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長在旅游發展工作會講話

時間:2022-04-21 03:58:00

導語:副市長在旅游發展工作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副市長在旅游發展工作會講話

同志們:

今天下午,市委、市政府在這里隆重召開全市旅游工作會議,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動員全市上下提高思想認識,理清發展思路,明確下一步我市旅游工作發展重點,努力把旅游業培育成支柱產業,實現我市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強市的跨越。剛才,建國同志總結了過去一年的旅游工作,對今年的工作進行了具體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下面我講幾點意見,具體就是“八個三”:

一、提高三個認識

(一)要認識到發展旅游業是產業提升工程。我市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資源消耗型產業和重工業的比重大,第三產業占比小。我市經濟發展方式如何轉變、產業結構如何調整,旅游業應該發揮推進作用、做出突出貢獻。如我市煤、鐵、石灰石等礦產資源在我市經濟發展方面確實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但因資源總量有限,總有消耗枯竭的時候。文化古跡和自然風光則不會枯竭,只要我們保護好、開發好,就會越發展越好,越來越吸引人。所以說,旅游業是產業提升工程,做大做強旅游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符合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結構的基本要求。

(二)要認識到發展旅游業是城市形象展示工程。旅游已成為當前城市形象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可以大規模帶動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地集聚人氣、財氣、名氣。很多城市因為旅游產品而被國內外認知、熟識,如北京因為長城、西安因為兵馬俑、杭州因為西湖、鄭州因為少林寺而聞名天下。可以說,旅游業已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的助推器,擴大開放的通行證。我市是一個內陸城市,缺乏對外開放的地緣優勢,但可以通過發展旅游產業,向世人展示我市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壯麗的山水、淳樸的民風、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使更多的人通過到我市旅游,認識**、熟識**,增強**的吸引力、影響力,提升**的城市形象,形成以旅游促開放、以開放帶旅游的良好互動局面。

(三)要認識到發展旅游業是民生改善工程。人民群眾在解決溫飽、奔向小康以后,旅游的需求就越來越強烈。發展旅游業,就是滿足群眾“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消費需求。同時,一些景區景點的群眾,通過發展與旅游相關的服務產品、衍生產品,能夠增加收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這也是最大的、最根本的民生改善工程。

二、轉變三個觀念

(一)由配角觀向主角觀的轉變。破除發展僅僅就是抓工業,旅游業規模小、發展潛力有限、作用不夠明顯、只能當配角的傳統觀念,認識到作為順應新型消費潮流的旅游業是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力產業,牢固確立其主角地位,像抓工業、農業那樣抓旅游業,使之成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

(二)由消遣觀向生產觀的轉變。破除旅游就是簡單的游玩活動和單純的消費活動,不是生產活動,不產生價值的落后觀念,認識到旅游業包含和催生了三次產業的大量生產活動,也是特殊的生產部門,既能夠創造精神財富,也能夠生產物質財富,對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三)由資源依賴觀向創意發展觀轉變。破除旅游業發展只能靠“老天爺賜予”、“老祖宗留下”的陳舊觀念,認識到旅游業本質上是創意活動,資源有限創新無窮,創意賦予旅游業靈魂和風采,為旅游業插上騰飛的翅膀。深圳華僑城集團,經過22年的發展,孵化出了中國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文化旅游產業集群,培育出了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歡樂谷等眾多知名品牌,這就是創意的力量。清明上河園的一桿“包公秤”,上量名流賢士,下稱黎民百姓,很受游客的青睞,可以說小點子取得了大效益。

三、把握三個機遇

(一)國家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的機遇。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目前,全國文化旅游業發展方興未艾,已有27個省區市把旅游業確立為支柱產業、先導產業或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

(二)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機遇。《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部署了文化旅游發展、中原經濟區建設問題,既為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帶來了新機遇。我市有獨特的文化旅游優勢,要在這輪中原經濟區發展大潮中,勇立潮頭,超常發展,跨越發展,跳躍發展,就要確立文化、旅游發展定位,形成旅游經濟模式,用旅游帶動工業,用旅游帶動農業,用旅游帶動商貿,用旅游帶動服務,用旅游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走旅游立市、旅游強市的路子。

