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學生“學會”變“會學”
時間:2022-06-27 06:58:00
導語:教會學生“學會”變“會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應“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在當今科學技術和社會飛速發展、知識量急劇增加的今天,更需要“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教師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從“學會”轉化為“會學”。
幾年來,我們針對學生學習被動、無計劃性,不會預習和復習,聽課不抓住要點等問題,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方法的指導,變講書為導學,我們的做法是這樣的:
一、以“疑”為誘,導其“知疑”、“解疑”
學起于“疑”,須導其“知疑”。
第一,把預習納入課堂,上好預習指導課。就是通過課堂預習,給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時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目的是讓學生去“知疑”。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二,重視激疑。上預習課,使學生有了“知疑”的機會,但開始階段許多學生會讀而無疑,對此,我們就要采取一些方法去激疑。以疑為誘,誘發學生內在的探求欲望,使他們學會怎樣思考,怎樣“知疑”。
思生于疑,“知疑”對于學生來說,既是刺激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進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疑,學生才會一發被動接受為主動尋求,才會產生強烈的解疑欲。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通過“知疑”,學生已進入“憤”、“悱”的境界,繼之“解疑”,應是教師引導學生從疑惑之中走出來,達到豁然開朗的天地。我們引導學生解疑的做法是:
第一:引導學生互答或爭辯解疑。在“知疑”階段,學生思維的火花已經迸發,在“解疑”階段應讓學生這火花射出光芒,充分發揮學生集體的智慧,引導他們討論、爭辯,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第二,引導學生用已知解決新問題。引導學生用已知去觸類旁通(解疑),這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求索過程。這樣解,久而久之,學生享受到“自得求之”的樂趣,探求性學習的良好,就可能逐步形成。
二、以讀為主,進行能力的綜合訓練
基本做法是:“讀為基礎,三個結合”,即首先導讀,以讀導聽,以讀導寫。把“讀、說、聽、寫”的綜合訓練作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
1、讀為基礎,首先導讀。每讀一篇文章,都引導學生從四個方面去進行閱讀探求。即寫的內容是什么?寫作目的是什么?怎樣寫的?你有什么收獲和啟發?
2、以讀導說。要說出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不認真讀書是說不出來的,這樣“說”反過來又促進了讀。
“說”比聽、讀、寫的難度大,一靠思維敏捷,二要有豐富的詞語。學生走向社會后,用“說”遠比其他三項使用頻率高。為此,我們除結合讀、聽、寫練說外,還利用每天的朝會時間給學生創造機會練習說,一人說一分鐘,培養他們口頭表達的能力。
3、以讀導聽。也就是聽與說結合,培養學生聽、辯能力。學生的耳朵以往是單項與老師聯系的,不愿意聽同學說,要引導他們真聽,聽了發表不同的看法,這就是聽、辯能力的訓練。
4、以讀導寫。以讀導寫也是可以讀寫結合的。閱讀得來的知識就要練著應用,去實踐、去寫,讀時要找文章的特點和寫法,“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要起例子的作用。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通過掌握學習方法將知識轉化為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又可以轉化為學科知識的再掌握,并為以后把各科知識轉化為各種專業能力創造條件。因此,教師能支持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僅能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