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法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侵害及防治

時間:2022-07-04 10:50:00

導語:民間法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侵害及防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間法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侵害及防治

一、民間法:婦女土地權益之害

所謂民間法就是調節社會生產生活的民間規約、習慣法則以及道德規范。在傳統農村,民間法的主要形式是宗法族規。在當代,民間法的構成要素主要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風俗習慣以及殘存的宗法制度。其中,具備合法地位的是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規民約。村規民約的重要性要遠遠大于其他類型的民間法,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某些類法律性。此外,由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表決通過的決定、辦法等,也具有一定的民間法性質。

根據《村們自治組織法》第二十條規定:村民會議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并報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備案。這是民間法合法性的根據。但是,該條同時有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想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這是對民間法效力的限定。村民自治應該維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權利。但是,不能以自治為名違反法律和國家的政策,村民自治只能是村民的依法自治。因此,村規民約有其合法性,但是有必須符合法律和國家政策。任何違反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及國家政策的村規民約都是無效的。

然而,廣大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卻飽受民間法的侵害。農村婦女土地權利受到民間法侵犯,一般不是個人行為所致,而是村組織領導人利用村規民約或村落習慣法,對農村婦女土地權利有根據的侵犯。這種侵犯甚至達到了大義滅親的程度。因此,民間法是我國婦女土地權利之害。農村婦女土地權利受到民間法侵犯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

第一,農村婦女一旦同村外人(無論城市戶口還是農村戶口)結婚或宣布成親(事實婚姻),其承包份地要被村集體收回,而無論其是否能夠從夫家所在村莊獲得承包土地。同時,失去其承包土地的一切經濟收益。

第二,農村婦女一旦同非農戶口的人結婚,無論是否定居在本村,也無論是否獲得城鎮戶口,其承包土地及其土地收益權也就自動喪失,或者只能獲得少于本村一般勞動力的土地承包份額及土地收益。

第三,未婚姑娘及待嫁婦女不能獲得應得的承包份額甚至預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資格,也就沒有土地分紅或土地征購款分配的資格。

第四,離婚婦女的承包土地被丈夫強行剝奪或被村集體合法收回,而無論離婚婦女是否能夠從娘嫁或再婚夫家所在村莊獲得承包土地。

第五,入贅丈夫及婦女本身不能獲得承包土地,或獲得少量耕地,或只能分給旱地、荒地、荒坡、灘涂等次等土地。同時,沒有資格享受村集體分紅或不公平對待。

第六,結婚、離婚、再婚及喪偶的婦女及其子女的土地權利受村集體歧視。他們的其他權利也難以實現,如不能參加村民小組會議、戶代表會議以及村民會議。有些農村甚至連她們的選舉與被選舉權都被剝奪了。使這些農村婦女成了村莊里的邊緣群體。

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以上種種侵害,都是村集體以民間法的合法形式侵害的,被侵害只有覺得不公平卻無法控訴,甚至得不到同村村民的同情。這些,都是民間法對農村婦女的不公正之害。

二、民間法危害婦女土地權利的原因

村規民約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法律已經有明確的規定。但現實的情況是,因為村規民約,出嫁女不能平等享受村級集體利益分配的事時有發生,在通過行政途徑處理時,出現了市委領導、縣委書記的指示在村民組長、村長面前行不通的情況;在運用法律手段處理過程中,有時連人民法院的判決也被村、組置之不理。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這是由于農村土地資源緊張所造成的土地資源性別爭奪。我國土地資源緊張,這是有目共睹的國情。我國人均土地面積非常少,許多地方的農民土地僅夠維持生計,加之人口又在持續增加。因此,許多農村新出生的人員就等著出嫁女或老人去世空出土地來分得口糧田。在這種土地資源緊張的形式下,村規民約等對土地資源的分配方案就在違反法律、忽視女性土地權益、得到男人們肯定的情況下通過了。

因為在資源貧乏的農村社會中,村莊集體的首要任務是維護世居者的生存條件。當然,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因此,農村所遺留下來的所有民間法,最終都是以犧牲非世居者的利益來維護村莊集體的生存利益。在傳統農村倫理中,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的利益要高于生于斯、不死于斯者的利益的。而生于斯的女性都是現實或潛在的不死于斯或外嫁女,她們的利益自然要被犧牲掉。所以在當代中國,那些資源十分貧乏的農村,婦女的土地權利也是受侵犯最嚴重的地方。