(三)我市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去年,我市旅游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旅游業初步形成了發展合力。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旅游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不斷加大投入、健全機制、出臺優惠政策,旅游業保持了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初步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共同推進旅游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是我市旅游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我市紅旗渠景區和馬氏莊園景區的發展列入了全國第二期紅色旅游規劃綱要,紅色旅游發展納入了全國和全省紅色旅游發展的大盤子。航空運動旅游節上升到了省人民政府、國家體育總局承辦的高度,取得了廣泛的影響。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爭取成為全國首個低空經濟示范市。

三是旅游拉動經濟增長效果明顯。去年我市旅游總收入15301億元,增長2018%,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的地位得到鞏固。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省旅游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各部門通力協作的結果,也是全市旅游戰線廣大干部職工艱苦奮斗、辛勤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四、克服“三個問題”

(一)旅游業鏈條延伸度低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個不到位”:

一是整合不到位。目前我市旅游業基本處于觀光型階段,以門票經濟為主,主要產業要素培育不充分,整合不到位。突出表現為旅游企業、景區、景點,“弱、小、散”,規模化發展不夠,服務體系不健全,產業鏈條不完善,不能很好地適應游客對食、住、行、游、購、娛的需求。

二是包裝不到位。各地、各景區、各旅行社對外宣傳推介仍以打游擊為主,沒有形成統一的對外促銷聯盟,導致我市旅游主題雜亂,影響力弱,認同度低。沒有培育出像兵馬俑、九寨溝類的世界級旅游精品,沒有一家旅游類上市公司,抗風險能力差,核心競爭力不強。

三是產品開發不到位。旅游產品缺乏地方特色,尤其是在旅游和經濟的結合上顯得尤為欠缺,和景區配套的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服務產業發展緩慢,對三產帶動不大。

(二)旅游業發展遠遠落后于我市經濟發展的問題。旅游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應該為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但目前旅游經濟對全市經濟的貢獻還較小,所占的比重較低。

(三)旅游發展水平和產生的效益與豐富的旅游資源還不相稱的問題。與我市豐富的旅游資源稟賦相比,我市旅游產業發展仍較滯后,還存在著服務功能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高端產品和游客偏少、綜合效益不高等問題。

五、堅持三項原則

(一)堅持規劃引領的原則。科學規劃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規劃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發展水平。要聘請全國乃至國際一流機構、一流專家,抓緊編制《**市“三陽開泰”旅游總體規劃》。規劃的編制要突出三個字,一個是“高”,就是要高水平;第二個是“特”,就是要有**特色;第三個是“實”,就是要有可操作性,能夠落地,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二)堅持機制創新原則。在加大政府旅游投入的同時,必須引入市場機制、依靠社會資金。要轉變依靠政府辦旅游、依靠財政投旅游的傳統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拓寬旅游業投融資渠道。要堅持大投資、大項目、大開發,善用外力,通過招商引資,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和國內外知名旅游企業,上一批帶動性強的旅游項目,真正實現旅游的轉型升級,推動我市旅游業快速發展。

(三)堅持拉長產業鏈條的原則。旅游業作為當前全球第一大產業和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特點,帶動性、滲透力強,能夠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融合、形成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因此,謀劃旅游產業的發展,必須按照做大的要求,立足于現代服務業的全局,拉長產業鏈條,促進旅游業由單一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由門票經濟型向產業經濟型轉變,由市場低端型向市場高端型轉變,由資源依賴型向謀劃創意型轉變,由單一發展向集聚發展轉變,在全面提升旅游產業整體實力的同時,延伸現代服務業產業鏈,形成旅游業與一產、二產、三產及會展業、觀光度假業等其他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六、暢通三條途徑

(一)走精品之路。要樹立精品意識和以人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向高標準看齊,不斷提升旅游產品的層次和水平。我們**的特色是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可歸納為“三根兩游”:第一,文字之根。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字,包括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在內,除了甲骨文以外都湮滅了,只有甲骨文一脈相承,傳承至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第二,文化之根。五經之首的《易經》所包含的樸素唯物主義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起到了獨特的作用;第三,顓頊、帝嚳是我們的民族之根。“兩游”即岳飛精神與紅旗渠精神的“精神游”和“風光游”。我們要把**的文化資源、歷史資源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在甲骨文的研究和展示、大力弘揚易學方面下功夫,更好地發揮旅游精品的吸引帶動作用,做大做強旅游經濟。

(二)走市場開拓之路。旅游是典型的形象產業和眼球經濟、創意經濟,宣傳推介、市場開拓十分重要。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營銷戰略,擴大旅游宣傳的聚合效應、整體效應和放大效應,推動旅游客源向高端化發展。

