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現場會講話稿

時間:2022-06-10 08:53:00

導語: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現場會講話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作物秸稈能源化利用現場會講話稿

是一個農業大市,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與大量的畜禽養殖排泄物,為大舉開發農村生物質能源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農業廳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投入資金近億元,每年以萬口建池速度和一批秸稈能源化利用項目,大力度推進農村生態能源建設。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戶用沼氣池8.2萬口,占全市適宜建池農戶的三分之一;已建小型聯戶沼氣池442處,受益農戶2468戶;已建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7處,受益農戶1050戶;已建秸稈炭氣油聯產工程1處,受益農戶1000戶。全市推廣應用秸稈沼氣1.5萬戶,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模式34萬畝。農村能源的大建設、大發展,生態模式的大推廣、大普及,加快了秸稈、糞污等廢棄物的大開發、大利用,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明顯轉變、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和農民幸福指數明顯提高。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以科學規劃引領發展

農村能源建設事關生態環境的改善、事關農民的切身利益、事關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們汲取早期農村沼氣建設“三起三落”的歷史教訓,跳出抓農村能源發展就是抓沼氣建設的狹隘觀念,主動把農村能源建設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型社會”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通盤考慮,科學布局,高起點、大手筆規劃農村能源建設。一是按照因地制宜、變廢為寶的原則,以畜禽規模養殖小區和養殖場為重點,大力發展小型聯戶沼氣工程和大中型沼氣工程,解決畜禽糞便排放污染問題;二是按照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的要求,以糧棉油主產區為重點,大力發展秸稈能源化利用工程,積極開展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三是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價值取向,以推廣“三沼”綜合利用技術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力爭到2015年,全市戶用沼氣池總數達到12萬口,占全市適宜建池農戶的50%;小型聯戶沼氣達到2000處;大中型沼氣工程達到60處;秸桿炭氣化工程達到6處。

二、以項目建設推動發展

農村能源項目既是一項重大的戰略工程,也是一項凝聚民心的德政工程。連續七年來,我們始終把農村能源建設,特別是把生物質能源建設項目納入市政府每年為民要辦的“十件實事”之一,層層分解建設任務,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采取得力措施,強力加以推進。一是抓宣傳,造氛圍。我們通過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以及出動宣傳車、印發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開展宣傳活動,努力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參與農村能源建設的熱情。二是抓亮點,搞示范。我們選擇一批交通比較方便、資源比較豐富、干群基礎較好的地方,按照統一設計,統一施工,精心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工程,形成看點,以點帶面。目前,全市建成生態能源示范村65個,打造了張溝鎮聯潭村大中型沼氣集中供氣工程、楊林尾鎮秸稈炭氣油聯產工程和22處移民安置點秸稈能源化利用沼氣工程等一批標志性生物質能源工程。三是抓監管,保質量。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我們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堅持專業施工建池,嚴格建設規范規程,強化質量監管措施,確保建成一個,合格一個,受益一個。

三、以科技進步支撐發展

在這方面,我們積極主動與科研院所結對聯姻,不斷改進設備、改良工藝、引進技術,以先進的科技運用助推農村能源事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改進設備,解決推廣不開的問題。凈化不夠、能耗過高,一直是影響農村生物質能源大規模推廣運用的重要因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積極與華科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對傳統加熱爐進行改造,對原有脫硫、脫焦工藝進行改進,生物質氣凈化得到明顯提高,單位能耗下降了20%,從而為實現批量規模化生產供應創造了條件。二是引進技術,解決供氣不均的問題。沼氣發酵受氣溫影響,夏季多產,冬季少出,供應不均。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們主動與美國加德綠色能源公司合作,引進計算機輔助菌種選擇技術和生物復合菌劑處理秸桿生產沼氣技術,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清潔能源的轉換率和沼氣的產出量,而且純度更高、產氣更穩、周期更長,深受群眾歡迎。三是聯戶建池,解決原料不足的問題。一家一戶的畜禽糞便、作物秸桿等原料供應有限,難以滿足戶用沼氣一年一度發酵需要。對此,我們大膽探索,在全省率先推廣聯戶建池模式,變一戶單獨建設為多戶聯合建設,一池原料多家供應,一池生產多人關注,一池沼氣多戶享用,較好地解決了原料來源不充足、投料出料不及時和管理服務不到位等一系列實際問題。

四、以優質服務鞏固發展

大量實踐告訴我們,發展專業服務組織是促進農村能源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們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專業服務組織,積極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建立健全服務網絡,積極拓展服務內容,不斷提高服務質量,逐步探索出了集工程建設、應用管理、技術指導、維修服務和綜合利用五位一體的農村沼氣全程式服務的“模式”,確保了農村沼氣的長期受益和鞏固發展。在工程建設上,實施“三統三嚴”,統一技術培訓、統一隊伍施工、統一標準建設,嚴把施工隊伍關、嚴把材料進口關、嚴把質量驗收關。在運行管理上,實行“三個一”,一鎮一個服務站,一村一臺運液車,一組一名技術員。全市210名沼氣服務人員全部納入“以錢養事”范疇,實行持證上崗,掛牌服務。目前,全市成立了農村能源技術服務公司,組建了18個鎮級綜合服務站,121個村級維修服務網點,620名農村沼氣技術員每天走村串戶,“行醫問診”,為群眾排憂解難,大大提升了農村沼氣池的使用效率,也極大地推動了農村能源產業化進程。

五、以群眾滿意體現發展

隨著農村能源建設的加速擴張和深入推進,使廣大農民群眾得到了更多實惠,也實現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互利共贏的新格局。一是促進了農民增收節支。按每口8立方米的沼氣池計算,年產沼氣300立方米以上,每年可為農民節省生活用能和生產開支1000至1500元。去年全市戶用沼氣總數達7.5萬戶,一年幫助農民節約生產生活成本6600多萬元。二是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依托新能源工程,去年我市糞尿處理量達到48萬噸,秸桿處理量達到4萬噸,在短期內以較低的投入改變了當地農村環境衛生面貌,從源頭上解決了秸桿焚燒、人畜糞便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名符其實的“綠色工程”。三是推動了生態農業發展。新能源項目變廢為寶,把農村“三廢”(秸桿、糞便、垃圾)變“三料”(燃料、肥料、飼料),促進了農業綠色無公害生產,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我市通過推廣“豬-沼-魚”、“豬-沼-菜”等“三沼”綜合利用模式,每年可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8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我們在農村能源建設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農民群眾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將借這次現場會議東風,虛心學習兄弟縣市經驗,再訂新目標,再添新措施,再鼓新干勁,再創我市農村能源建設與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