其次,村規民約披上了民主自治的外衣,具有多數性和得到大多數村民的擁護。村規民約是在村組大多數人通過的形式下出臺的,它是多數人的決定,至少是多數男人的決議下通過的,并且,許多自己有女兒的男人也投了贊成票,因為這是男人的權利,他們必須大義滅親。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權益被侵害披上了合法和正當的外衣。大部分婦女只有被動接受,因為自己土地權益被剝奪,剝奪者還是充滿正義的舉動。我國村民委員會自治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討論決定的事項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想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但是,由于法律的規定沒有明確的監督者,法律失去監督就不能實現,有時還會成為專制者的工具。村規民約就是這樣的例子。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其三,這也是封建制度的遺毒。封建制度的遺毒是很深刻的,它至今還影響著農村婦女的命運。一是丁口制度。按照農村民間習慣,丁或鴻丁是指家庭的男性,口則包括女性成員。這是男權主宰的民間制度形式,這種民間法則至今然存在并產生實際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家庭破裂,以家庭為單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著物以及集體分紅等家庭財產的分割,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即使婦女有分割承包土地及家庭財產的權利,也很難爭取得到。二是從夫居制度。中國的大多數農村采取從夫居住的家庭組合形式。女方家庭只是在嫁女的時候贈送一份嫁妝。出嫁之后,婦女生活在一個完全陌生的村莊社會,在婆家的初始社會地位不高,影響其土地權利的維護。三是土地的村莊內轉其實是傳統的土地家族內轉的現代變形。所謂土地的村莊內轉,主要是指土地的使用權在自然村(過去的生產隊或現在的村民小組)的內部轉移,由此保障村莊土地不流落外姓人或村外人的手中,以維護土地的家族共有制度。在鄉土中國,維護家族共有的土地財產是家族法的根本職責。宗族長老一般認為,保證土地族內流轉,是守住祖宗基業的根本法則。對于相對封閉的村落社會來說,入贅的男人或出嫁的女人都是外家人,因此,都沒有資格分配土地。

最后,女性政治參與權失落的結果。女性由于其在農村的經濟地位很低,所以她們的政治地位也很低。在農村,婦女幾乎不參與村組的事務管理,也沒有代表家庭參與鄉村決策的機會,在男人為主宰的鄉村社會,即使有部分婦女參與了村組決策,人單力薄也起不了作用,發生不了影響。由于農村婦女的政治參與活動普遍缺失,致使其失去制定村規民約的發言權,自己不能參與游戲規則的制定,游戲規則不利于自己也是順理成章的。所以,她們的切身利益被男人在決策中遺忘了,男人們以有利于自己的標準制定了村規民約。當農村婦女們的土地權益被侵害時,再醒過來已經很晚了。因而,女性的土地權益經常遭到村規民約的侵害,婦女在這種披著合法外衣的村規民約面前,顯得完全無措。

三、婦女的抗爭:有效調適民間法

綜合來看,傳統農村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繼承制度、姓氏制度等等,都是維護男權中心主義的制度。盡管百多年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在不斷淘空男權中心主義的道義基礎,并給予封建夫權制度以重創,但男權中心主義的習慣勢力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是農村實現男女平權的社會文化障礙,是村規民約侵害婦女土地權益的文化根源。

由村規民約所規定,婦女婚后未遷出戶口者不能享受本村的福利待遇,已非個別案例,在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各省許多地區屢有發生。如何限制村規民約侵害農村婦女權益,關鍵是理順村規民約與國家法之間的關系,這是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抗爭的焦點,也是農村社會發展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勿庸諱言,村規民約與國家法之間必然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矛盾和沖突。與國家法不同,村規民約的調節范圍是有限的,即村規民約的作用只涉及到村莊集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以維護村落整體利益、維護村落整體秩序為目的,并不協調更大范圍的公共和個體利益關系。一般而論,村規民約的特點表現為:()特殊性。每一個村規民約所覆蓋的區域,只代表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活共同體,超出這個邊界,它的作用就減弱或根本不為他人所承認。()絕對性。村規民約往往強化一種觀念,即村民成員的資格并非是無條件的,必須以對集體的歸屬為前提,以一致性道德為治理基礎。()彌散性。由鄉村組織行政權力的衍散性所決定,村規民約也具有懲戒范圍的彌散性,即擴散到與當事人生存有關的任意事項上。概言之,村規民約與國家法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既有聯系也有明顯的區別。

面對村規民約與國家法之間的矛盾沖突,不能采取限制抑或取消村規民約的簡單的辦法。必須認識到,在一個復雜的多元社會中,多元規范或多元秩序是客觀存在的基本事實,為調節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僅有國家法還不夠,在正式法律之外應該有非正式法律存在的空間。但對村規民約與國家法的調控領域和范圍要有一個基本的限定。其限定范圍一般為:()屬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必須由國家法運用強制性規范予以確定和調整,不允許村規民約之類的民間法串位;()屬于具有強烈的地方性知識和民間色彩的社會關系,可以依靠村規民約來處理;()屬于國家法與民間法都可以涉及到的社會關系,可由兩者互動適用。村規民約可以發揮作用,但有一個基本要求,這就是必須符合國家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具體而言,婦女婚后未遷出戶口者,必須和其他村民一樣承包土地;土地因征用而產生的收入,必須與其他村民一樣有同等分配的資格;但對因集體經營土地所產生的收入,可以在分配上視其投入的情況有所區別。這樣做,既維護了國家法的普遍性和權威性,又考慮了人戶分離現象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總之,在一個男性文化傳統還占主要地位的社會里,村規民約的制定上存在很大的性別歧視性。但是村規民約這種民間法,是村民自治的基礎和體現。因此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抗爭,我們不能因噫廢食,不是否定民間法,而是要消除民間法制定中的男性主宰傾向,用國家法限制其違法和超越政策運行,有效地調適其與國家法的關系。