第一,加強與世界旅游組織、境外大型旅行商合作,建立國際營銷網絡和境外銷售伙伴,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場尤其是入境游市場,力爭入境游保持較快增長。

第二,堅持“少而精”的原則,集中力量辦好重大節會活動,搭建旅游業交流合作平臺。

第三,堅持區域互動、培育大市場,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及周邊地區的旅游合作,推進資源共享、客源互送,實現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三)走融合發展之路。第一,要與一產融合。因地制宜開發多種形式的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體驗農業等農業旅游、鄉村旅游。第二,要與二產融合。大力培育旅游裝備制造業,積極發展生產線旅游、產品旅游等工業觀光旅游。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契機,強化城市的旅游功能,實現城市建設和旅游發展相互促進、和諧統一。第三,要與文化、體育、飲食等行業的深度合作,形成文化旅游、美食旅游、民俗旅游,同時還能讓餐飲、住宿、零售等傳統行業煥發生機,促進度假電子商務、旅游金融等新業態的迅速興起。要依托林濾山國際滑翔基地,大力發展滑翔旅游、體育旅游,真正把我市打造成為中國航空運動之都。

七、抓好三個環節

(一)吃的環節。要有文化品位,要突出地方風味,讓游客在吃中吃出樂趣,吃出文化,吃出知識,吃出健康。而**的名吃,應該算道口燒雞、老廟牛肉,還有小吃粉漿飯、灌腸、血糕等,但還沒有形成既有**特色,又有文化內涵的菜系。因此,我們要下大功夫挖掘一批具有**特色風味的小吃使之形成菜系,還要編排一些有文化品味、有歷史傳說的故事,形成既營養又好吃的**名吃,來滿足游客在“吃”這一旅游要素上的需求。

(二)購物的環節。旅游紀念品是旅游購物品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旅游者來說,它不僅是游客到過這一旅游勝地的物證,是旅游者旅游活動的擴大和延伸,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市在發展旅游業同時,也要創建旅游購物定點商場,每個旅游景點都要建一個旅游商店,創辦旅游紀念品生產企業,在設計制作旅游紀念品的過程中,要摒棄雷同化、大眾化的開發模式,把文化品味與吃結合起來,設計制作出既有本地特色,又有文化內涵的紀念品,在“一景一品”的基礎上,力求“一景十品”或更多一些旅游紀念品,注重打造“名品”,增加“購物”這一要素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娛樂的環節。娛樂活動要豐富多彩。要堅持“內外有別、晝夜一體”的原則,白天多為游客提供一些參與性、趣味性、愉悅性的項目,晚上多設計一些放松性、舒適性、活潑性的節目,使游客在游中有娛,娛中有游,克服“白天看廟、晚上睡覺”的傳統旅游模式。

八、健全三個保障

(一)健全組織保障。旅游業涉及的行業多、部門廣,組織協調的任務重、責任大。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旅游業擺上優先位置,以全局視野、戰略眼光、系統思維來統籌、來謀劃、來安排,以硬目標、硬措施、硬考核來要求、來推動、來督促。旅游部門要解放思想、敞開胸懷、開拓視野,加強與工業、農業、教育、交通運輸等部門的聯系,宣傳引導更多的部門參與、支持旅游工作,真正形成發展旅游的合力,真正形成大旅游的格局。

(二)健全體制保障。景區管理體制早改早主動,晚改則被動,不改沒出路。必須下決心學習云臺山、南灣湖等創新景區管理體制的經驗,逐步建立符合國家政策法規、適應現代旅游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特別是對跨行政區域、跨部門管理的旅游景區,抓緊研究制定集中管理和利益分配的合理機制,逐步實現全市景區的“四統一、一捆綁”方針,即統一打造、統一宣傳、統一推介、統一會展,同時進行資金捆綁,形成整體宣傳推介的合力。

(三)健全環境保障。要優化旅游教育結構,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加強從業人才培訓,加快形成行政管理、企業經營、行業服務三個層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體系,積極引進策劃創意、規劃設計、項目運作等高層次人才,滿足旅游產業發展對各種人才的需求。加強行業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管理好自己的隊伍,為旅游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同志們,培育壯大旅游產業,機遇難得,前景廣闊。希望大家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奮力拼搏,努力把我市建設成國內外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開創我市旅游產業發展新局面,使旅游產業在加快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