越多地轉變為以承擔農民的生存保障這種公共職能為主。這也是我國農村的社區所有制的成因之一。
在以上兩個限制性條件約束下,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村社所有、家庭承包制度,這個制度在20年改革過程中不斷修訂和完善,最后被1998年中央十五屆三中全會的“跨世紀的文件”確立為“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由此決定了農村土地既不能實現完全個人意義上的私有化,也不能被單純地當作一種生產資料來完全地交給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來調節。
話題三:縣域經濟,深入才能解決
觀點
人大農業經濟學院博士朱四海:縣域經濟和“三農”問題的關鍵在于縣域是農村和城市的結合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在于農村,兩者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培養大量的企業家階層是重要的出路。
點評
溫鐵軍:這個題目是關于縣域經濟的發展。首先你要知道中國的縣域經濟是怎么提出的?人們基本沒有去想縣域經濟是怎么形成的這樣一個概念。第一個提出縣域經濟的人是誰?假如你要對縣域經濟做研究,首先要對縣域經濟做假設,還要把基本假設搞清楚,找到支持你的基本假設的條件。假設正確了,你的框架就基本準備好了,這需要你深入到縣域經濟當中。
目前,“三農”困局有兩個基本矛盾:首先是基本國情矛盾,即人多地少;其次是城鄉二元結構基本體制矛盾,大量農村人口滯留在土地上。我們如果可以平移,把多出來的人口平移到別的星球上去,這些矛盾自然就解決了,既然我們無法平移,所以這兩個矛盾將是長期存在的,正確認識國情,出臺符合實際的政策措施才能緩解目前的困境。
參加此次沙龍的還有華東師范大學及其他大學的學子。溫鐵軍教授如此評價,“作為學歷教育最高層次的博士生,他們不僅掌握著理論前沿,有著很高的學術科研水平;而且,他們還有著強烈的社會擔綱意識和責任感。此次沙龍形式的學術活動在全國各高校尚屬首例。為不同學科、專業的學子提供思想交鋒的平臺,凸現人大博士生之深厚學養與強烈的現實關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